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清朝苏州紫阳书院,闻名天下,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学府之一。该书院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号称天下第一清官的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建,至1905年始告结束,历时几近二百年。自办学以来,“高材诸生,肄业其中”,“英才蔚起,代有其人,故声名人物,甲于海内”由于办学成绩卓著,“得人最盛”,受清朝政府的多次嘉奖。康熙皇帝授予“学道还醇”扁额;乾隆皇帝亲赐“白鹿遗规”四字及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同治皇帝为之亲书“通经致用”的题 相似文献
2.
3.
秀峰书院被誉为清代广西桂林四大书院之一,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学与学术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特点极为鲜明;同时,秀峰书院具有自我发展的经济能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办学特色。秀峰书院不仅对推动清代广西学术研究、文教振兴、文化传承等贡献甚多,而且对发展当代大学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八股文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教材.书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场所之一。姚鼐在四十多年的学院讲学生涯中,结合教学实践,编出了一套适合于教学的《古文辞类纂》,并形成了以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作为古文创作的八字诀。由于姚鼐追求教学、创作、理论的统一,因而其古文具有法度有余而灵动不足、平淡有余而风韵不够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客家移民迁入东山,创业是其定居和繁衍的首要任务。创业情况决定着移民到达迁入地后的生存发展情况。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成都东山客家创业史有一定研究,但笔者认为,东山客家移民先祖创业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推进。本文通过对《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下文简称《氏族志》)所辑录的34种族谱中有关信息来研究清前期东山客家入川先祖的创业问题,希冀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清初四川移民的生存状况及地方社会的孕育、发展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凌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5):98-102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郝慧娜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7-92
清代光、宣年间,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戏曲的发展却表现得异常繁盛,颇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世味道。光、宣年间温州地方演剧之盛在张桐的《杜隐园日记》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其重要表征为演出时间的日常化、演出戏台的多样化和演出戏班的多地化。 相似文献
9.
廖志豪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自古以来一向著称。隋、唐以后,苏州成为雄州,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据《新唐书》载:团练观察使李栖筠在苏设立学庐,起拜学官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近趋慕,致徒数百人。大历九年(公无774年),县令王纲在文庙右边设博士以训生徒。入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科举制度的影响,苏州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有府学、县学;而且书院、义学林立,本 相似文献
10.
湘学是一个学统相继、旨趣相似的地域性知识传统。由于湘学学者拥有一些共同的文化背景,诸如书院教育、祠堂祭祀,从而促进了湘学学统与学术旨趣的形成。本文拟对书院、祠堂教育等对湘学内涵及其特点的形成展开讨论,以求获得某些积极性启示。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东山湾、湄洲湾、罗源湾海岸植物分别有223、210、211属.三个港湾植物区系中,热带及亚热带成份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热带海岸植物露兜树(Pandanustectorius)、草海桐(Scaevolasericea)的分布北缘在闽南一带;温带成份较少,反映了海岸带典型生境中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御黑龙江洪水倒灌,在逊克县奇克镇防洪工程消险加固设计中,需在东山湖堤防段修建排水闸和强排站。该设计在总体布置上把排水闸和强排站结合在一起,这种布置形式优点是工程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便于运行管理、降低工程造价。设计解决问题一、当排水闸不能自流泄堤内水,强排站根据堤内水位,在保证不造成灾害情况下,开机强排。如何确定排水关闭、强排站开机,这个问题通过水力计算解决,经计算,当堤内湖水位一定时,外江水位直接影响排水流量,在闸门开启一定高度时,外江水位越高,排水流量越小,当湖内水位与外江水位相差0.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通过温州双井头住宅小区在节能、环保、智能化配套上做一个有益实践。能够为业主打造一个有生活品质的住宅小区,并且为住宅开发模式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应谦(1615—1683),字潜斋,杭州钱塘人。清代学者。出身贫困。 康熙十七年(1678),诏征博学鸿儒,大臣项景襄、张天馥共同推荐他。但应(扌为)谦却托辞推却。他说:“(扌为)谦非敢却荐,实病不能行耳!” “(扌为)谦治学,不喜陆王家言。曾说“阳明之功,诡而不正”。他对《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均有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育体制在甲午战后逐渐改革,江西书院同样经历了这一变革过程。在豫章、友教等宋学型书院添课改革没有进展的情形下,经训书院以训经育人的方式,在皮锡瑞的影响下,却在科举取士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细察这种悖离的原因,今文经学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恰恰也是以皮门弟子为首的书院士人群体在江西维新运动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乃至这些人在民初江西历史上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凸显了书院的社会史意义,这或许是近代书院研究的新维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雪冈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1)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編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九章“南戏”部分,曾提到:“到了元朝,南戏仍然盛行……也有不少作家撰写南戏剧本,这些作家大都是书会中人,如武林书会的蕭德祥、敬先书会的柯丹丘、九山书会的史九敬先、刘一捧等。”錢南揚在《談本省的戏剧文献》(“浙江日报”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一文中,也曾談及“九山书会編的戏文除《張协状元》之外;还有一种叫《董秀英花月东墙記》。”赵景琛在《元代南戏剧目和佚曲的新发現》(“复旦”一九五九年第六期)(下称赵文)一文中,根据《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摄南曲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