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我国多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就地震发生的机理、预报研究的基本途径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做了探讨;分析了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测震学应用的局限性及地应力转移和追踪;提出了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9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地震工作者坚决贯彻执行“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地震测报工作”的方针,我国的地震测报工作正在迅速发展,测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敬爱的周总理曾经指示:“必须加强地震的预测研究,要做到准确、及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特别是提高群测群防的预报水平,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预报震情,我们就地震预报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地震带给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更是这样。我国是一个多浅源地震的国家。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和加强地震测量及预报工作,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的庞大的地震工作者队伍。特别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亲自多次慰问地震灾区人民,关怀我国的地震工作的发展,作了“二十四小时前必须预报出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极为重要指示,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莫大关怀,也是对地震工作者的莫大信任,莫大鼓舞,莫大鞭策。为实现华主席的重要指示,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在地震工  相似文献   

4.
防震减灾工作,从整体而言,就是坚持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抗震和应急救助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确保社会稳定。从我们地方政府和地震部门来说,就是要认真贯彻上级地震部门指示精神。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从而有效保障我区经济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发生频率高,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文章在介绍地震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的同时,强调了地震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预报方法,并对抗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水氡异常在地震观测预报中的应用,展示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前兆预报方法乃是地震预测、预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和光明前景。通过对怀4井水氡异常的分析,发现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水氡异常在地震观测预报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前言地震和地震灾害是人类社会甚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灾害现象,是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共同研究的课题。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的研究乃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实现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是人类由衷的希望。经过近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给人们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地震预报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是十分困难的,需要人们进行长期探索  相似文献   

9.
史春伟 《科技信息》2013,(11):476-476
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报机制,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做好最大限度的预防,减少重大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本文根据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缺陷,结合汶川大地震当时的实际预报情况,对完善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机制进行了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0.
 SeisComP3 软件系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款免费的、部分开源的地震实时监测与自动处理系统。根据地震监测、大地震海啸预警等工作需求,本研究组应用SeisComP3 系统提供的实用工具进行辅助功能开发,实现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共享与自动处理,为大地震海啸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地震基本参数。同时,基于SeisComP3 系统地震自动定位结果和实时波形数据,应用W 震相方法快速反演海啸强震震源机制解,为海啸数据模拟程序提供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解,提高后续海啸数值预报的准确性。实际应用表明:SeisComP3 软件系统为海啸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和科技支撑,促进了海啸预警预报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汶川县巨震之后,人们对地震前兆问题广为讨论,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基于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分析了地震前兆信息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社会公众及国际地震学界一般存在以下3个误区,即认为前兆与地震应一一对应,陆区地震预报主要依赖于台网监测,地震前兆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进而提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建立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期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尽快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建民 《科技馆》2006,(4):11-13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各级政府和地震科技工作极为关心的。近年来,全球地震已经进入活跃期,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华东科技》2010,(10):10-10
<正>近年来,青浦区地震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围绕"普及地震科学,关注地震灾害,提高防震意识,建设安全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14.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卓然 《青年科学》2008,(Z2):12-12
地震预报的难度目前在地震研究圈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短期预报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地震地球化学的基础原理作了一些简要的叙述,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作了中期预报。预报的依据主要是从四川省鲜水河、安宁河及龙门山等几条地质构造带进行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发现在龙门山地质构造带上及其邻近地区有高地热流值;并伴随着高氡值前兆变化、高氦值、高汞值及高锂值等深部逸出的化学元素指标,这些高值区恰好出现在以汶川为中心的地带,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有小地震发生,并具有垂直地形变的升降。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曾预报在汶川地区存在着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背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验证了我们的中期预报是正确的、成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地震分析预报的可能性,以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为例,采用b值、地震频次、地震能量释放、空间集中度4项地震活动性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用具有S-型特性函数的BP网络对由每年地震的活动指标组成的标准样本进行训练,由训练结束后的权值和阈值及待预报样本的因子测值计算出网络输出值,作为地震活动性的预测.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使震级预报的内检符合率达100%,在例子中,外推预报准确率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瞬间能成灾的突发事件,人们往往一谈起地震,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恐怖感。事实上地震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我国目前按照“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在防震减灾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近年来国家、自治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常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研究地震的目的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更好地解决地震的预测、预报和控制地震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