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羿神话虚构和历史真实的身份交织,是屈原内心矛盾的纽结。而他对河伯形象的反传统创造,则是屈原追求精神慰藉的手段。二者的形象在屈原诗赋世界里互相交织,构成了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2.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屈原》中屈原形象的分析及剧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论述,对剧作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流传于楚地的河神话 ,从河神内在神性的规定到处在形象的描绘 ,都异于流传于黄河沿岸传统的河神话。屈原《九歌·河伯》对传统的河神话及河伯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在屈原所创造的河伯形象中 ,叠印着诗人的身形 ,内含着诗人的情态 ,而这时的河伯 ,已经成为可以对其进行审美的文学形象 ,河神话也实现了本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屈原相似的志向与经历使杜甫与屈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诗歌中表达了相近的情感,塑造了自信狂放的形象。对屈原的倾慕使杜甫在诗歌中吸收了屈作的浪漫风格与象征手法,并溶入时代特征,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曲解了《离骚》,错怪了屈原,又冤枉了楚怀王。澄清这笔千古之冤,无论是对楚史的研究,或是对屈原和《离骚》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由屈原奠基并定型的骚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占了一个文学时代,和《诗经》一起,成了先秦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几千年来,他们分别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个源头。但是,这两座高峰却又并不互相隔绝。象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一样,屈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文学方面的各种成果,同时又全力进行创造。细读屈原骚赋,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原始艺术,楚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北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奇峰的基础,而作为中国诗歌开山之祖的《诗经》,对屈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  相似文献   

9.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与屈原相似的志向与经历使杜甫与屈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诗歌中表达了相近的情感,塑造了自信狂放的形象。对屈原的倾慕使杜甫在诗歌中吸收了屈作的浪漫风格与象征手法,并溶入时代特征,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相似文献   

11.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波村腊鲁彝族是哀牢山周边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通过对波村腊鲁彝族的生态人类学解读,结合地方性知识和文化适应的关联性研究,认识到波村腊鲁彝族的传统生存方式的产生和存在自有其内在必然性,进而提出特定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关于"媚兹一人",多数学者将"媚"看作动词,释为"爱、爱戴",也有学者认为应释为"好";"应侯顺德"之"应侯"有学者将其看作专有名词,理解为"应国之君",另一些学者却将它们分别看作两个词。故训资料、《诗经》句法特点及中古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媚"当释为"好","兹"与"哉"同;"侯"与"乃"同,"应"通"膺",有"承、当"之义。"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相当于"媚哉一人,膺乃顺德",意即"多好啊这个人,承受了先王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贾谊《吊屈原文》首用骚体"吊屈",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身政治遭遇出发,在精神上与屈原达到高度共鸣,发愤抒情,首吊屈原,在新的大一统历史背景下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他所开创的"吊屈"之先河,成为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王逸章句《楚辞》的动因,源于思想上与屈原的趋同性和地域上的认同感。其章句的独特方式体现在:挖掘《楚辞》的儒家思想,及所承继的《诗经》“比兴”手法,肯定屈原思想与《楚辞》价值。王逸在章句时,凸现了汉人“解经”法,不仅力图将《楚辞》纳入经学研究的范畴,还企望将《楚辞》提高到“经学”的地位,同时在思想和情感上体现了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贾谊因赴湘在空间上开始了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贬谪士人精神苦境的历程,与屈原的不期相遇,开启了士人吊屈、悲屈之风。他对屈原的解读,不仅是儒道思想的交锋、融合,更是他对屈原“悲世之风”继承之后的解脱。同时,楚文化在沉寂百年之后因贾谊而再度兴起,并超越历史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岩洞葬习俗发源于长江中游以南的华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这些岩洞葬或悬棺均分布于武夷山系、五岭、湘、桂、黔以及川滇一带。使用岩洞葬或悬棺的民族均为苗瑶民族。丘北僰人由于在历史上可能长期被彝族所统治,在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文化上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一些影响,然而从其保留的独特葬俗来看,丘北僰人的族属应与苗瑶民族同根同源,彝族文化中从古至今绝无岩洞葬习俗。  相似文献   

18.
论商汤亳都不在郑州商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碳-14测年的数据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十个方面来论证 商汤亳都不在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在二里岗下层时期,是商王朝在亳都(即偃师商城)东面防御和进攻东夷的 军事前哨基地,军事重镇,在二里岗上层时期,是仲丁所迁的隞都。  相似文献   

19.
悲田养病坊是唐代的慈善机构,其经历了贞观时的雏形,武后时的初创;玄宗时期的系统化;肃宗、武宗、宣宗时的网络化;懿宗时的法律化,最后随着社会的动荡而消亡。但是,悲田养病坊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诗歌精神及其艺术形式能够取得卓异的成就,除其本身的天赋灵质及人生的深沉感慨之外,也有对前代优秀成果的继承,其对屈骚的继承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与屈骚儒家人生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二、对屈骚“怨”的主题的继承;三、对屈骚“香草美人”模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