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野棕榈》是福克纳的另类之作,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入手,分析三个人物所选择的不同存在方式,以此窥探福克纳对于生命个体存在意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3.
4.
5.
6.
唐永广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棉花雄性不育论文集》(汤泽生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是棉花雄性不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这在国内外实属领先地位.它不仅对棉花雄性不育研究有较高价值,而且对此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是很有借鉴作用的.这对杂交棉花的生产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四川省南充地区利用洞 A“一系两用法”配制杂交棉种,大面积推广后,获得增产20%以上.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棉花雄性不育研究成果推动了 相似文献
7.
徐田字栩野,清朝初年山左诗人。徐田是李澄中好友,也是“张氏四逸”之一张侗的密友。徐田的诗集《栩野诗存》由王统照整理出版,收录诗歌501首,另有友人投赠诗19首。他的诗歌以交游诗、纪行诗、农家诗为主,具有“雄杰之语”“各体皆工”“朴劲清茂”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野客丛书》是一部内容广泛、词汇丰富的专书,《汉语大词典》漏收了其中诸多双音节词语,如蔽覆、高卑、偏庶、穷饥、深诘、虚滥、振活、治效、自亲以及作奏等,须补录。 相似文献
9.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南充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汤泽生同志从70年代初开始对棉花雄性不育细胞学进行系统研究,10多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存国内外居领先地位。为了推广这些成果,为棉花生产服务,特将这些战果汇编成册,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8年12月出版,书号是:ISBN7—5394一1209—8/S.176.本书内容丰富。主要目录如下: 1.我国棉花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概况; 2.棉花“洞A”兄妹系花器官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卢英宏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
张艺谋执导的《红高梁》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电影。其成功不仅在于从西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金熊奖,而且在于它以崭新的影视语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笔者也很喜爱电影园地中这片枝繁叶茂,籽粒圆丰而摇曳爽目的“红高梁”。然而,在仔细观赏之中竟发现“红高梁”地里也有些许不尽人意的“黑高梁”。且将这些异类标本奉呈如后以供鉴别。 相似文献
12.
13.
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
由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刘士庄等教师承担的《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快速预测法》研究,在四川省水科院棉花所、上海农科院作物所、上海市宝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协作下,12月12日在上海市高教局主持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4.
15.
马淼莙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3,(3):117-120
《野鸢尾》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的一部代表性诗集,国内研究多从叙事学(声音叙事、生态叙事等)或神话原型视角展开,诗集中出现的高频词除了“声音”“话语”,还有“死亡”“上天”“生命”等。诗人以植物为话语言说者,讲述花园中不同植物独特的生命体验,借此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和死亡主题。本文拟从生命哲学层面对诗集进行解读,探析《野鸢尾》所显露的诗人之生命观及其对死亡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中国学界就开始撰写中国文学史。前野直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战后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它全面地贯彻了文学史的写作模式,并引入了文学思想史的思考维度,提出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学术观点。异国的学术传统与研究理念,使日本中国学界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视角和丰硕扎实的研究成果,值得国内学界参考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黎汉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86,(3)
《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真挚动人的爱情诗。诗的前两章曰:“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毛传:朴樕,小木也。纯束,犹包之也。)这两章是说一个青年猎人打了一头鹿,用白茅草包起来,送给一个姑娘,作为定婚礼物。按照《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古代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物本来是雁(取其冬去春来守信之意)和币帛,这里却用白茅包鹿,究是何意?根据毛亨的说法,是因为遇到荒年,礼物就要减等了,故用打到的猎物鹿来代替;而用白茅包之,是因为白茅洁净。毛亨说是因为荒年,未免有点主观臆测。须知,诗中并没有透露出荒年的消 相似文献
19.
20.
张晓萌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9(1):65-67,82
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之主题历来阐释颇多,不同视域下的研究者相互交流与影响,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争议不断,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论,为我们理解不同学者的不同诠释,以及正确认识该诗主旨提供了系统而理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