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武夷山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游记挖掘自助游客的"数字足迹",构建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武夷山自助游的旅游节点较多,节点吸引物类型多样;整体网络密度低,节点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网络结构核心边缘分层明显,核心区节点主要集中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其他节点大多处于边缘地位.提出了县域全域旅游目的地自助游网络结构优化建议:做好目的地淡旺季差异营销;做好核心、次核心节点游客流管理工作;提高边缘节点旅游竞争力;开展核心边缘节点联合经营;做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 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 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 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 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游记的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记是研究旅游流规律和特征的有效数据来源,社会网络分析法可实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可视化,研究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有助于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携程网游记为数据来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Arcgis10.5和Ucinet6.198软件,绘制出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图,运用网络密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中心性等方法对结构特征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分布极不平衡,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旅游流网络密度整体较低,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旅游线路联系相对薄弱;渝中区是核心节点集中分布区域,对腹地的边缘节点有明显涓滴效应;访渝游客游览线路分别由渝中区向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辐射;洪崖洞、解放碑等节点因网红效应提升和强化了中心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南省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49个景区为节点构建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并分析节点和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流网络呈现东部相对稀疏,中西部相对密集的分布格局;每个景区所承担的旅游流集聚和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游客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旅游目的地游览,跨区域的旅游流动较少;热点城市内的核心旅游景区,由于自身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常扮演着省域旅游通道和城市旅游通道的双重角色;清明上河园、二七纪念塔、龙门石窟和云台山等景区结构洞水平较高,在旅游流网络中具有非替代性的竞争优势;河南省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且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间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有助于细致揭示目的地区域内旅游者的迁移模式与空间特征。基于在线订购平台获取的游线大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西北地区旅游者流动和目的地间联系的网络及空间特征,挖掘区域社群结构,分析游线流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整体上松散且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边缘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陕西大部分地区和甘南地区,核心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西北地区内部由少部分节点掌握绝对网络权力,节点层级分明,各级节点对核心节点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的网络依赖性较高;西北旅游网络围绕着核心节点形成3个二级社群和8个三级社群,社群内部表现出较强的地域邻近性和行政地域性;西北地区旅游流受到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地区经济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结合西北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旅游升级及区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7,(10):1716-1721
利用火车头采集器获取网络游记,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分析四川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研究发现:(1)四川旅游网络密度小,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景点分布不均衡.(2)宽窄巷子、锦里、九寨沟既是网络中的核心景点,也是游客中转、停留节点的选择.(3)旅游景点划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双低型4类;宽窄巷子、锦里、杜甫草堂、九寨沟、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在连接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具有关键性作用.(4)旅游流网络存在3个派系,强子群成员联系紧密,弱子群成员联系性差.因此,提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促进目的地旅游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游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拉萨市国内游客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来源广泛,性别平衡,以青壮年和中等收入为主;2)偏好拉萨市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主要选择经济型交通方式,自助游占据较大比例,中等水平的旅游消费;3)游客的人口学特征会直接影响其旅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以黄河中下游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城市群政策实施前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城市群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中游弱下游强”、“以点带面”的发展特点;城市群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格局表现出“整体稀疏,局部紧密”的特点;四大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但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群政策实施后四大城市群网络密度增长2.7倍以上;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部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青岛是支撑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结构洞与核心-边缘分析发现,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洛阳、青岛、潍坊等8个城市受到限制最小,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马丽君  肖洋 《河南科学》2019,37(2):320-328
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样本量更大、时间分辨率更高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考察各市州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①14个市州共有182条旅游流,流量较大的旅游流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之间,旅游流呈东西多、南北少的特点,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湖南居民省内旅游流网络的关联度为0.99,旅游流网络非常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州往往处于核心区,对其他城市具有控制作用,核心区各市州旅游流密集,边缘区相对独立.利用块模型将14个城市划分为4个板块,发现板块之间都保持着或弱或强的联系,第一板块整体的输出与引入关系较其他板块发展更完整,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③各市州旅游流的输出与引入、网络整体密度、度数中心势、中间中心势,以及各城市中心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湖南省旅游流网络虽然稳健,但联系强度相对较弱,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市州需在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提高各市州间的旅游流联系,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出游行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日益成为目的地形象宣传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在对旅游目的地供给方的英文网站和海外游客的博客游记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并对比了涉外旅游的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发现黄山市涉外旅游形象侧重于认知形象的构建,忽视了对情感形象的构建,供需双方在认知形象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建议我国类似的旅游目的地应从迎合海外游客的旅游偏好,实现文化旅游的再生产,重视情感形象的构建以及加强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出发,对涉外旅游形象建构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 2011—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 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 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 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的旅游行为差异研究对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大新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的游前行为体现出了"大趋同,小分异"特征;游中行为的交通方式和旅游方式亦呈现"同中有异"特征,而停留时间和消费水平则具有较大分异性;在游后阶段,女性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比男性游客更高。  相似文献   

13.
