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梁山排座次,人们常常只想到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其实,梁山的排座次,共有六次。此外还有第十六回描写的“七星聚义”,即“东溪村英雄小排座”,第六十七回、六十八回描写的宋江、卢俊义互让尊位、及其所引起的争执矛盾。《水浒》通过排座次描写,突现了梁山头领们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水浒》作者政治思想观点的倾向性。或许可以说,排座次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水浒》及其作者的一个特殊  相似文献   

2.
论贾府被籍没的时间与迎春的"一载赴黄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府被籍没的时间,在八十回后第三年三月十五日。贾府被籍没是巧姐“流落在烟花巷”的前提。如果将“流落在烟花巷”的荣府小姐认定为春,又将贾府被籍没作为“流落在烟花巷”的前提,两者有矛盾,不符合迎春的判词“一载赴黄粱”。迎春在八十回后第一年夏季被孙绍祖直接折磨而死。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以黛玉初进贾府的一天活动为线索,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全书的典型环境,其生动传神的辞令艺术让人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小说艺术美的生动内涵。  相似文献   

4.
鸳鸯,贾府“首席大丫鬟”,在贾府数以百计的丫鬟侍婢当中,深得老祖宗贾母的宠信,地位无疑是最高的,然而丫鬟终究是丫鬟,身份卑微有如草芥。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里,鸳鸯原本有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嫁给贾赦做姨娘,由奴才变成体面的主子,可谓身价倍增,但她最终却选择了以死相拼,誓绝“美姻缘”。看客们忍不住要“怒其不争”了:从一个“普通员工”一下子可以麻雀变凤凰,成为“领导层”,这是多少人削尖了脑袋争夺的一桩美差事,  相似文献   

5.
按一般生活习俗,结了婚的女人一过四十多岁,就有被称呼“老太太”的.照此类推,《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共有四个“老太太”: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薛姨妈.贾母自不必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一出场就是一位“老太太”.那么邢、王二夫人和薛姨妈,年令是不是够得上称“老太太”呢?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王夫人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楼梦》第三回在叙述黛玉初进贾府时,有一个小小的情节一闪而过,最初让人感到也就是日常的对话,仔细想来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7.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它是为了建立、维护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将物品奉献给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诗经》全部作品中,祭歌占有很大的比重。“祭必有尸”。“尸”在古代祭礼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诗经》中的“尸”,是活人装扮的作为死者或鬼神的替身,即亡灵或鬼神附“尸”之体,借“尸”还魂,由其享用祭品,使献祭者信以为真。祀典中的“尸女”,在《诗经》时代是充作祭品的活人,而在原始时代当为祭典被杀的“人牺”。到战国时代,“祭必有尸”的古法才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后西游记》第17回中的“截腰坑”、“情欲堑”乃实有其地,是在广东,又加之小说多用潮州方言,则可大体断《后西游记》作者为潮人;《后西游记》中第32、33回出现了“不老婆婆”,在明末小说《韩湘子全传》第24回中也出现了“不老婆婆”,则可大概断《后西游记》为明末作品。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张竹坡批评本第六十二回,写到李瓶儿将死之时,西门庆“往后边上房里对月娘悉把祭灯不济之事,告诉一遍:‘刚才我到他房中,我观他说话儿还伶俐,天可怜,只怕还熬出来,也不见得‘”,后有行间夹批:“颖上三毫,如灯取影。”接下去写“月娘道:‘眼眶儿也塌了,嘴唇儿也干了,耳轮儿也焦  相似文献   

