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蜾赢,一类昆虫的通称,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胡蜂总科。蜾赢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为蜾赢的幼虫的食料。古人错认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而把"螟蛉"或"螟蛉子"作为养子的代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从广义上来讲,捕食包括以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昆虫之间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蜂类更为常见。寄生蜂是害虫的天敌,其中很多种类很久以前就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被用来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之谜历来人们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子”,其源于《诗经·小雅·小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教诲尔之,式毂似之”。意思是蜾赢无雌,捉螟蛉幼虫教养,变为自己的儿子。这是古人由于缺少生物知识而产生的一种误解。他们看到的,其实是昆虫世界里一种很普遍的寄生现象。古人所说的蜾赢,是一种寄生蜂。它们常用泥土在树上、屋内筑壶形巢,当它捕捉到稻螟虫幼虫时,以毒蜇刺入稻螟虫的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生在丹阳秣陵(今南京)。他有一股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倔劲,碰到疑难问题,定要弄清才肯罢休。有一天,他读到《诗经》里记载蜾嬴(一种细腰  相似文献   

4.
古诗今译,近些年呈现一种蓬勃兴旺的势头。唐诗,《唐诗三百首》,杜甫诗,白居易诗,宋诗……都有试译了。译者最多的,是《诗经》。仅在我的手头,就有余冠英的《诗经选》(1979,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袁愈荌的《诗经全译》(1981,贵州人民出版社),蓝菊荪的《诗经国风今译》(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陈子展的《诗经直解》(1983,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国风选译》(1983,上海古籍出版社),金启华的《诗经全译》(1984,  相似文献   

5.
螟蛉子是闽台地区家族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螟蛉子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的螟蛉子由于其扰乱了家族纯洁的血缘关系而倍受排斥,但由于现实功利的影响,螟蛉子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取得了与亲生儿子相同的地位。从族谱的相关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7.
《乐记》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诗》乐的论著。公孙尼子几乎完全忽略了诗乐的娱悦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全副精神所关注的是诗乐的道德意义。故而提出了“音与政通”“乐以象德”的《诗》乐理论,以《雅》《颂》之创制,旨在节制人情,导引人心,使社会秩序化、道德化,并对《风》《雅》《颂》的音乐形象与道德内涵作了描述。反映了战国儒家学派中兴起的以道德教化拯救颓世的思想潮流。同时《乐记》也披露了关于《诗经》音乐形态的信息与不同于《毛诗》的《诗经》传本信息。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政》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因而影响了对孔子引用这句话意图的解释。文中从语言的角度考证,认为这是读《诗经》的原则,并不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清代滇籍学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中国传统《诗经》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清代《诗经》文学读解的扛鼎之作。方氏解《诗经》的诸多精到之处,论者已多有论及;唯其所标举的"托辞"却鲜有人注意到,而"托辞"正是其"原诗人之始意"的重要方法,也是其判定"诗"与"史"之分界及拓展诗之"言外意"的重要手段。当然,"托辞"的泛化也是方氏诗学不可回避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南宋"甬上四先生"除沈焕外,都有自己的解《诗》之作。舒瞞所作《诗经》文献已佚。袁燮、杨简的《诗经》文献是他们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各自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载体。通过对《诗经》的解读,"甬上四先生"阐发了独特的思想,将《诗经》研究与心学阐释绾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方玉润对《诗经》的阅读,揭示《诗经原始》与姚际恒《诗经通论》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发现,方玉润的《诗经》接受具有完整系统的鉴赏阐释体系,重视情感特征和意境的把握,既推求诗之本意,同时又对《诗经》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其评点文字本身颇具文采,俨然是阅读《诗经》有所感悟的再创造。《诗经原始》在晚清具有集大成式的意义,对"五四"时期《诗经》文学面貌的重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经通论》是清儒姚际恒现存著述中最完整、学术影响最大的著作。除卷前《诗经论旨》和《诗韵谱》外,共有十八卷。书中于《诗经》各类之始皆有简要的总体性论述;主体部分是对《诗经》各篇的解释和论说,其中包括经文部分的诗韵、赋比兴、评点及断句提示;注解部分包括总体论述、章节解释及增入的条目,以及章句结构标识。书中多种研究方式的并存与兼采,体现出姚氏融通的学术追求。《诗经通论》的版本系统并不复杂,此次点校本的整理过程中不仅参酌众本,亦对前贤之疏误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15.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6名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以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共94篇,现依《诗经》文艺学、《诗经》文献学、《诗经》文化社会学,《诗经》美学,《诗经》学史,海外《诗经》学六类分别评述如下: 一、《诗经》文艺学 《诗经》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经典。然而,它毕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这次为会议提供了这个专题的论文达16篇之多,体现了学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术范式之区别于传统者,最主要表现在"专业分科细化""经典的对象化与去伦理化"及学者的"知行分离"等几个方面。回到胡适的《诗经》研究可见,不仅其研究带有实验主义的特征,而且其对《诗经》的基本认识,如关于《诗经》是否神圣经典、孔子是否删《诗》、"诗三百"某些篇章主旨、如何科学地研究《诗经》的看法,基本上对应了现代学术范式的各个特征,因而在近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具有实验意义和典范意义。但胡适的《诗经》研究并不完善,值得反思之处也有很多。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艺术范型,是《诗经》艺术手法的基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符号系统,是先民在充满矛盾的人生中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是他们心灵世界的自觉表达,承载着民族的情感、精神、气质、心理等内在的东西。本文阐述《诗经》4类13种艺术范型以及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内部结构,对民族心灵发展史以及《诗经》的美感效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鸳鸯(Aix galericulaia),又称匹鸟,属雁形目鸭科鸳鸯属,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雄鸟的羽毛十分艳丽,我国人民很早就熟知和喜欢它,因此在《诗经》、《水禽》、《古今注》、《本草纲目》中都有过关于鸳鸯的记载。加之鸳鸯总是雌、雄成对生活在一起,文人墨客更是把它们比喻成忠贞不二的恩爱夫妻加以歌颂和赞美。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相传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在当太子的时候,每当听到他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则英雄无用武之地.《诗经》研究已走过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当今的学者不也在为寻求出路而发愁吗?基此,我们探讨钱钟书先生的《诗经》研究,将有助这个难题的解决.钱先生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管锥编》第一册《毛诗正义六十则》中,也散见于其他三册之中,同时《七缀集》、《宋诗选注》等也有所论及.研究成果之卓著,研究方法之新颖独到是前无古人的,然而,当前的《诗经》研究界对他的成果还没能引起重视,令人深为至憾.为了推广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当代学人的借签,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介绍;(一)《诗经》的艺术研究;(二)《诗经》的诗学研究;(三)《诗经》的训诂研究;(四)《诗经》的修辞研究;(五)《诗经》研究方法论.本文为系列论文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