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拔高”现象。即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甚至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文本内涵丰富,解读的多元性特征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把握文本解读之“度”。教师要把握解读之“度”,心中先要有解读之“尺”;内容、目标、学情。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体悟和笔调给我们展示了她思想里的宿命观,这种宿命观也投射到《茉莉花香》的聂传庆身上。因为宿命,所以挣扎显得无力也无意义,苍凉的命运自会自我完成,然而这种宿命观的形成是张爱玲的生活所必然带来的。  相似文献   

4.
多元解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至于"教什么",也就是对文本的分析,却探讨不多。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教师必须钻研文本,深挖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知人论世、探究主题、剖析人物、赏析语言、分析手法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关键点的查找,教师需深度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独特的体会、找到同类问题进行整合.在实践中有助于培养教师扎实的钻研文本的能力,有助于简化教学程序、创设高效课堂,有助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6.
付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47-49,59
张爱玲在他的创作中,总是把对人物衣饰的描写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展示。在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服饰意象在展示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变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标题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有别致而涵蕴丰富的标题,其中有的具有反讽和隐喻的艺术特征,显现着张爱玲思维的机智和独到的艺术慧心。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9.
赵丽 《科技信息》2009,(14):109-110
我认为张爱玲的身上辉映着动乱时代的影子,这位一夜走红的女作家,从骨子里到笔尖都流露出让人心寒的苍凉。虽然她的作品题材千变万化,但“中心话语”永远是苍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苍凉。这种苍凉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艺术创造,它满足了人们超常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把握和认定:她的凡俗人性观、创作观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物质性鲜明地显示出她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反映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人的悲剧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欲,情欲与人相伴始终,因而人的悲剧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的不如意,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于这份人世情,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作品中出现的空间大多具有双重性:文本内的具象空间和生成在文本之外的深层次空间——“境”,而“境”产生了关于时间情绪体验的特殊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囿于特定生存环境和传统写作规范的影响,张爱玲经历了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张爱玲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性生存的书写建构女性身份。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重视,使日常生活重返写作场域;她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让我们看到女性作家如何做到忠于其生活、历史文化现实及其自身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命运,较好地从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生存的困顿和生命无常的苍凉、女性的异化和内心的悲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主题具有极丰富的悲剧性,但张爱玲的深刻和思想高度是紫式部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其小说的苍凉风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可从苍凉的审美定势之源、苍凉的审美表态和苍凉的艺术表现手段等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的这一创作风格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与哲学角度探讨了时间与空间(场景)的关系,认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充分利用意象的功能,建构了自足自慰的审美时空,在繁复的空间(场景)意象中表现曾在的时间。她常使用一些空幻易逝的声音意象来比拟时间,铜香炉、镜子、家具等古旧的器物也成为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场景,人物似乎也可以成为富有时问性的场景。家族公馆包括楼上、卧室、后花园等封闭感很强的传统意义上的“内室”也融入了时问的凝滞感,成为消耗、吞噬生命的黑洞。照片作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问场景意象记录的是过去。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民族承传性,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表现在凸现世态人情、注重写实传统、结构随意散漫、采取全知视角、运用含蓄笔法、追求通俗易懂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材、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8.
女作家张爱玲书写女性欲望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书写女性对现实、功利婚姻的追求;二、曲折、含蓄的性爱描写方式;三、文本的非自传色彩。同时作家在书写中反映出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并表现出苍凉、绝望的心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深邃、执著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人物话语、情境设置、叙述人声音的介入三个方面对张爱玲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反讽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张爱玲多重视境下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20.
提出质感理论与刻划方法,完成造型效果图对立体物象形象与逼真的客观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