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2.
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孝南话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认为孝南话的“我、你”存在入声变读,“我、你、他”除加“们”表复数外,还可以加“者[.tso]”表复数。口语中,孝南话用“乜1nie°、乜2nie°”分别表示近指和远指,它们与孝南话的提示语“乜nie°有渊源关系。由此文章指出,北京话的“这”和“那”也来源于提示语。  相似文献   

3.
“是”,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面的主语部分。在主语部分比较短的句子 中,“是”的复指作用开始虚化,而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却在增强。受形容词“是”的影响,复指代词“是’具有 了确认、肯定的意义,从而具备了形成判断词的两个内因。在否定副词“非”等多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到了战 国后期,复指代词“是”转化成了判断词,纯粹的判断词“是”终于产生了。东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已趋于成 熟。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俩”是“两个”的合音,“俩”与“两个”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体上。研究表明,“俩”与“两个”在句法功能上存在重大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俩”主要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基本不用于人称代词后;“两个”主要用于人物名词前,“俩”较少用于人物名词前。“两个”合音为“俩”的优选条件是充当后位复指性成分,而不是充当前位限定性定语。  相似文献   

5.
旁指代词按照占据句法位置的情况,可以分成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两类。旁指代词不仅句法位置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旁指代词都可以做定语而且比例颇高,超过了主语、宾语和状语之和,“其他”和“旁的”的比例尤为突出。“其他”、“其余”、“旁的”、“别的”做主语、宾语的比例不高,说明称代功能不占优势,指示功能才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7.
“是”“兹”“之”是古汉语中最早出现的近指代词。“兹”“之”甲骨文中已见,“是”始见于西周金文中。甲骨文中“兹”“之”已表现出句法功能上的对立性,两周金文中,加上新出现的“是”,三者形成了严格的句法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即“是”主要充当前置宾语和复指前置宾语,“兹”主要充当定语,“之”主要充当一般宾语。与传世文献相比,两周金文在指代词的使用上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格位”倾向。  相似文献   

8.
浅析《墨子》中的宾语前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墨子》中的宾语前置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用作代词复指时前置。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墨子》较多地遵守了上古汉语的语序规则,宾语前置句仍是主流,但同时存在少数宾语没有前置的特例。  相似文献   

9.
彭方洁 《科技信息》2008,(20):184-185
在中文的会话之中,“我”、“你”、“我们”、“你们”等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英语会话中,第一、第二人称的“I”、“you”也频繁地出现。而在日语会话中,很少出现「私」、「ぁなた」等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彼/彼女」、使用的频率则更少。本文就日语对话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及「コソァ」系列代词之间的联系,来探讨日语中较少直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代词“某”的特殊性文言文中的代词,现在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人称、指示、疑问代词三大类。我们要分析代词“某”的特性,也只好用这三类代词的不同特点来对照衡量。“某”可以用来指代人和事物,兼有指示和称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它同一般的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比较接  相似文献   

11.
玉林话的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WO、WO、WO、WO”分别是我屋、你屋、巨屋、人屋”的合音,指“我家、你家、他 家、人家”。处于亲称谓的领格地位时,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跟近指代词“固”一样,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兀计”(那里)、“兀哝”(那样)。特殊的疑问代 词有“士律”(什么)、“士也”(什么)、“施里”(哪里)、“路伶”(哪里)、“士哝”(怎样)、“施样”、“施样”(怎样)。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个广告语篇语料库,以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探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衔接中运用的异同。结果表明:在英汉广告中,“it/its”和“它/它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它用作照应语的代词,“其”也是在汉语广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称代词;英文广告主要使用代词等替代手段来衔接上下文,而汉语广告则往往是通过重复使用原词来实现衔接。  相似文献   

13.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14.
从语法功能看“莫”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功能来看,“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是代词;作状语时,是副词。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都可以指代下文所要叙述的内容,其下指用法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子内部,也大量出现在篇章之中。这种用法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在读者心中营造一种悬念或期盼的心理,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不同于“一般代词+名词”、“人称代词+集合名词”的组合。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属于同位性偏正结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的所指相同,不能插入表定语标记的“的”。在此结构中人称代词具有区别功能,指代意义虚化,专有名词对人称代词起到强调、注释作用。这种组合格式能够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他”与“她”都是第三人的人称代词。“他”指男性,“她”指女性。复数情况下,“他们”指两个以上的男性,“她们”指两个以上的女性。在第三人称既可指男性又可指女性的单数情形下和男性与女性混合一起的复数情形下,现定的用法都是用“他”或者“他们”。但这在有关法律条文中进行使用是不准确和不合时宜的。而法律人和出版人中则有人创造出并使用了“他/她”和“他/她们”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似乎还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包括男性又包括女性的新的ta字来,以替代“他/她”和“他/她们”难以用口头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为+之+动“为”作介词,《马氏文通》谓“司名者其常,司代字则‘之’字居多”(见该书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71--272页)。故今就“为”之司“之”字者而言。 (一)“为”解“因”,读“weì”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2)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芙蕖)  相似文献   

19.
在鄂东南词汇里,有些成分简直称得上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这就是那些累累见之于古籍却不见或罕见于今普通话和别的方言的词语。例如: 何 “何”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疑问代词。荀子《天论》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今阳新人用“何”也很多,如“是何?”,“个是何解?” 个 李白有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个”作指示代词“这”、“这  相似文献   

20.
“It”用法     
“It”的用法很多,在英语中经常遇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五种:一、“It”作人称代词;二、作指示代词;三、无人称代词(或非人称代词);四、先行词(或叫先行代词);五、构成强调句型。一、在句中作人称代词: 1)一般用来指代上文提及的无生命的事物,此种用法有复数形式“th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