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与比较国际国内关于科学家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群体,对于国内科技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显示,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除了共同关注科学家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外,国际上的研究更注重科学家的合作、科技开发与创新,国内则更关注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家的素质教育等;此外,国际国内都以大学为依托形成了诸多较有影响的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科技主管部门和很多科学家呼唤更宽容的学术环境,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家们开辟宽大的视野和舞台,以适应建立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弘扬科学家精神,铸就新的创新丰碑和新的精神特质。在梳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针对多部门推进、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作风学风建设、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路径:健全部门机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科学家精神传播体系;筑牢作风学风建设底线要求;加强科学共同体微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项关键举措。探讨了为什么要大力使用战略科学家、什么是战略科学家、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等重要问题,这些探讨有利于为战略科学家的支持、使用、培养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和设立更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要战场的今天,应当加快改革步伐,为战略科学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应通过制度设计充分支持青年科学家成长,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相似文献   

5.
 《科技导报》:科学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请您谈一谈,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当前形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1 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业,而非获得名利的手段.科学家精神是历代科...  相似文献   

7.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责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家责任的必要性,探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责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认为在大科学时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家责任的范围和要求都较小科学时代更为复杂。为此,科学家不仅要负起强制性责任,还要关注倡导性责任;既要通过严谨的创新活动,扩展科技知识系统,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应监督科学成果社会应用的合理性,思考、预测、评估科技知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也极为关切。在专业研究之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他们同样遗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以“科学大家关于创新之问”为视角,梳理了彭桓武、杨振宁、周光召、郝柏林、李政道、冯端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话题所做的深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12,(4):36-37
作为科普工作主体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以及科研机构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参与科普工作是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用科技创新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用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刻苦攻关的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为展现我国科学家与党同心、锐意创新的爱国情怀,《科技导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请王院士讲述研制“中国芯”的科研经历。  相似文献   

11.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整个地球。”我们的孩子说:“给我一个创新的机会,我会还你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做事情”是全国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辽宁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沈阳市科技特色校——杏坛小学的科技教育理念,他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一定培养出多少个科学家,但是要致力于培养出大批的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辉 《华东科技》2011,(5):42-42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吴凡 《华东科技》2011,(6):36-41
许多人把科学家定义为只会刻板研究,不懂变通的“怪人”,但事实上,敏锐的科学眼光和精准的科学直觉,是一位优秀科学家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艰苦的,但是在热爱它的科学家眼里,这种艰苦也有一种别样的“浪漫”。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主办的“科技系统青年创新文化月”正式启动。在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的进步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并不是来源于思维,急功近利的需求和政府的推动。5月15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出席第四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时表示,科技进步跟创新并不是一回事,科学进步、技术进步只是带来推动力,创新需要有市场机制和科技的吸引力。而科学的进步来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并不是来源于思维,急功近利的需求和政府的推动,"权利之下从来都不  相似文献   

15.
朱亚宗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思想史研究,其《中国科技批评史》一书开创了科技批评史的学术方向,并提出了科技价值观理论体系.朱亚宗教授还在科学发展模式、科技地理学、科技发明权、科学方法论、著名科学家评价、计算思维、数学史及军事技术与战略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朱亚宗教授独特的知识结构、治学思想、治学方法、研究艺术与创新风格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政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而科学共同体则为政策制订提供科学建议和评估,以保障科技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除政府官员、公务员以外,科学家也应加入其中,向社会发声,做好智库的作用。大多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更关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科学研究,而随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为社会的整体利益去做出贡献。对于想对政策制定发声的科学家来说,英国皇家学会具有一个配对项目(Pairing scheme),提供机会给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相互体验彼此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论述学术交流对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列举了学术交流功能被弱化的若干社会现象,强调了学会在学术交流中的角色地位,并提出了科学评论是深度学术交流应予以加强的看法。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实践的交流深刻地启迪着人们的科学思维,促使科学家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抽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研究》2017,(2):35-38
科学研究不仅能为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更是能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不仅提高科学工作者科学创新的水平及推动创新机制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同时,更能为政府提出科学决策建议。通过科学范式和创新突破机制的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良性循环。从科学研究范式上进行创新突破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突破科技创新传统范式,催生大量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归根到底要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晚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相似文献   

20.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