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膜生物反应器L-R模型的基础上,修正了原模型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不分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数学模型,并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膜污染和膜阻力的影响.结论为:胞外聚合物EPS水解产生的BAP随着SRT增长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原因,且相对于HRT,膜污染对SRT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分离含氢气体混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一套高压水合物分离装置。在不同的温度下,利用该装置分别测定了H2,GH4二元混合物和H2,CH4,C2H6三元混合物与水合物促进剂和水的乳化液进行水合反应时系统压力以及气相中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分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越低,体系压力降低越快,H2浓度增加越快。对于二元混合物,当压力降低(H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降低(上升)趋势变缓。三元混合物的规律和二元混合物类似,但C2H6浓度在初始阶段有明显的降低,到一定阶段又开始缓慢上升。总体上来看,C2H6的浓度还是低于原料气浓度。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水合反应的气体停留时间,即二元混合物停留时间为15~25min,三元混合物停留时间为20~30min。对于三元混合物,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对C2H6的浓度提高不利。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级人工湿地-塘组合系统在不同的污水停留时间下处理污染水体,对各项出水污染物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在初春低温条件下,COD、TN和NH_4~+-N的去除率随着污水停留时间的增加显著提高,其中COD在污水停留时间达到5 d之后去除率开始趋于平缓,TN和NH_4~+-N的去除率在污水停留时间达到5 d之后出现下降。表明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污水停留时间选在4~5 d之间较为合理。这为实际处理污染水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阐述停留时间对铁路运输效率效益的影响,分析了佳木斯车务段停留时间过长的原因,论证了压缩停留时间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压缩停留时间并据以提高运输效率效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反应器内物料质点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原理,设计了套管换热器中流体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为研究介质返混对换热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总水力停留时间(11 h、9 h、 8 h、 6 h)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SUFR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HRT大于8 h(厌氧停留时间1.51 h,缺氧停留时间2.25 h,好氧停留时间4.24 h)时,该系统COD、TN、TP的处理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减小变化不大,COD、TN、TP去除率仍分别达到93%﹑87%、90.2%以上.当HRT降为6 h(厌氧停留时间1.13 h,缺氧停留时间1.69 h,好氧停留时间3.18 h)时,处理效果变化较大,但COD的去除率仍高于85%,TN、TP的去除率变为76%、72%,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这说明,接近活塞流特征的SUFR系统可以减轻增加水力负荷对污水处理的负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7.
煤炭铁路运输追求的目标是高效、合理、便利、经济、安全地完成煤矿通勤职工和煤炭及其他货物的运输任务.提高货车的运用效率是煤矿运输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分析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并采取措施缩短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是运输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分析货物作业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缩短货物作业停留时间的有效措施主要是技术组织和技术管理.  相似文献   

8.
冷渣机是CFB燃煤锅炉的重要辅机。为了进一步分析颗粒物料运动物质平衡和热交换平衡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一种具有六棱柱结构冷渣管滚筒冷渣机中颗粒物料在滚筒内的停留时间及其分布,引入颗粒轨道模型,通过分析单个颗粒的轴向位移来建立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MRT)数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结果表明,MRT总体上与转速和安装倾角呈反比;降低转速使停留时间概率峰值减小,但会使方差成倍增长并扩大其分布范围,使冷渣机出料更加分散。  相似文献   

9.
用可靠性统计分析方法,给出外国知华旅游停留时间和人数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密度形式及人数变化的波喹松过程,对区间型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了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的旅游服务对停留时间和人数变化影响情况的分析中分析国内可控因素对转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兰州北站开通两个多月以来中转货车停留时间延长进行分析,根据中转车在站停留时间延长的原因,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设备来压缩中转货车在站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兰州北站运输作业效率,确保兰州北站生产运输畅通。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一类不确定切换时滞系统的积分滑模控制问题.设计积分滑模面,且滑模面的设计依赖于切换系统的初始状态,保证切换系统的状态从初始时刻就保持在滑模面上,消除切换过程中的滑模到达过程,从而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滑模面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子系统变结构控制器,确保对于一类满足平均驻留时间条件的切换信号,切换系统在滑模面上运行时是指数稳定的.数值仿真证明了所提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线性周期切换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一类线性周期切换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问题,基于驻留时间的方法,当切换系统的各子系统均为稳定的情况下,给出了切换周期的最小下界;当切换系统中含有不稳定的子系统,建立了稳定子系统的驻留时间总和与不稳定子系统的驻留时间总和之间的关系:同时当各子系统的驻留时间均等时,得到了切换周期的设计条件。这些充分条件对于判断一类线性周期切换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具有实用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切换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对一类非线性切换系统,研究了其基于观测器的H∞输出跟踪控制问题.借助微分中值定理,将非线性切换系统转化为线性参数切换系统.当状态变量不可测或不易测时,基于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给出系统在基于观测器的反馈控制器以及满足平均驻留时间条件的切换信号下带有权重的H∞输出跟踪控制问题可解的充分条件.仿真实例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一类含非线性扰动的不确定中立型时滞切换系统的时滞依赖指数稳定性,时滞项为时变时滞.利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和自由权矩阵方法,给出了切换中立时滞系统时滞依赖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并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在一定切换策略下指数稳定,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结果的正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带有加性时滞的级联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将网络控制系统中的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丢包问题归结为切换系统的各子系统中的两个加性时滞,并构造相应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设计满足平均驻留时间条件的切换规则,并结合Jensen积分不等式,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确保带有加性时滞的级联切换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所得结果具有更小的保守性.最后用数值例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分析切换系统稳定性的统一李雅普诺夫函数法、多李雅普诺夫函数法,指出这些方法的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在各子系统是稳定的前提下,对于给定的切换序列,若切换至各子系统的时间大于子系统所对应的最小滞留时间时,则切换系统是稳定的,并举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总能耗和乘客换乘时间,以列车的在站停留时间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一种协同优化的时刻表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应用北京地铁五号线和亦庄线的实际数据展开算例研究,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研究较优化前的轨道交通系统总能耗减少5.15%,乘客换时间减少17.66%。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总能耗和乘客换乘时间,以列车的在站停留时间为决策变量,建立了一种协同优化的时刻表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应用北京地铁五号线和亦庄线的实际数据展开算例研究,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研究较优化前的轨道交通系统总能耗减少5.15%,乘客换时间减少17.66%。  相似文献   

19.
切换系统容错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线性切换系统,研究其在执行器失效情况下的容错控制问题.首先,在容错控制范围内,推导出系统实际运行中执行器失效所满足的条件;其次,运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给出平均驻留时间的下界,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得每一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信号都能保证系统的全局渐近可镇定;最后,把结果转化成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形式便于求解,并以数值例子仿真出系统的状态响应曲线及相平面曲线,从而验证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传感器饱和约束问题,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时滞切换系统的鲁棒 L 1 滤波。 所考虑的非线性时滞切换 系统具有满足李普希茨约束条件的非线性和范数有界不确定性。 基于平均驻留时间法(ADT: Average Dwell Time), 通过构造一个时滞依赖的 Lyapunov 函数, 建立传感器饱和约束下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时滞相关峰值鄄峰值 (L 1 )性能判据, 并将滤波器的设计转化为求解一组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凸优化问题。 最后, 通过仿真算例验证 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