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由永久磁铁和常导线圈构成的混合磁悬浮系统,可以减小所需功率,悬浮气隙小,可实现大气隙悬浮。本文介绍一种基于DSP的混合磁悬浮系统,该系统采用四象限斩波器,很好的实现了电流跟随性能。尤其是该系统采用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悬浮控制电路,具有非常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克服了模拟控制器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器的缺陷。通过实验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悬浮,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在逆变器输入端加电流两象限斩波器进行调压的方法,解决了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因电攀电感小而带来的电流脉动大,不利于提高系统移性能等问题,并对这种调速系统的四象限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未设计研究的GTR直流两象限斩波变流器是作为磁悬浮列车的悬浮电磁铁电源而专门设计的一种高频斩波器。斩波器中开关元件采用功率晶体管GTR。GTR因其具有开关速度快、安全工作区宽、工作频率高、开关损耗小等优点在斩波变流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设计出了斩波器的主电路(参数设计)、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在理论分析与实验调试基础上选择了各电路元件的参数。实验证明,作者所设计的这一套斩波器性能优良,可直接用于磁悬浮列车,也为不同斩波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各电路的波形图由实验中所拍照片给出。本斩波器设计参数为斩波频率2~5kHz,直流电源电压80~100V,负载额定电流不小于20A。  相似文献   

4.
首先论述了将飞轮电池作为地铁机车的辅助动力的优越性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永磁和电磁混合控制的磁悬浮轴承设计方案,对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建模仿真,设计了PID控制器,并对磁悬浮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磁悬浮控制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模型的正确性,利用陕西安康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的实际数据以及永磁悬浮装置和电磁悬浮装置数学模型对混合磁悬浮承重系统进行计算分析,并建立了混合磁悬浮承重系统参数计算优化的Excel计算表,利用该表动态地分析了数学模型各参数变化对磁悬浮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实现了结构参数的整体优化.该优化计算数据与传统推力轴承支承方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磁悬浮承重系统可大大减小水轮发电机组轴承的摩擦和损耗,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的效率,有效地延长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设计与建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水轮机组的重量支承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对水轮机组转子系统磁悬浮承重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永磁悬浮装置与电磁悬浮装置相结合的水轮机组转子承重系统.对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时,采用永磁悬浮装置承担水轮发电机组的基本重力负荷,采用电磁悬浮装置承担水轮发电机组的重力可调负荷.考虑到高速运转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系统并不全部浮起转子系统,而是分担转子系统的大部分轴向负荷(即减载).对永磁材料和电磁装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在永磁悬浮装置承重部分对气隙磁场强度与气隙厚度、永磁体体积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永磁悬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电磁悬浮部分对电磁悬浮力大小与电磁悬浮装置结构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电磁理论和承重系统的构造,建立了电磁悬浮支承装置和永磁悬浮支承装置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在大倾角工作面上运行的电牵引采煤机,设计了四象限变频调速采煤机电气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组成和PLC的主控制回路.分析了变频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结合四象限变频器的硬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变频器控制程序,两台变频器采用主/从控制方法,对左/右牵引电机进行一拖一控制,实现了牵引变频调速四象限运行.  相似文献   

8.
针对混合磁悬浮轴承,提出一种对磁悬浮轴承转子模糊控制的策略.结合电磁绕组工作原理,采用自感式位移自检测系统代替专门的位移传感器,构成无传感器自检测磁悬浮控制系统,通过模糊PID(proportional,integral and differential)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控制,并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模糊PID控制器整定参数的模糊规则及模糊控制原理,对系统进行了模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控制混合磁悬浮轴承系统具有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四象限变流器是国外七十年代研制的新型变流装置。它不仅能够向直流负载提供良好。稳定的直流功率,而且可以保证在整个运行范围内功率系数始终接近于一。此外,四象限变流器还能够十分方便地实现牵引和再生两种工况的相互转换。因此,四象限变流器是交流电传动领域中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变流装置。本文结合50KW四象限变流器的试验,对四象限变流器的控制系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存论述四象限变流器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四象限变流器控  相似文献   

10.
一种排斥式磁悬浮平台的磁场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排斥式磁悬浮平台的磁场设计方法。本方法选用电磁永磁混合单体,通过优化设计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产生排斥力的基底磁阵。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均匀且成周期性的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具有优良调速性能的新型开关磁阻电机(SRM)微机控制系统。该文着重阐述了这种系统的微机控制设计思想。系统具有二种运行控制方式,可实现相通电时间控制,双环数字调节与四象限运行。最后给出了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四象限红外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基于四象限红外探测器的位置检测信号处理系统。从四象限位置探测的原理入手,介绍了探测器信号提取与前级放大电路、同步相干谐波检测电路,以及模数转换、时序控制、数据采集电路。实验结果良好,系统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电路性能, 以满足现代模拟信号处理电路高频低噪的应用要求, 提出了一种新 型低压四象限模拟乘法器。 该乘法器以基于改进的电流传送器(MDDCC: Modified Differential Difference Current Conveyor)的模拟平方器为基本电路, 采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的 0. 18μm CMOS 工艺的 PSPICE(Personal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 该四象限乘法器具有良 好线性, 输入电压的范围为-0.1 V ~ +0.1 V, 截止频率为451.307 MHz, 当输入电压峰值为100 mV 时, 输出噪声 电压小于150 nV。 与已有乘法器比较, 该乘法器电路具有较好的线性特性以及较高的截止频率和带宽, 输出噪声 电压有所减少, 在高频信号处理系统中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四象限运行高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并应用到煤矿副井绞车改造系统。研究表明该装置对煤矿副井绞车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流线曲率法发展了一种适用于跨声速压气机性能预测的高精度模型,对最小损失攻角及非设计点损失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种非设计点损失分析方法——四象限法,结合该方法对跨声速压气机的损失构成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不同工况的损失特点开展了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跨声速压气机的损失分布和增长规律.采用新发展的模型对某高负荷跨声速转子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展的性能预测模型和损失分析方法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全流量工况下跨声速转子的总体性能与气动参数沿展向的分布,为跨声速压气机的特性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四象限探测器的智能跟踪定位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跟踪定位系统的跟踪精度与响应速度,提出了一种增益可调的快速跟踪定位(GAFT)算法,以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定位及在信号较弱时的精确定位,该算法首先根据目标在四象限探测器上光斑成像的大小、位置与输出信号间的关系,确定光斑在探测器上的线性变化区间,并在此区间上得到光斑移动与信号变化的对应关系,再实时采集光斑在4个象限上的信号之和,作为目标光斑信号强度,然后计算光斑信号强度的变化率,采用自适应学习的方法得到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根据该趋势对信号增益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高信号的分辨率和跟踪精度.实验数据表明,GAFT算法在线性工作区间中通过改变光斑半径及调整光斑的信号强度等措施,可以将跟踪精度提高到0.049 7mm.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利用8031结合HEF4752U芯片对三相四象限变流器作无功补偿器进行直接基波补偿的控制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主要基于NMOS差分对四象限模拟乘法器.该乘法器采取以电压的形式输出而不适用电阻.利用基于smic0p18um EEROM 2P4M SPICE模型进行仿真,采用单电源3.3V供电.使用Spectre进行仿真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一种民用的电子电度表的设计及其单元电路。讨论了简化的四象限乘法器的原理。本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其性能完全符合民用电度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