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的生态整体观中,人与自然、人与神(信仰)、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天、地、神、人"四方关联体是人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前提与旨归。阿来虽不能解答如何实现诗意栖居的问题,但他从自然环境遭破坏,人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族性、神性已失落等方面,为诗意栖居的理想唱起了哀歌,不乏智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慢》是米兰·昆德拉1995年用法语直接写作的第二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惯常的幽默调侃风格,对快节奏时代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做了深入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的本真生存的诗意探询,对人的生存可能性的进一步思考和对人的生存质量的严肃关切。  相似文献   

4.
葛水平和张继都站在民间立场上表现农民的苦难生活,都着力于书写农民在生存困境之中呈现的生命韧性。但葛水平重在透过日常生活细节,将农民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定格在沉重的文化底蕴中,从而挖掘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在对生命韧性的表达过程中,唱着一首充满诗意的忧伤的牧歌;张继则用略带喜翩性的笔法,侧重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和农民卑微的生命状态,在琐屑而尴尬的日常生活困境中,书写当代人的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生存为前提的。但生存的表现形式是共营性,从生命的维持到精神文化的创造,无一不是以彼此提供自身的劳动贡献为前提,以此来希望获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的满足,正是在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特质中,产生了生存和生活规范道德,使人类得以发展。东方哲人荀子曾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荀子所说的‘义’,就是公共道德,而‘群’即是说,人能懂得在群体的协作中,个体与个体、个体…  相似文献   

6.
《青年科学》2003,(4):43-43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总的来说,他们具有以下十大特征: 一、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迷醉导致人的物化,人与自然H益疏离。勒克莱齐奥以其诗意的叙事,感性的渲染,针砭时弊,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反思。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乌拉尼亚》的创作主旨也很明确: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人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才能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诗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对其具体内涵历来都不甚明了。本文从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分析中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创造诗意的途径:对人的性格(包括心境和意绪)与命运(包括环境、遭遇等)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象征与暗示。二是诗意的美学内涵:蕴涵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趋向的精神激励信息。三是诗意的美学效果:人类情感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缤纷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感情激动。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诗歌能关照宇宙,咏叹人生。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诗意是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李白的飘逸雄放,杜甫的沉郁顿挫,都要通过诗意的语文来表达。诗意语文能震撼心灵,安抚慰藉人的灵魂,滋养润泽人的心田。他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关注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分析、理解、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11.
蒙星宇 《广东科技》2011,20(2):78-81
本文研究医学院的文学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可行性、终极目标、教学方法.梳理医学与文学的渊源与融合,论证了医学院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医学院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自觉人生的诗意,通晓生命的道理、懂得生活的情趣.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述了医学院的文学教学方法的三部曲:精选文学作品,展示诗意之美;生动演绎、调侃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主要的栖息地。长久以来城市文学对城市的想象和建构一直都有悲剧化和悲情化叙述的倾向,但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在城市中寻找诗意的可能。城市中的“人”与“诗意”是城市文学想象与构建的一个重要且颇具争议的话题。通过对城市中的“人”与“诗意”的讨论,我们力图用一种新的创意和想象,来建构新的诗意,实现人类在城市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作者安德森借《小城畸人》指出,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掠夺造成了生态失衡,消解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畸人们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借此,安德森解释了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美好天性的严重摧残,提出通过回归自然和简单化生活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生态平衡,以期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5.
从存在主义的意义上,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性关怀。本文从个体存在角度和日常生活层面探讨了《青春三部曲》中表现的村上春树的诗意情怀、悲悯意识和救赎愿望。  相似文献   

16.
菲茨杰拉德是位将生活艺术化的小说家。他带着美国“爵士时代”特殊色彩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小说中炫丽与忧伤相裹挟的诗意性感受,都使人相信,他的作品就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这一看法,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菲茫杰拉德小说世界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7.
视觉与色彩     
论述了色彩对人的视觉产生的影响,以及视觉对色彩的选择。指出了色彩的运用和谐调,在艺术品的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观赏者得到最佳效果而创造出完美的彩色艺术品;色彩无论在人的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起着调节的作用,它已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重要因素,人们只有懂得色彩规律,才能更好的欣赏美。  相似文献   

18.
电子媒介时代人的生存呈现出数字化生存的状态,数字化生存呈现出信息爆炸、空间压缩以及时间断裂的特征。而在数字化的生存语境下人的存在则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冷漠、实用主义的生活态度以及“感伤”化的怀旧情结这三种样态。依靠数字化技术存在的网络文学则打造了数字化时代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懈探索,走过了从传统到写实又达现代的创作道路。在这个现代之旅中,叶尔克西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意眷想,进入到对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又进而开始对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对古老又单纯的草原牧歌生活的留恋和对文化转型的忧虑是叶尔克西早期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第二阶段,她从对"远方"的怀想,对诗意的营构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多地直面文化转型中的无奈现实。到了她创作的第三阶段,叶尔克西在她的想像世界里表达着她对现代人生的观察、认识和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