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芦巍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2):140-142
通过对京石客运专线西北联络线跨京广铁路特大桥深基坑防护、开挖施工技术的总结,介绍了靠近既有线或高速公路深基坑防护以及开挖方案选择和具体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既有线的施工任务日益增多,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路既有线的正常运营,如何加强铁路既有线施工的安全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铁路既有线施工的现状,以既有线电气化施工为例,分析了铁路既有线施工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三线交叉D梁施工过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隧道近接施工极易造成的隧道塌方问题,以达成线新建铁路与既有线为依托,阐述了三线交叉D梁施工的过渡方法,即在保证既有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对既有线下新建铁路右线路基进行D梁过渡爆破拆除.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施工时间紧、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受限的难点,为类似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既有线增建二线铺架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建第二线的铺架施工与新线铺架施工相比较,其最大特点就是在施工期间,施工和运营的干扰比较大。首先由于第二线在既有线旁边施工(绕线地段除外),它必然影响运营生产,既有线列车在通过铺架地段时必须慢行,在部分线间距较小的地段铺架和接轨或线路换边施工时,须采取特殊措施或临时中断既有线行车,这样既影响了既有线的通过能力,同时也给铺架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在增建第二线的同时,由于新线与既有线之间可能存在多处交叉,势必会带来既有线的改造,因此增建第二线和改建既有线常常是同时施工的。  相似文献   

5.
该技术用于既有线上空间结构的施工。主要技术原理是在既有线施工期间安装横跨线路上方的走行台车能够将线路、接触网与上方施工作业面相隔离,能够确保既有线上施工的人身安全及行车安全。并且根据北戴河无柱雨棚的施工特点,设计了结构安装台车作为构件安装的工装,解决了大跨度桁架梁的安装问题,又作为作业平台保证了既有线的施工安全,在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人身伤害及行车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6.
李小波 《科技资讯》2010,(30):104-105,107
本文以胶济客专工程D1kK167+156.88,2-16×5.5m北海路钢筋混凝土框架桥施工为例,介绍了在维持既有运营的情况下,对临近既有线和既有线接长框架施工方法,确保安全、优质、快速地完成了该桥施工。值得今后既有线类似框架桥施工时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目前铁路运输压力,充分挖掘既有线运输的潜能,使既有铁路能够实现快速度、高密度和大牵引量的运输,京广线第六次大提速的目的就是提高运输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此次施工是以调整既有线曲线丰径和增大两线间发间距距来提高列车的速度,既有线上拨线施工距离长,施工时间紧张,且全部为夜间施工,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较大.能够顺利的完成施工,这无疑是对我们施工技术水平及施工工艺的肯定,该文结合京广线第六次提速拨接无缝线路施工,讲述了既有线拨接无缝线路的工艺过程,是迄今为止京广线北京区段规模最大、工作量最繁重、难度最高的一次施工,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期望为其他既有线拨线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郝海森 《科技资讯》2014,12(20):53-53
本文主要介绍了既有线铁路施工的基本常识,阐述了铁路既有线施工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关键卡控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铁路既有线施工质量及安全监管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改进措施,以期能为铁路工务系统的既有线施工监管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施工中由于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不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7个,经济损失过亿,深基坑施工安全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深基坑工程技术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针对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结合目前深基坑工程信息化设计和动态设计的新思想,对深基坑工程施工中支撑体系、施工组织、施工监测及应变(或应急)措施等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改建铁路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设计情况,分析了我国软土地区以铁路客站与换乘地铁为主体,综合公交车站、中/短途客运站等其他换乘交通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工程,特别是对其实施筹划、基坑开挖中的临时铁路便桥设计、一体化建设的结构统筹以及纵向沉降耦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软土蠕变(SSC)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基坑开挖的全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基坑围护变形以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逆作土方通道式施工工艺与传统施工工艺的基坑围护变形特征相似,且通道式施工工艺可有效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减小坑外土体的最大沉降量、坑底隆起量和坑外土体侧向变形,对周边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当考虑上覆列车荷载时,逆作土方通道式施工工艺所产生的铁路路基变形在铁路正常运营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3.
