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成炭植物腐殖化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和野外条件下,测定了泥炭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有机碳、氮和有机质的碱提取物含量及其光密度的变化,分析了年生物周期内各种为植物的腐殖化速率,9个月的腐殖化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碳和氮的含量相对提高,碳氮比减小,在野外条件下,成炭植物的腐殖化强度高于在实验条件下;在年生物期内,除泥炭藓变化不明显外,芦苇、棉花莎草、赤杨和落叶松等都有腐殖质初级产的的生成 。  相似文献   

2.
泥炭是死亡沼泽植物的残体不能完全分解掉而逐渐积聚形成的。干泥炭由以下几种物质组成:(1)未分解的植物残体;(2)植物组织分解后丧失了细胞结构的黑色无定形物质——腐植物质;(3)矿物质。所以泥炭是一种化学上不均一的非常复杂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泥炭是由于植物残体积累大于微生物分解量的结果,两者都与水热条件有密切关系,是特殊水热条件组合长期持续的产物.作者对中国亚热带、热带地区6省(市)9个观测点进行了46次野外定点观测工作,通过大量实测数据,探明泥炭累积与植物生长、微生物分解与气候、地表水、酸碱环境的关系、初步进行了地表积水环境的大气湿度与水中溶氧量的关系的研究.证明大气湿度影响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影响到微生物分解,从而制约泥炭的累积,探讨了环境中草本植物分解与水热条件和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揭示了亚热带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  相似文献   

4.
开展植物生态监测是防治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从长白山区湿地采集3种苔藓植物材料,在长春市通过控制水位和养分条件,进行室外培养,比较研究不同水位和物种条件下苔藓植物生长状况及其Cu、Ni、Zn、Pb和Cd的富集情况.在3cm水位条件下,实验植物的生长状况最佳,但其中锈色泥炭藓的生物量增长明显较低.3种苔藓植物均呈现良好的大气重金属富集效果,Cu、Ni、Zn、Pb和Cd富集量均值分别为26、12、180、19和1μg/g.富集能力以泥炭藓最高,其次为中位泥炭藓,锈色泥炭藓最低.研究表明通过提供适当的培养条件,移植泥炭藓用于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位泥炭形成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泥炭藓植物残体为主的高位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佐证。其形成与湿润气候期密切相关。利用^14C测年及古气候研究的有关结果,对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高位泥炭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划分出几个重要的形成时期和阶段;探讨了它与全气候期以及几次重要气候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水位条件下,对暖地泥炭藓的高光谱反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位条件和光照条件下,暖地泥炭藓光谱曲线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水位的降低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率均有升高,且在近红外的几个水吸收波段的吸收谷深度随着水位的增加不断加深.对暖地泥炭藓光谱的一阶导数分析,结果表明过高和过低的水位对于植物本身都造成了胁迫,其体内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其红边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在过强的光照强度下,暖地泥炭藓叶片发生不同程度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在绿波段反射率的增加.本研究将为野外实地光谱测量的验证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泥炭藓湿地水分状况提供地面光谱反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泥炭藓泥炭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洪岭和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的道莫日契科泥炭藓炭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炭剖面特征的分析以及泥炭灰分,pH、分解度、碳、氮及C/N等基本性质的对比,探讨和分析了两地区泥炭藓泥炭理化性质的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泥炭藓泥炭矿层较薄,泥炭储量少的特点,提出对泥炭藓泥炭沼泽进行重点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泥炭藓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NKI中国知网信息资源总库为检索源,以"苔藓""泥炭藓""进展"等关键词为检索条件,自1987年至今,共检索了76篇相关资料。经整理、归纳、总结,得出:我国泥炭藓属植物在生理学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其变化的非生物因子方面,而对发生变化的机理研究较少;目前泥炭藓属植物生态学功能的研究重点是涵水能力及与全球碳氮循环的关系;泥炭藓的化学内含物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泥炭藓的超微结构研究有待开发。此外,我国野生的泥炭藓属植物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泥炭藓植物为单科单属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贵州的泥炭藓分布也比较广,据初步调查,在贵阳、平坝、都匀、铜仁、江口、雷山等地区均有。一九一一年,世界泥炭藓专家、德国的 C.Warnstorf 的《世界泥炭藓志》中,关于贵州泥炭藓的记载,有大泥炭藓(S.cymbifolium Ehrh.)和暖地泥炭藓(S.junghuhnianum Doz.et Molk.);在三十年代,植物学家焦启源等曾在贵州进行种子植物的调查,并附带采  相似文献   

