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3d离子斜方对称g因子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Nasico型晶体Cu0.5Zr2(PO4)3中Cu^(2+)离子中心各向异性g因子(gx,gy,gz),其中斜方晶场参量由重叠模型并联系晶体中Cu^(2+)离子所处的局部结构确定。研究表明,晶体中Cu^(2+)离子中心配体八面体平面键角相比理想斜方对称的90°要小10°左右,由此所得的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晶体场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了3d9离子在压缩四角对称晶场中2B1g态混合进基态2A1g的EPR g因子的三阶微扰公式.用该公式研究了晶体3Cu(IO3)2·2H2O中Cu2+离子两种占位的EPRg因子,并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电子吸收能级,理论研究合理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3d9离子在四角对称中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LaSrGaO:Cu2+晶体的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A⊥.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好符合.由于晶体中顺磁杂质中心的EPR参量与其缺陷结构密切相关,本计算还获得了Cu2+杂质中心缺陷结构的信息.我们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由于Cu0.5Zr2(PO4)3晶体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能力、催化特性、较低的热膨胀性,对它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引入平均共价因子N,并结合晶体结构数据给出了3d^9离子在晶场D4h下的g因子公式,利用该公式并结合Cu0.5Zr2(PO4)3晶体的具体结构数据对Cu0.5Zr2(PO4)3晶体中CU^2 中心的EPRg因子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我们建立了3d9离子在斜方对称中的完全能量矩阵和高阶微扰公式 (基态为|dx2-y2〉), 依赖对角化此完全能量矩阵和用微扰公式二种方法, 计算了Cu2+离子在CuAl6(PO4)4(OH)8·4H2O晶体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 计算结果显示这二种方法的计算值均与实验值一致. 表明它们都可用于解释3d9离子在斜方结构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  相似文献   

6.
钛酸铅晶体中3种Cu2+离子中心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参量对杂质离子局域结构极为敏感,对EPR参量的理论研究可以用来确定材料的离子占位和缺陷结构等。在晶体场理论基础上, 采用高阶微扰方法, 通过分析电子顺磁共振谱参量,确定了压电铁电材料PbTiO3晶体中3种Cu2+离子中心的局域结构。目前, 对PbTiO3:Cu2+的EPR谱研究一般认为Cu2+离子在PbTiO3中只占据Ti4+位置。理论研究表明,除了传统认为的Cu2+离子占据Ti4+位置外, 杂质Cu2+离子还可同时占据Pb2+  相似文献   

7.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吸附水溶液中的铜离子(Cu2+),研究反应时间、体系pH值和Cu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7.5,n-HAP对Cu2+的吸附升高趋势近似线性关系;反应6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pH>7.5时,溶液中Cu2+几乎完全去除,最大吸附量为51.28 mg/g。n-HAP对Cu2+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吸附类型为Langmu ir等温吸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NH_4 Br:Cu~(2+)的EPR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晶体场理论研究了3d9离子Cu2+在NH4Br中的EPR参量,采用半自洽波函数模型计算了NH4Br:Cu2+的二阶和三阶近似下的g因子和A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比较了NH4Br:Cu2+和NH4Cl:Cu2+的光谱实验值,发现它们的能级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计算α LiIO3∶Ni2 晶体零场分裂D和 g因子 ,研究了掺杂Ni2 的α LiIO3晶体中Ni2 VLi三角中心的局域结构 ,估算出Ni2 离子应向Li 空位 (VLi)位移ΔZ≈ 0 .2 5 ,以及VLi附近的氧离子应位移ΔX≈ 0 .14 9 .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旋哈密顿理论,在建立Al2O3Cu3+晶体结构和自旋哈密顿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掺杂离子位移模型,统一计算了Al2O3Cu3+晶体的自旋哈密顿参量,解决了前人工作中可调参量过多的问题.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说明采用的模型是合理的.结果表明,Cu3+离子掺入Al2O3基质晶体后,并没有准确占据Al3+格位,而是沿C3轴移动了0.0179nm.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法合成铜的配位聚合物[Cu(MDNS)2]n(HDNS=3,5-二硝基水杨酸甲酯).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分子式为C8H6N2O7.其晶胞参数:a=1.100 2(4)nm,b=1.123 3(4)nm,c=0.814 6(3)nm,β=107.970(6)°,V=0.957 7(6)nm3,Z=2,μ=1.233mm-1,Dc=1.893g.cm-3,F(000)=555,R=0.034 6,Rw=0.102 6.在标题化合物中,Cu2+离子由2个3,5-二硝基水杨酸甲酯的2个羰基氧原子和2个酚氧原子,以及另2个3,5-二硝基水杨酸甲酯的2个硝基氧原子配位,共同形成CuO6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每一个3,5-二硝基水杨酸甲酯都同时桥联2个Cu2+离子,将化合物联结成二维网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2.
NaCl:Cu2+的混合基态EPR g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考虑到NaCl:Cu2 晶体中 ,络离子 (CuCl6 ) 4- 的局域结构为沿〈0 0 1〉晶轴方向的具有微弱斜方畸变的伸长四角对称 ,引进了 2 A1g态混合进基态 2 B1g 的机制 ,用双自旋 轨道耦合模型和半经验分子轨道法研究了NaCl:Cu2 的EPRg因子 ,获得了理论诠释合理以及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好的满意结果 .  相似文献   

