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简述了在油菜高产创建中,通过试验、总结、创新集成的高产技术要点,提出了在生产中,创新机制,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初步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在多级子网中系统开销大和较低的包传送效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Linux下基于IP安全协议的非对称VPN安全机制,通过用户认证、访问权限和线路中继,可以在网络层中提供完整性、保密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安全服务,在性能上降低了系统开销,提高了包传输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需求分析的概念、理据、模式及程序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需求分析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需求分析来了解和改进教学,为丰富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开展需求分析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庐陵民间庄堂武术源于明清时期,在“强种强国”的时代诉求中应运而生,在相竞相争中蔚然成风,在自立自强中求新立异,在社会城市化转型中式微没落。庄堂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的处世哲理、光宗耀祖的宗族观念、和家兴事的武德思想、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彰显了庐陵地方武术的独特魅力,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述提取咖啡因实验中电压的调节、试剂的用量等方面的内容。本着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原则,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了认真探索和改进。具有节省试剂,加热装置简便等优点,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素养,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箱形梁焊接变形工艺改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厂钢结构中普遍采用的箱形梁、柱,因其在成型过程中一直存在焊接变形的问题,为彻底解决该难题,在原有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将箱形梁的焊接变形消除在焊接过程中。该工艺既使施工步骤清晰简捷、提高产品质量又省时省工,降低了制作成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工背支护巷道的修复施工中,采用留顶法,最大限度维护了原顶板,避免了对顶板的再次破坏,减少了出煤工作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安全、快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一种典型可切削玻璃陶瓷的静疲劳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材料在空气、水、煤油中疲劳断裂。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介质中,裂纹在煤油中扩展速率最低,水中裂纹扩展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人们每天2/3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我国,虽然人们对大气中细粒子的研究比较系统、深入,然而对室内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报道却很少,作在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和昌平区选择了19个家庭,分别对其厨房、客厅和卧室的室内空气中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对室内空气中粉尘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出身农家,其早期伦理思想受到农业文化的直接影响。他在诗歌中咏及豆腐、酒、肉之类食品,在对句中联想到牛皮菜、马齿苋之类蔬菜,在论文中研究饮食卫生,在教学中讲解布、绸、毛织物等衣服原料,引导学生重视国货,提倡节俭。他在小鱼、指甲花、青蛙、匏瓜、牡丹以及树木等农业生物中,找到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伦理象征。这些为他早期高尚人格的形成奠定了部分基石,并对他日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产生了潜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古三苗国以宁乡炭河里为中心从殷墟二期开始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传说的记栽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铜鼓来历的传说;一类是反映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民间对铜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伏波造鼓、诸葛造鼓和孟公造鼓,这些传说和历史关系密切,反映了西南人民对马援、诸葛亮及孟获三位有功于他们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关于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则反映了古时岭南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人类步入青铜时代的产物,云南文山是铜鼓的起源地之一。对当地壮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制作工艺进行仔细研究,并通过实践复制出铜鼓,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青铜器在商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众多青铜器中纹饰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纹饰装饰着各种青铜器,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在众多纹饰中主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等,还有云雷纹、涡纹等其他纹饰,这些纹饰在各种场合中起到重要的主要,服务于商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青铜器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其发展轨迹是商代为幻想动物纹,西周早期为写实动物纹,西周中晚期为几何纹。可见,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发生了较大转变,究其原因,应当受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而目前学界对于青铜纹饰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浅,且对于纹饰发展演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从青铜纹饰研究着手,探讨西周礼制对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18.
用硫酸铜点滴法取代传统中性盐雾实验,检测了磷化膜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对应关系强,而硫酸铜点滴法具有测试时间短、耗资小、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为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19.
出土地点相距较远的殷商青铜器具有相似的铅同住素组成特征,却与周代以后的青铜器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异常铅同位素组成的殷商青铜器,其资源产地却是一个谜。地质、地球化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青铜时代又可称为“礼制艺术时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用青铜材料铸造各种“礼器”,这些礼器具有逐渐丰富的以政治和宗教为核心的“纪念碑性”,也可视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念碑”。青铜贮贝器是滇文化时期的重器,其纪念碑性来源于铜鼓、铜桶等礼器,最初体现了滇人对权力与财富的占有。在此基础上表达了滇人在军事、宗教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观念。从贮贝器纪念碑性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历程可看出,滇文化时期的滇池区域也具有中国青铜时代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