10.
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4种不同类型泥炭沼泽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以及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炭藓群落(Comm.Sphagnum magellanicum)地上生物量和泥炭藓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类群落(P0.05),其他3类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泥炭藓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水竹-泥炭藓群落(Comm.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Sphagnum magellanicum)的地上生物量最低.不同泥炭沼泽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排序为垂穗石松+水竹-泥炭藓群落(Comm.Palhinhaea cernua+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Sphagnum magellanicum)灯芯草-泥炭藓群落(Comm.Juncus effusu-Sphagnum magellanicum)水竹-泥炭藓群落泥炭藓群落.相关分析表明:天宝岩不同类型泥炭藓沼泽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不明显,基本无相关性(r≈0).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物量主要由优势物种决定,而物种多样性则主要由非优势物种决定.长期水淹加上高寒气候造成资源环境空间异质性降低,"生态位互补"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粉煤灰在硅酸盐菌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粉煤灰添加量的吸附剂对硅酸盐菌剂质量的影响,得出添加量为20%-40%为好,以30%效果最佳.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添加粉煤灰的处理极显著好于空白处理,与纯草炭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香菇(Lentinus edod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平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6~7,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6.375mm/d;毛木耳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600mm/d;香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6~5,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250mm/d;灵芝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5.350mm/d;4种真菌菌丝均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强,生长速度变慢,菌丝长势也变弱,在最适pH值条件下,4种菌丝的生长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平菇、灵芝、毛木耳、香菇.  相似文献   

16.
敦化泥炭矿物质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敦化大桥和哈尔巴岭两个泥炭剖面,在实验室测定了泥炭矿物质组成及其剖面变化情况,并与吉林省东部其他泥炭剖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泥炭灰分含量远远低于同一剖面其下部矿质土的灰分含量;同一地区、同一成炭植物类型,因成矿类型不同,灰分含量有差异;与其他地区泥炭相比,敦化泥炭属于中等偏低灰分泥炭;灰成分中Na2O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17.
《武夷科学》2019,(1):50-54
以1~2年生的花叶薄荷茎段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基质、留叶数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叶薄荷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珍珠岩+泥炭土(1∶1)混合基质生根率最高,生根数、根数和最长根长也优于其他基质;3种留叶方式中,以留1片叶与2片叶生根率最高,均达88.89%,结合其他指标以留2片叶的效果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能明显提高插条的生根效果,以150 mg·L~(-1) NAA处理1 h的效果最好,平均根数达14.65条,平均根长达8.72 cm,存活率达100%。生产中建议用珍珠岩+泥炭土(1∶1)为基质、留1~2片叶、150 mg·L~(-1) NAA处理花叶薄荷茎段1 h,扦插生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泥炭在农业上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泥炭资源的多方面研究,提出泥炭有机-无机肥料,植物生长刺激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等产品加工的科学原理,阐述了最先进的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特性农业效应,为中国在农业上另快泥炭开发和提高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粤北山区四种菌草为主要原料,设计出6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进行杏鲍菇的栽培试验,筛选出菌草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实验结果表明:杏鲍菇在菌丝培育阶段,配方3和配方6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最快的达0.455 cm/d,比对照组多0.056 cm/d;杏鲍菇在配方2中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仅0.325 cm/d.在子实体形成发生阶段,杏鲍菇在配方3和配方6中子实体形成最快.生物转化效率最高的是配方6,达103.13%,与对照组相比,高出20.88%;最低的是配方4,转化率仅5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