13.
我们建立了3d9离子在斜方对称中的完全能量矩阵和高阶微扰公式(基态为|dx2_y2〉),依赖对角化此完全能量矩阵和用微扰公式二种方法,计算了Cu2+离子在CuA16(PO4)4(OH)8·4H2O晶体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计算结果显示这二种方法的计算值均与实验值一致.表明它们都可用于解释3d9离子在斜方结构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强场图像中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Y2Ti2O7:Cr3+晶体的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参量(g因子g//,g⊥和零场分裂D),计算中采用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同时考虑了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旋-轨耦合对EPR参量的贡献,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很好地吻合.结果表明Cr3+掺入Y2Ti2O7晶体会引起O2-偏向[111]方向(C3轴)2.55°,同时,杂质中心O2--Cr3+键长相对于基质晶体的O2--Ti4+键长增加0.005 A.  相似文献   

15.
Co2+离子在CsMgCl3晶体中的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基团模型的3d7离子在三角对称下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CsMgCl3晶体中Co2+杂质中心的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和A⊥.计算中,不仅考虑了基态和激发态间的组态相互作用效应,而且考虑了3d7离子d轨道与配体p轨道之间的共价效应,与这两种效应相关的参数可由所研究晶体的光谱和结构数据得到.在考虑了键长与键角的微弱畸变后,理论计算值与实验观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设计合成了1-氰基-中氮茚-3-[N-(2-氨基乙基)]甲酰胺(化合物3).通过IR,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Cu2+、Zn2+、Ni2+、Co2+、Mg2+、Na+、K+和Ca2+的识别作用,发现Zn2+、Ni2+、Co2+、Mg2+、Na+、K+和Ca2+对化合物3的荧光光谱几乎没有影响,但Cu2+对化合物3有非常强大亲和力,Cu2+可以使化合物3的荧光发射明显猝灭,化合物3在DMSO溶剂中作为铜离子荧光探针,受常见离子干扰较小,对于铜离子有着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合成Cu3(BTC)2晶体,应用3种不同硅氧烷分别对Cu3(BTC)2晶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并进行XRD、疏水性能和FI-IR表征。将晶体填充到PDMS/PEI复合膜内制得填充膜,以CO2渗透通量和CO2/N2分离因子为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最后使用最佳改性材料K-Cu3(BTC)2对填充膜进行填充率影响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Cu3(BTC)2晶体成功改性且晶型未被破坏;在实验考察范围内,Cu3(BTC)2改性后的填充膜比未改性时渗透通量减少9.62%,分离因子提升21.13%;填充率为20%时,填充膜的渗透通量与分离因子分别比填充率为10%时提升16.57%和9.01%。  相似文献   

18.
以罗丹明B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个Cu2+荧光探针R1.通过其光谱性能和离子选择性测试结果表明,R1在V(乙醇)∶V(水)=10∶90的介质中能高选择性识别Cu2+.其最大发射波长为582 nm,而其它常见离子如Na+,K+,Mg2+,Ca2+,Mn2+,Cd2+,Cr3+,Co2+,Ni2+,Ag+,Pb2+,Zn2+,Fe3+和Hg2+则几乎不引起探针的荧光光谱变化.在1×10-5mol/L范围内Cu2+的荧光滴定结果表明,探针的检测限为8×10-6mol/L.表明R1对Cu2+的识别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此外,R1是一个对pH不敏感的分子探针,通过拟合计算出探针R1的pKa为4.2.表明探针可以在pH 4.5~10的范围内对Cu2+进行有效地检测.  相似文献   

19.
通过蒙特卡罗方法,运用SRIM程序,模拟了Ar+轰击NiFe2O4铁氧体靶材的过程,研究了不同入射能量及角度Ar+轰击NiFe2O4靶材引起的溅射产额。结果表明:离子垂直入射时NiFe2O4中各元素的溅射产额和出射原子能量都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各元素产额的比率在低能离子入射时,变化较大,但能在较大的入射离子能量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值;离子斜入射时,随着入射离子角度增加,各元素的溅射产额先增大,后减小,并在77°左右达到最大值;离子入射角度变化时,并不严重影响各元素之间产额的比率,且组分比率能在较大的离子入射角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值。  相似文献   

20.
Cu2+基态b2g的g因子微扰公式及对Cs2CuCl4和T2CuBr4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文 [1~ 4 ]报道了Cu2 +(3d9)离子的光学、磁学和电子顺磁共振 (EPR)等重要性质 ,但这些文献只研究了六配位八面体四角对称晶场中的 3d9离子基态a1g或b1g的性质 ,而在Cu2 +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合物中 ,大量存在四配位四面体低对称的情况 .因此 ,我们利用晶体场理论推导出了斜方的 3d9/ 3d1离子四面体络离子 (AX4 ) n - 基态b2 g的EPR g因子的三阶微扰式 ,并用该式研究了晶体Cs2 CuCl4 和T2 CuBr4 的EPR g因子 ,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1 理论在晶体场中 ,考虑到自旋 轨道 (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