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区域性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及春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课题。山区丰富而分散的旅游资源可按生态和民族风情特色组合成结构合理,品味多样,内容丰富的区域旅游网线,使旅游随路可游、可看、可休闲度假,长途和短途旅游任其选择,使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山区综合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开创以生态旅游业带动贫困山区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致富之路的良好局面。以雁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讨论有利九寨沟旅游环线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各市县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在测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截面,选取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等评价指标,通过Ucinet6软件,对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特征及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联系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布局.2005年~2015年,海南省旅游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呈现相互交织的网络形式,联系不断增强,尤其2010年后联系的密度增大较明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显著;海南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中呈现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且核心区多居于东部地区,东西部旅游发展差异明显,但近年来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地图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广州的入境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入境旅游流以商务游客为主体,一站式游客和选址同一口岸出入境游客比例较高.(2)广州入境旅游流的分布范围较小,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3)广州入境旅游流扩散能力较弱,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目的地城市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扩散趋势明显,向丰性和趋高性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特点.(4)广州入境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整体结构简单且集中化趋势明显,核心区包括广州、桂林和北京等15个城市,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辐射效应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临汾市组团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地,分析了游客对旅游过程的认知评价,并据此对旅行社提出了一些建议.临汾市组团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地是山西本省、临近省市、华东五市和滇桂;认知偏好有多趋水而游、对本省旅游信心增强.对出游目的地满意度普遍较好、喜往发达地区.临汾市旅行社需从积极开辟旅游新线路、增加亲水景区、重视本省旅游线路、开发休闲和度假游、符合游客需求等方面做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黄山市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是黄山市建设“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基于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分析了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构建了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加强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为全面提高黄山市乃至我国的旅游安全管理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中国百强旅行社官网公布的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运用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海南岛旅游线路模式、空间格局及旅游目的地的类型与角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倾向于选择具有高知名度的多目的地区域环游旅行模式和单目的地旅行模式,这一特征在海口与三亚两地表现最为显著;海南岛不同旅行模式所吸引的客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海南岛目的地节点在旅游线路中各有角色分工,这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景点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状况及交通条件等方面决定;相比海南岛东部各目的地旅游资源,海南岛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游+购"旅游形态的蓬勃发展,免税购物游将成为海南岛又一旅游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省旅游流为研究对象,问卷抽样调查获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河南省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流呈现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节点,以焦作、安阳、三门峡、南阳、信阳为次级核心节点的网络结构;河南省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中心化趋势明显.应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网络建设,构建新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地意象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长期受到关注,然而传统视角的意象研究重视维度划分而忽略了游客感知的心理图式.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以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上九寨沟风景区评论为例,采用Leximancer深度算法构建基于游客视角的目的地意象感知心理图式.研究发现九寨沟评论包括55个核心概念,从游客视角出发分属七个意象主题,分别为游览过程、景观描述、景观评价、目的地评价、消费、意见建议和旅游体验.算法还得到了反映游客感知心理图式的意象主题间关系,其中景观描述与景观评价、整体评价与体验评价连接紧密,游客的意见建议与游览过程及消费更相关,主题间的联系分析拓展了传统目的地意象的研究.此外,研究通过东西方游客的目的地意象心理图式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景观关注点、基础设施需求和对拥挤的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可为目的地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采用差异化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