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句警言也早已家喻户晓,学生也熟记心中,但对诗歌文本理解是否准确,能否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内涵、主旨、意境,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从诗歌的用词、用典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历史事实结合等方法进行了梳理,为准确分析诗歌文本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虽属常见,但由于它的格式丰富多样,其修辞效果又与某些辞格相近,故常被人们误认或误判。要真正认识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比喻的基本格式及其变化形式;其次要注意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对比喻和借代、用典作出明确界定;再次是要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明事理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小燕 《科技信息》2012,(7):297-297,238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再创论”的学者其实对“再创论”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创”理论进行界定,并从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入手来论证“再创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可行性,接着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性”,延伸原作的价值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论证“再创造”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李慧懿  袁媛 《科技资讯》2006,(36):151-15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是在西方诗歌中都能频繁看到植物意象的使用。作为文学形态的一种高级形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意象的认识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异同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背景更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无疑是举世少有、辉煌灿烂的,它在古典时代特有的道德观念与个性情感的氛围中,尽其所能地展现了一个广大的宇宙。中国古典诗歌强大的艺术光华至今仍熠熠闪烁。我们徜徉于这样一个五彩缤纷、出神入化、堪臻绝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典故方面的困难,试图解释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中越文化交流的特点、意义。认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来自于对中国俗文学的接受,而春香诗的稽古用典与"桃源"意象的生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世俗社会和封建名教礼法的厌弃和对黑暗的反抗。在女诗人对汉文化的接纳和容摄过程中,明显对中国诗歌的诗情酒意钟爱有加。  相似文献   

12.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丰富了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意象派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并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和取意等,为英美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了新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读《中国古典诗艺品鉴》何立智青年学人周金声编的《中国古典诗艺品鉴》一书,是一部从诗艺审美视角出发,采撷历代诗词秀句,进行诗艺品鉴的编著。综观全书,既显示了编著者对古典诗歌的学识,也体现了编著者对古典诗词的审美个性,在诸多诗歌鉴赏编著中,《品鉴》不失为...  相似文献   

14.
"性情"与"学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命题,如果说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决定了"性情"是古典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诗学主题,那么"学问"则是古典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中静默潜流的另一支。与诗歌性情化课题的蔚然成风不同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片段、不  相似文献   

15.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高媛 《科技资讯》2013,(36):185-185
古典诗歌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典诗歌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要让高中学生欣然地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诵读训练、引入趣闻、巧用流行歌曲、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会古典诗歌之美,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同光体”开创了一条诗歌创作的“荒寒之路”,维护了中国古典诗歌最后的辉煌。重在探究同光体诗人作为文化精英守望古典诗歌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在坚守古典韵致的同时所流露的承担的痛苦,试图对同光体诗人作心理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唐代音乐诗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它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处萌芽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音乐诗在创作的内外部原因、题材、主题及创作动因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审美价值以及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以证明它们的创作实践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