按对称受荷工况设计的某下沉式隧道基坑支护结构,因场地环境复杂,实际受到非对称荷载作用,致使基坑施工中支护结构的安全问题不易确定。通过适时监测,较好地解决了该基坑施工的安全控制和设计调整问题,为类似基坑的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杨跃平 《科技信息》2012,(5):436-438
桥梁挖井基础的开挖质量控制是基础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垂直开挖效果直接影响基础受力状况,开挖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基础施工进度。跨河或跨既有线的桥梁施工中,高效的基础开挖方法将会保证在汛期到来前或规定期限完成施工,避免因基础施工造成工期推迟或施工费用增加。桥梁挖井基础的开挖一般都需进行爆破作业,有效的爆破方法能促进开挖进度和保证坑壁垂直稳定,减少施工人员和设备投入,缩短开挖时间。本文以兰渝铁路柳家河大桥工程为背景,介绍铁路桥梁挖井基础施工中采取的爆破方法及实施效果,说明潜孔爆破技术在桥梁挖井基础施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铁路工程大面积基坑开挖防护的施工工艺,并对结构进行了检算,对基坑帷幕桩防护过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深基坑工程在已运营地铁旁施工已较为常见。为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以及评价隔离桩的隔振效果,以武汉市华中科创产业园超大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激振力函数模拟计算列车动荷载,通过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分析列车动荷载以及隔离桩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并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激振力函数模拟列车动荷载输入数值模型得到的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与现场实测基本一致;列车动荷载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影响较小,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和围护桩变形各增加了1.3mm、3.6mm;隔离桩对列车动荷载具有较好的隔振作用,使地表沉降和围护桩变形分别减小了28%、6.8%。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价值,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深基坑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施工方案的确定,论述了深基坑的施工方法,包括基坑深井降水、开挖准备、基坑开挖、基坑监测等,指出了基坑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难度大,自身变形风险高,受扰动的周边地表沉降风险和建筑物破坏风险突出,而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又是识别和控制上述风险的基础信息数据。为此,以某市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施工为例,研究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特征与规律,为控制基坑自身风险和周边环境风险提供依据。首先,分析该基坑的地质条件及其土岩复合地层条件下的基坑变形模式;然后,利用Midas GTS NX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该基坑土方开挖进行模拟,利用模拟位移云图描绘该基坑变形的动态演变过程和时空效应特殊性;利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建天津地铁5号线与既有地铁1号线十字换乘车站——下瓦房站的现场实测数据,研究深基坑开挖与既有车站十字相交时,基坑围护结构、墙后地表和既有车站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约0.064%H(H为基坑开挖深度),位于地表下约0.63 H.墙后地表最大沉降约0.025%H,位于墙后约0.71 H,沉降槽影响范围约为2 H.墙后地表最大沉降与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的比值介于0.38~1.04之间,平均约为0.77.与基坑开挖方向交叉的既有地铁车站竖向上浮,水平方向外凸,以水平变形为主.既有车站周围止水加固和加固墙后软弱土层可显著减小既有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20.
当含水层深厚时,基坑工程中常采用悬挂式止水帷幕,此时止水帷幕深度对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周边地表和建筑物变形有着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止水帷幕深度条件下基坑降水开挖对临近高铁桥墩变形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苏州某地铁车站基坑降水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止水帷幕深度增加,临近基坑的高架桥墩沉降量逐渐减小,当止水帷幕深度41、91 m时,距基坑42.5 m处的高铁高架桥墩沉降量分别为31.88、4.18 mm;在悬挂式止水帷幕条件下,止水帷幕深度大于91 m才能满足基坑降水对临近高铁桥墩的沉降控制要求(≤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