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根据江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别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估算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1988—2011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计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变化、碳密度及固碳潜力。【结果】1998—2011年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呈增长趋势,从81.38 Tg增长至188.52 Tg,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7%; 江西省森林碳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起源和植被类型的碳密度有较大差异,天然林的碳密度比人工林的高; 江西省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巨大,通过林业生长和再造林,固碳量可达191.48 Tg。【结论】江西省森林面积及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碳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江西省森林以幼龄林为主,这也预示随着后续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生长,江西省的森林碳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回顾和梳理林权改革及其带来的林地产权安全性、林地产权结构变化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以及森林资源变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发现大多研究认为林权改革及其所带来的林地产权变化激励了农户造林与管护等生产性投资行为,并对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有重要贡献。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林地产权与生态脆弱地区农户森林保护性经营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研究中存在林权指标度量偏误、缺少动态效应研究等问题。未来研究可加强对特定生态脆弱区林权与农户森林保护性经营行为关系的关注,并进一步建立科学全面的林权测度指标体系,加强林权影响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森林资源变化的动态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江西省2011年和2016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别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为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西省2011年和2016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法,在样木水平上计算单木生物量、累计样地水平生物量并扩大到总体水平,测算乔木层生物量的生长量和枯损量,结合乔木层生物量结果估测灌木层和草本层,并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结果】综合考虑森林乔木层生长与枯损、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基于复位样木,由单木生物量模型得到样地生物量,进而计算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得出阔叶混交林的净生产力最高,针阔混交林次之,而针叶林和阔叶纯林的净生产力较低。2011—2016年,江西省森林平均净生产力为7.28 t/(hm2·a),阔叶混交林净生产力最高为11.26 t/(hm2·a)。【结论】在国家标准框架下的森林净生产力估算模式,可为更大范围内、统一标准下客观准确评估森林净生产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球森林变化遥感数据、DEM数据、江西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研究区2000-2018年期间各森林类型进行资源动态变化研究;同时,根据潜在的社会经济指标,对森林资源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期间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森林资源有所减少,与2000年相比,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0%以上;2)2000-2016年森林资源减少呈增加趋势,2016年以后森林资源恢复成效明显,这与人工造林和低效天然次生林改造等森林恢复措施有重要关系;3)与2001-2009年相比,2010-2018年森林资源减少空间聚集度分布较高,由江西省南部逐渐向中部扩散;4)第一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相关性最高,且各潜在因素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周丽芳 《甘肃科技》2014,(9):143-144,120
林地落界就是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结合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资料,以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DOM)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遥感影像资料判读核实,并辅以适当的现地调查,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落实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的边界和图斑,构建全省、全国林地一张图。介绍了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分析了林地主要因子的划分,提出了林地落界的主要技术步骤以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及时了解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资源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是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利用"GIS"科学的方法,了解森林资源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森林生长与分布的变化,为科学合理地持续经营管理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破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及时了解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资源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是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利用“GIS”科学的方法,了解森林资源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森林生长与分布的变化,为科学合理地持续经营管理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吉林省舒兰市1995年和2005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简析了舒兰市十年间林地流失情况及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林地流失原因,为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及时了解森林资源现状以及森林资源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是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利用“GIS”科学的方法,了解森林资源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森林生长与分布的变化,为科学合理地持续经营管理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件式GIS的外资林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组件式GIS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VisualBasic为基础,针对广西区外资林地的资源状况和森林经营特点,从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功能、数据库建立及系统集成完成外资林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林地空间、属性数据查询、空间分析、统计报表输出和专题图管理等,有效实现外资林业公司对森林经营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理解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其动态过程,文章在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转用的过程之后,应用边际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转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其耕地转用效率出现波动性变化,并随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995年和2001年的TM影像,提取出合肥市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对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增多,林地和草地相对稳定,水域面积少量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研究区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3.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获取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后备资源方面的数据,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地开发潜力作了简要的评价,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武汉城市热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不透水面的扩张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学性质,这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用Landsat 7 ETM+和HJ-1A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通过人工解译获得2002年和2012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情况,同时利用武汉同期的MODIS合成地表温度产品对城市热岛强度进行了分级,进而对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热岛的扩张表现为中高强度的城市热岛以各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延伸,并且有逐渐连接成片的趋势,这与城市化扩张的特征基本相同.建设用地的不断向外延伸是造成武汉城市热岛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纳雍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纳雍县1992年、2000年、2008年3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ERDAS、ARCView、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纳雍县16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2年到2008年期间,纳雍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大,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灌木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都呈增加趋势,水田和荒草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水体基本无大的变化,旱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大量增加、政策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动等等。  相似文献   

17.
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social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respectively in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e change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recent 20 year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Tibet in 2002.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evaluation results .① With regard to com- 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the trend of Tibet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s from 1983 to 2002 are very close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up trend; ②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in eastern region of Tibe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region. ③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value of Nyingtri County is the highest, and the countie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land sustainable use values include Lhasa, Lhoka, Chamdo. While Nakchu, Ngari, Shigatse counties have the relatively lower evaluation values; ④ By analyzing each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ight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of sustainable Tibet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re land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low economic lev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渭河下游洪泛区200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非监督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Landsat 7ETM+数据。结果 2002至2010年,耕地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积比重最大,但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园地比重增加,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比重略有减少。结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湘江流域9个城市2010年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个体差异,并呈现出中游低、下游高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评价结果,提出提高城市用地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