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交流变得频繁,西方作家笔下出现了不少东方形象。在西方"文明化"的大叙事中,东方形象作为"他者",是"文明化"核心概念"进步"与"自由"的对立面:停滞与专制。杰克.伦敦身处其时,也参与了美国作家关于中国的刻板书写,可贵的是他最终走了出来,早年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更多地为理解、宽容、同情与理性思索所替代。在整个西方还在忙于塑造一个被否定的、邪恶的中国形象之时,伦敦已能思考东西方交流可能性之题,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故而特别值得中外学者关注。从早先露骨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到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再到种族意识的明显弱化,最后达及对东西方沟通的乐观期待,显然杰克.伦敦的中国观体现出了强烈的渐变性。  相似文献   

4.
乔春雷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4):16-19,30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形象的文本解读,展示中国女性作家在女性视角的影响下,怎样逐渐摆脱社会集体想象的束缚,摆脱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描述、想象和重建西方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作家毛姆的中国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一书当中,叙述者眼前的中国风景与其记忆中的欧洲风景常常虚实交叠,本文拟以文中的风景描写为切入点,分析这一特别的文本现象,从形象学的角度考察作者对中国风物进行的东方主义式的解读。本文从作者在文中征用的西方文学资源与其本人的情感结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影响异国形象建构及文本生成的不同因素,并力图揭示《在中国屏风上》的文本如何通过文学化的表达弥合作为能指的东方与作为所指的西方之间所存在的巨大裂缝。  相似文献   

6.
从形象描述、词语表达、神话故事,以及观念态度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主流媒体、卡通人偶、中国年等载体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龙的积极意义,从而提升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宇文所安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他以一己之力翻译和研究中国文论,为读者建构了一幅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论图景。《中国文学思想读本》采用"概述+原文+译文+解说+注释"的编写体例,以文本释读为基础,通过语文学和跨文化两种翻译模式来审视和解读中国文论思想,体现了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历史文本意识。其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多元综合的研究路径对加强中西文论交流互鉴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具有间接性和含义模糊的特点。这种化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的眼光看待中国交际化,容易看到其显性化的一部分。阐释这些化现象时,西方人容易用自己交际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化进行重构,忽略中国交际化的隐性化,把中国交际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化。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虽然不像中国文学那样络绎不绝,但也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是社会发展历程和男女不平等类似的结果.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与中国文学中的弃妇形象呈截然相异的走向特点:一是不平衡和淡化的趋向,甚或时而出现"缺失"现象;二是弃妇形象从反叛型走向主体型.这种走向特点是由其思想文化的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借用弗朗兹·法依、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通过对赵健秀作品及国内研究论文的分析,揭示了赵健秀在解构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形象时却塑造了新的刻板形象——暴力、野蛮、狭隘的民族主义“英雄”;指出他在文本中所建构的“英雄主义”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乃日本近代文学"三杰"之一。其在中国的接受已近百年,其人其作是中日文学界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国内芥川笔下"中国形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借助接受美学、东方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得以深化,理论基础呈多元化趋势,各研究方向极具潜能及整合可能性;对芥川中国游前后文本的考察较为深入,展现了其笔下"中国形象"流变的基本脉络,但仍有细化深挖空间。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思考补齐短板之策,旨在全面挖掘芥川笔下"中国形象"流变,为描摹中日文学关系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16.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称其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有着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形象"是一种想象性的建构物,是一整套内含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系统。这个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根据需要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他者形象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不断转变的过程,构成了"时而乌托邦,时而黄祸地狱"的隐喻系统。本文就这一过程,对"中国形象"在文化形象变迁过程中如何进行"他者"身份的变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武淑玲 《科技信息》2010,(31):169-169,189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功能不仅是提供娱乐,而且还是美国政治的宣传机器。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的发展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中国形象不仅在西方文化中而且在好莱坞电影中都是一种低劣的"东亚病夫"的形象。正是李小龙这一功夫形象通过他的功夫电影和他精湛的武功洗脱了中国人"东亚病夫"的低劣形象,震撼了好莱坞,为好莱坞电影树立了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化人类学初创的出发点似乎是希望通过这门学科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化模式,但这种以欧洲明为核心的理论基点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在平等的化平台上与其他明进行对话,以致把自己推向无法摆脱的悖论中。当探源性思维被移植到中国后,中国化人类学以及学人类学学们研究和写作的深层意识形态背景仍然沿袭的是19世纪西方化人类学理论中普同主义的知识观取向,在面对中国化的地方知识时,不知不觉中成为自证西方中心的“他”。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认识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实践的语境中去反映人类化变迁的真实面貌。去审视人类存在的多元形态,这应该是中国学人类学的当代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孙竹 《晋中学院学报》2009,26(6):104-106
受英美强势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译者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倾向于采用归化的方法指导翻译,由此牺牲了大量源文本中附载的中国文化内涵。全球一体化并不是全球西方化,更不是英美化,它是在尊重各国文化特色多样化的基础上而言的。中国译者不仅应该抵制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蚕食,更应该全面审视译者的任务,并重新认识其服务对象——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