10.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跟人”。《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讲到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儿孙,如今竟一代不如一代时,说贾宝玉“将来色鬼无疑了”。贾雨村罕然厉色地驳斥了他,十分郑重严肃地讲出一通天地生人的大道理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利用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先论证出《国风》是祭诗,然后进一步论证出《国风》是祭社诗。《国风》正是诸侯祭社活动的祭诗,其中“国”指“国社”,“风”指“巫风”,即祭祀国社的巫歌。同时,还考证出《国风》的作者是“瞽”。瞽并不是什么盲乐师,瞽如同后来所谓的“白眼”,乃是“瞽工轻君”的代名词。“瞽为诗”就像“史为书”一样,瞽是专业的诗人歌手。瞽是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他们才具备创作《国风》所应有的音乐上和“文学上必需之条件”。 《国风》既非出于民间,也不是“统治阶级之作品”,而是“瞽”创作的祭社诗。此说的确立,不仅表明了“郑声淫”的客观性,还说明了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中的质疑的合理性和以“统治阶级之作品”来释疑的牵强性,更证明了朱光潜所说的原始诗歌“与神话和宗教相联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张扬的“替天行道”“全忠仗义”的“义”,突出的仍是经济项义“分予”意义,但将原来自上而下分予,更改为由下而上的群侠义分,体现了人可参政理国的思想,很有民主气息。粱山领导集团颇有民主气氛,四次排座位突出了“随才器使”的民主性人才观。梁山“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思辨思想,它来源于游民无产者的平等意识融汇佛教众生平等观念,是宋元时期南北文化思想碰撞的产物。梁山全伙受招安,是“空想社会主义”思辨思想对儒家伦理依托之必然。但《水浒传》率先大胆尝试用文学艺术形象地表现民主,其民主文学始祖地位是没法抹掉的。  相似文献   

13.
“鼻回粪水”是马骡多种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危险症状。在我国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中多处提及,如:《论马起卧观形状分别脏腑者何也》中有:“起卧者,腹中痛也,有三十六般,各有形证定之……,鼻回粪水,回头右顾者,胃气痛也”;《三十六起卧图歌、第二十三大肚伤病源歌》,有:“马患需看大肚伤,卧时不起汗淋浪,喘粗鼻咋兼肉颤,鼻内时流粪水浆,哽气之时胃必损,便有灵方病也亡”;《七十二症形图论歌治法·马患草噎第四十七》中有:“草噎者,咽膈噎塞也,……。伸头缩颈,鼻口回涎,喘粗气促,空嗽连声”。《马患肠断第六十五》中有:肠断者,弩伤肠胃也……。令兽浑身肉颤,汗出如浆,鼻回粪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相似文献   

15.
同宋江起义历史本事及以宋江起义为素材的各种文艺作品相比,《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有明显的变化:规模上扩大了,改变了流寇主义的斗争形式,在山东梁山建立了根据地。起义队伍规模的扩大及于山东梁山建立根据地也相应地对山东运河区域提出要求———鲁西地区提供相当程度的物质供应;而梁山起义军在短时间内筹集到300万石军粮决定了《水浒传》产生时期与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繁荣密不可分。考察山东运河区域经济的历史状况,能够得出《水浒传》成书的上限在明永乐宣德年之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一、从胡适先生的错误谈起 1927年,胡适先生在上海寻到一本残缺不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残钞本总共只有不相连贯的16回(即第1至8回、第13至16回和第25至28回)。因其第1回中有“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一语,胡适先生便武断地判定这个本子钞于乾隆甲戌(1754年),“乃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钞本”。1961年这个残钞本付诸影印时,他又写了一篇长长的跋文,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裙钗谱中,花袭人以痴著称,始终以忠诚的奴才形象维妙维肖地表现着自己。袭人的痴建立在主子的荣华富贵和“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基础之上,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以伏贴在贾府立足,凭攻心谋取二奶奶地位,加害于人擢取资本,为的是跻身主子行例,而这一切力争都是在似乎“漫不经心”的尽职尽责的奴才行为中推进的。贾府破败后,她又是在失去主子希望的悲痛中,极其得体地完成了身份的过渡。花袭人其实是花“戏”人,半是真诚半是狡诈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部曲,成为《红楼梦》描绘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说在某次“博士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四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成书时限一直是不解之谜,本文以有力证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上限可定于万历元年。其主要证据为:一、第68回的“新河一带”“毁闸折坝”,“南河南徒,淤沙无水”、“疲弊之极”、“贼盗梗阻”等史实均发生于隆庆元年之后;二、第77、78回提到的济州管屯产生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济宁卫之后,计亩征收银两,“秋税”、“夏税”均不征收实物,发生于万丙八年之后;三、书中所提到的三大丧和生辰八字按万年历推算均排在隆庆五、六年,梅节先生有证。总之,《金瓶梅》成书时间为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仇富心理、富人安全问题和《水浒传》的讨论文章颇多。有人认为“仇富心理”乃中国国民独有的劣根性,而《水浒传》便是“仇富心理”的典型。本文针对《水浒传》的“仇富心理”说,结合《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两方面的特点,从心理层面剖析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心理动因,并对《水浒传》“仇富心理”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