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去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创“中国之声”专刊,发表了一些海外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科研工作评估与改进建议的文章,获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刊曾选摘其部分内容,载于去年的2月号上。10个月之后,《自然》杂志(2004年11月18日)再奏“中国之声”,又请多位更加熟悉中国科研工作状况,包括有较长期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目前已在国内科研机构任职的著名科学家,或对我国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或对某一领域科研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坦率陈词,进一步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有的意见,即或只是一得之见,但亦都有所据,而且出于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真诚与热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刊再予择要摘载(部分标题本刊编者作了适当改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去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创“中国之声”专刊,发表了一些海外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科研工作评估与改进建议的文章,获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刊曾选摘其部分内容,载于去年的2月号上。10个月之后,《自然》杂志(2004年11月18日)再奏“中国之声”,又请多位更加熟悉中国科研工作状况,包括有较长期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目前已在国内科研机构任职的著名科学家,或对我国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或对某一领域科研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坦率陈词,进一步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有的意见,即或只是一得之见,但亦都有所据,而且出于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真诚与热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刊再予择要摘载(部分标题本刊编者作了适当改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5,(12):46-48,F0003
一、科技政策、科学与社会、探索与假设、技术预见、格物论坛、专稿、观察与思考英国《自然》杂志再奏“中国之声”:中国科学发展的“瓶颈”和改革的方向((((((([1-2]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建立竞争优胜体制((([1-3]大科学和小科学(((((([1-4]如何看待中国科研机构领导的年轻化(((((((([1-6]更好地吸引海外的优秀人才([1-8]关注科学不端行为(((([1-10]中国做好应对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威胁的准备了吗(([1-12]中国能否融入分子医学主流([1-13]从大坝修建看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渠道((([1-14]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灵长类科研资源((((((([1…  相似文献   

4.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本新的中国期刊《自然杂志》,用这两句在刚度过漫长科学严冬的人民中大受欢迎的诗句,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ZIRAN ZAZHI的意思就是自然杂志(Nature Magazine).它是60页左右的月刊,第一期于5月份出版.它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6月20日《自然》杂志介绍了由该刊记者和编辑评选出的10位中国科学家。他们在神经科学、中微子、空间科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影响,他们的研究彰显了中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2004年伊始,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史无前例”地刊发了一本中文增刊,其中收集了8篇由美籍华裔科学家撰写的文章。他们在充分肯定近年来中国科研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诤言难得,弥足珍贵。为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腾飞,特将该刊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刊发这一增刊的缘由说明、杨向中教授有关胚胎生物技术的文章全文以及吴瑞、蒲慕明二位专家的文章摘要,在本期《世界科学》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潘友星 《科学》2005,57(6):36-40
1983年 自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许多科学刊物陆续复刊或创刊。本年11月10日,张钰哲、何泽慧、卢鹤绂、曲钦岳、郝柏林、陆琰、刘咸、张孟闻、龚树模、何香涛、张和祺等12位学者(其中刘咸、张孟闻、张钰哲三位曾是《科学》历史上的主编或编委),联名致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建议“将停刊前已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科学》杂志复刊”。信中指出“这样一份历史悠久的杂志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是新创刊的杂志无法比拟的”,并具体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委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这本《科学》杂志复刊,并组成一个由知名的老、中年科学家参加的编委会”。  相似文献   

9.
方守狮  樊均幼 《自然杂志》2008,30(3):156-159
自然杂志自1978年5月创刊,至今已30周年。刊物的宗旨不变,即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刊载文章主要采取约稿,有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撰稿,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编辑整理了《自然杂志》30年来的主要大事以及部分科学家(其中有约200位两院院士)发表文章的题名,以方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2011,(1):F0003-F0003
英国《自然》杂志去年评出2010年度最佳图片,共计14张,覆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位居首位,中国内蒙古发现的远古蜘蛛化石上榜。以下是这14幅年度最佳图片。  相似文献   

11.
《科学》2007,59(5):F0002-F0002
王淦昌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国核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王淦昌先生也是《科学》杂志的名誉编委,为纪念王淦昌先生百年诞辰,本刊特选登部分照片,以此缅怀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与人》2011,(6):35-35
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同时为了答谢新老作者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特组织“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细则 (一)爹选作品与作者 1、首次发表在2011年《自然与科技》上的所有作品,包括整篇原创文章、整篇编译文章、单张摄影图片、单张插画,但不包括引用或从图片营销机构购买的图片。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最美星空在哪里?对普通人而言,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对天文学家而言,“标准答案”已跃然纸上。2021年8月18日,《自然》杂志刊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团队的论文,这篇雄文以大量实测数据有力地指出:中国最好的光学天文台址,位于青海西北部的冷湖镇海拔4500米的赛什腾山之巅。  相似文献   

14.
据2007年12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该杂志回顾了2007年度的科学新闻,其中包括:诺贝尔和平奖授予IPCC、首批个人基因图谱破解、亚洲掀起“探月热”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起,本刊准备每年出版《自然杂志年鉴》,介绍上一年度国内外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进展和活动,以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为加速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自然杂志年鉴》所收的文章,大体将包括专论(五千至二万字),学科进展(二、三千字),短文及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杂志》2007,29(3):173-173
《自然杂志》网站正式开始试运行。关注我刊的作者和读者请登录我刊网站(http://nature.shu.edu.cn),可以了解我刊的办刊宗旨和投稿须知等信息。作者投稿请先在网站注册,并按网站提示完成投稿。论文在我刊(纸质版)刊出后,全文寄送给国内万方、维普、清华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台湾华艺等各大数据库。凡向我刊投稿的作者即表明同意再次以网络电子形式出版。本刊所付稿酬包含网络电子版稿酬,故不再另付。《自然杂志》网站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17.
《自然杂志》2006,28(2):124-124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审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与人》2009,(6):F0002-F0002
自1979年10月以来,《自然与科技》杂志已经走过了三十载风风雨雨,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相互期待。也在激动和快乐中持续了三十年。从幼年的《博物》到青年的《自然与人》,再到而立之年的《自然与科技》,一路上有过耕作的艰辛,也有过丰收的喜悦。幸运的是,杂志始终都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朋友的忠诚陪伴和热心扶持!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发言摘录夏禹龙(本刊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可谓是惨淡经营。但可喜的是,15年来,《世界科学》杂志在办刊的方针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宗旨.力求在中国普及与传...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08,(7):100-100
欧洲航天局最近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记录下了地球的声音,这种声音并不动听,如哨音或哭声般刺耳。科学家们在研究人造卫星记录的1万多次“地球之声”后说,“地球之声”实际是太阳喷射出的离子流“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在大气层中相撞时产生的电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