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京都市圈2008-2015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构造经济强度与隶属度模型、计算CV变差系数和经济社会要素流度量指标,分析南京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内部社会经济流和外向功能时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08-2015年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轨迹呈"倒U型",城市间经济差异缩小.以南京市为中心依次形成4个等级圈,分别是紧密腹地(镇江和滁州)、次紧密腹地(扬州和马鞍山)、竞争腹地(芜湖和淮安)和边缘腹地(宣城).各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和外向功能量空间差异明显,形成以南京市为核心的"马鞍式"圈层结构,分别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相似文献   

3.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其经济辐射对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重要意义。从经济联系强度出发,基于城市综合实力,运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并在ARCGIS10.2的支持下勾勒合肥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经济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安徽省各城市中,合肥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实力最强,与其作为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相符;(2)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3)受到南京经济辐射、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的辐射力较弱并且有减弱趋势。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都市圈的发展提出诸如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正确处理合作竞争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紧凑城市以实现土地与能源节约、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最终目标。从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生态等三大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元逐步回归线性模型,测算2008年、2011年、2014年及2017年济南都市圈6市1县的城市紧凑度空间演变特征,探讨影响区域和城市紧凑度研究的因素,研究发现:1)影响济南都市圈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紧凑和人口紧凑,与现阶段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吻合;2)济南都市圈城市紧凑度水平主要分为逐年上升、波动保持或下降、稳定保持三种趋势,且演变趋势为高升低降,即济南都市圈中各城市的紧凑度差距在不断扩大。最后,冀图为济南都市圈各个城市的紧凑型发展提出有益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间经济联系是区域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及地缘经济关系理论,作者对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山东省制造业部门要比其他外向服务部门专业化水平高,整体呈现出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以胶济铁路为主要廊道的经济集聚辐射格局,城市联系强度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的状态,地缘经济关...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模型计算2006年~2016年中心城市与各个次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结合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2016年徐州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在不断缩小.但是都市圈内中、东部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有加大的趋势.徐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辐射功能显著,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几个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徐州市80km范围内的淮北市、宿州市和枣庄市,其余城市因为受到自身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心城市的经济紧密度相对较弱,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刻画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特点,以市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选取山东省建制城市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首位度指数、帕雷托模型、基尼指数,借助ArcGIS 9.3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城市规模分布集中性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2)首位城市垄断功能较弱但趋于增强,中间位序城市比较发育,且分布均衡,规模结构差别趋于增强;3)城市体系的结构容量在不断增大;4)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4个城镇化地域单元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交通等时圈划定方法,分别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和城市经济区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西向东包括敦化经济区、延吉经济区和珲春经济区;区间引力差别较大,其中延吉经济区引力最强;区间互补性相对较弱,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同时应加大经济联系,加快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聊城市为例,结合多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资料,选取城市经济关联和交通关联两项城市"流"测算指标,测定城市对外关联强度,以此定量分析区域内不同层级城市的中心性,并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探究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格局,分析区域内城市关联的时序演变过程,描述地处三省交界地区的对外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山东省新建规划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实际状况,以山东省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趋势”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和区域间差异,为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建议。研究表明:2006-2012年济南都市圈城市土地投入、经济产出不断增强,土地生态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升轨迹有所差异,主要分为波动上升型、突变型、先升后降型;区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土地集约水平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较差,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GDP与用地弹性系数较小,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经济强度联系模型、交通联系量模型、百度搜索指数模型定量计算各城市经济流强度、交通流强度以及信息流强度等,分析评价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及差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赋值法综合考虑各城市的3种要素流强度,依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层次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各要素流流动范围广泛,表现为各研究城市间均存在不同强度的要素流流动;3种要素流之间彼此关联,表现为依据3种要素流独立进行等级划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从整体来看,各研究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核心区与辐射影响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呈现两极分化;从个体来看,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具有高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是造成三明、龙岩等西部内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京沪高铁为例,分析城市规模、距离、发车频次对京沪沿线城市间客流强度的影响,辨析高铁的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同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城市规模变量,分析时间压缩效应及频次效应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否显著,得到如下结论:1)京沪高铁开通导致客流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分流,使得城市规模对沿线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减弱;2)2014年高铁空间距离变量对客流影响显著,且比2010年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小,客流对空间距离更加不敏感,引起长距离"城市对"的客流比重及客流强度上升,即高铁带来的时间压缩效应使得空间距离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减弱;3)2014年高铁频次变量对客流强度的影响显著,高铁带来城市间发车总频次的增加,提升了中、中高频次"城市对"客流强度,即高铁的频次效应使得频次对沿线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地域结构是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具体表现为不规则圈层结构.济南都市圈是山东省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计量方法和模型,分析济南都市圈的规模等级、职能和圈层结构,发现其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和完善济南都市圈的地域结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和Ucinet等分析工具,探究了辽宁省地级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辽宁省各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2)各市旅游经济存在不均衡的空间结构,但网络密度增长明显;网络中心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沈阳市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余城市;旅游经济核心区数量变化不大,但区内联系逐渐增强,边缘区区内联系不强,与核心区的联系也较弱;3)为了使城市间旅游均衡发展,需要强化核心区城市对边缘区城市的"渗漏效应",不断强化边缘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整体网络空间结构以增强辽宁省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17.
郑州都市圈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家东西部发展政策以及国内大循环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郑州都市圈及其各市发展情况及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作为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2012—2020年郑州都市圈夜间灯光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栅格数据处理,得到郑州都市圈各城市活力的可视化表达;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空间活力和2020年各市经济、人口、交通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郑州都市圈各城市活力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城独大”现象明显;(2)城市活力呈现从中心向外围依次递减的特征,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道路通达性、功能设施密度和多样性等对城市活力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依据以上结论对郑州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闰柳 《科技资讯》2007,(28):199-200
京津冀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本文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4》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津冀都市圈10城市发展条件评价体系,对城市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聚类分析,得出都市圈城市发展条件等级.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东北三个城市群组的中心城市均可以分为三类--高等、中等、低等: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各自城市群组联系的高等级中心;鞍山、丹东、营口、四平、大庆、绥化分别成为各自的中等级中心;其他城市成为各自群组的低等级中心.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实现城市流强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对策为:网络化发展以解决结构与体制的矛盾,合理定向以实现各群组内部城市的整合发展,分等策略以提升城市群组内部的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系统性、发展性、同步性、可持续性、集约性的内涵.通过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存在问题,进行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搞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全面实施开放型城市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青岛、济南等中心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构建济南、青岛都市圈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