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6 毫秒
1.
“向内转”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向内转”、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是鲁枢元1980年代学术研究的重心。鲁枢元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言语学研究与精神生态研究也生发于文艺心理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内向性与主体性色彩。虽然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分属于鲁枢元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艺研究,但三者之间具有血脉联系和思想共性,即鲁枢元一以贯之对精神、心灵与内宇宙格外关注。因此“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贯穿于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  相似文献   

2.
“创作总根于爱”。冰心在“五四”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正体现了她虑国忧民的一颗爱心。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中,“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岁月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文化伟人和文学泰斗,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她一生的创作就是对爱的高歌,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爱心的殿堂——《冰心儿童文学作品选》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是几代人熟悉、爱戴、敬仰的作家 ,从校园飘来的朗朗书声里 ,有她永远讲述的娓娓动听的故事 ;听着她故事长大的人又带着他们的孩子继续听着讲着她那经久不衰的故事……冰心先生从 2 0世纪的开篇走来 ,横穿漫漫时空 ,在生命的 99年间 ,她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的诞生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冰心的文学创作从 1 91 9年开始 ,到 1 994年基本搁笔 ,创作活动达 75年。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成就最卓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冰心从 2 0世纪2 0年代到 90年代为儿童创作从未中断过 ,像她这样一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奉献 ,…  相似文献   

5.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红旗谱》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在新世纪“红色经典”的改编热中,再次成为了人们注目的焦点。它的研究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五十年代在革命真实的要求下,关注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六十年代在“两结合”和“阶级性”的指导下,完成了思想意味、人情人性、民族性的深化;七八十年代的研究主要是对“文革”评价的反拨;到了九十年代,研究更有新的发展,在肯定《红旗谱》革命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呈现了横纵向比较和开掘新意蕴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一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  相似文献   

9.
黄春明的小说创作在继承和突破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基础上,在80年代和90年代呈现了十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1998年的三篇短篇,有了非常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有利于挖掘出黄春明本身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对类似文学现象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道路坷坎,备受折磨,只活了三十二岁便与世长辞了,创作生涯也只有短暂的十年。可她“从文学生活的开端到短促的生命的结束,她基本上是一直和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共呼吸,共命运的。”遗憾的是,由于受“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去论述萧红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且还大多是谈她的爱情生活。打倒“四人帮”后,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萧红的文章,但也多是对萧红生涯及其创作过程作一般的论述,深入探索她的创作艺术的文章,仍然很难看到,因此,本人想试论数端,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12.
“神话热”是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文艺论坛上形成高潮的世界性现象。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中国文学范围内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神话热”的影响。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在维吾尔族文学中第一次开创了这种创作方式、也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主要探讨了巴格拉西各小说当中的神话成份、神话意识,并指出了作者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的总体面貌上考察,当代十七年实际上形成了主流文学的作家共同体的创作范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作实践阶段,这时期的文学即可称之为常规范式文学.它的主要表现是文学创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着文学观念和创作内涵的一致性.本文着重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心理等角度,具体探讨十七年常规范式文学的形成原因及基本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  相似文献   

15.
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与文艺批评,在 20 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成为文艺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焦点,从而形成一种有趣的“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学、文化现象。针对王朔及其创作评论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学要表现“深厚人性”的价值取向,李健吾在其话剧创作中表现了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惩恶扬善的积极上进的人性理想,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对当时文坛某种文风一定程度的矫正,也是对主流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赵宋王朝自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为避免历史的重演,太祖就立下了以文立国的基本方略,太宗云:“王者虽以武功克受,终须用文德致治。”所以宋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武功”虽不怎么样,“文治”却大放异彩,文士之多,待遇之优,作品之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历代对宋代文学进行研究、批判的学者大有人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涌人中国,在新的学术理念的引导下,宋代文学研究迎来了一个高潮,涌现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王毅先生的《宋代文学家庭》就是最新成果之一。这部新作以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鲜明独特的学术个性,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笔者认为此书在学术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性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即“历史目的论”与“现实英雄化”;文艺精英化与社会世俗化;理性主义与反思的现代性。以此为基础,以反思的现代性为思路,批判了“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民族国家现象与"革命"的现代性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地把握现代性理论才是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追踪与阐释——论方卫平对当代儿童文学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卫平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学者,从80年代以来,他始终追踪着正在发生的各种文学现象的足迹,进行学术的思考,既有作家创作论,也有作品特色论,还有传播接受批评论,这些均表现出方卫平学术的敏感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批评特点,这些论述对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制度与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学社会学理论与“知人论世”的中国学术传统的交互作用.“制度与文学”范式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本文提出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两种方法,一是坚持文学本位,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开掘新论题;一是加强“制度—文化—文学”与“制度—文人—文学”双线交错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