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湾区拥有高端产业体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地,是最为开放的国际化区域.湾区内部产业和空间高度一体化,是超越城市边界、引领区域发展的经济发展带.青岛依托良好的湾区禀赋基底,着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肩负着引领胶东半岛乃至山东半岛经济圈发展和城市群建设的历史重担.西海岸新区作为承载青岛"三湾三城"海湾型大都市新格...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和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通过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形成一体化的合作产业链条,促进都市圈整体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是"十三五"期间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方向。分析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对经济圈形成与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合肥都市圈发展为例,研究各城市产业合作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又称都市圈)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都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提出"大都市圈"概念以来,都市圈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解决目前关中城市群在区域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规模等级结构畸形、产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方法 对关中城市群在区域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综合运用区域整合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等理论及方法.结果 关中城市群区域整合发展策略包括:构建合理优化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形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建设多层次交通网络体系.结论 在关中城市群的整合发展中应构建集聚式的关中城市群发展体系,同时还应注重改善关中城市群发展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空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剖析其动态结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知识元素,建立城市-知识耦合网络,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程度,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动态演化,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优化、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规律,通过发展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促进集聚经济圈的形成与合理演化,对于拓展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而言,意义重大.由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胡晨光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主要以中国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为例,从集聚经济圈的视角,探讨了集聚经济圈形成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与演化等产业集聚规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不同于经济圈,其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广泛。合肥都市圈与"合肥经济圈"不同,在于它是由"合肥经济圈"战略升级而成的。合肥都市圈应该建立"1+2+4"结构,超越于"规划"中的"合芜马组合"。通过SWOT分析,合肥都市圈应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弥补短板,迎接挑战。当前,应该抓紧统一思想认识,创设合作、互补、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各项发展规划;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循序落实重点合作事项;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与沪宁杭互动发展,把合肥都市圈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都市圈、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要素重要集聚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进一步推进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并为制定差别化发展政策及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研究西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区域,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方法,缕析二者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尚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并存在宏观调控能力较差、城市群内部经济体量差距较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市群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并提出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副中心城市等宏观策略以及针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优化建议,为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供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文烈  查妍 《科技智囊》2021,(11):40-53
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对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发展要素的集聚引领,促进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靶向功能.文章基于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西咸新区等建设经验,通过"城市功能借用—省域一体化—跨省域一体化"的路径,对兰西城市群"同题共答"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构建一个以"板块间协调构筑发展规划指引,问题区域协调把控政策方向,城乡协调保障精准施策,城市群协调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群发展多尺度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10.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进行区域性合作,共建旅游经济圈,并溶入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经济圈,既有可能,亦有必要。它有利于实现洞庭湖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湖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相似文献   

12.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产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开展山东省和江苏省的产业综合实力比较,尤其是产业结构内部构成的比较分析,探讨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方面的提升路径选择,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的产业发展决策。  相似文献   

14.
1980—2012年,首都城市群经历了"首都圈、首都经济圈、大北京、京津冀都市圈"等名称的变化,其空间范围也在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过程中一变再变,对其空间范围的界定成为首都大区域协作发展的首要难题。将城市地理学的城市群理论应用于空间范围界定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经济综合能力和城市人口规模,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以北京市、天津市2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5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考虑地域空间的邻近性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等因素,对首都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行了明确合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戴桂林  贺晓霞 《科技信息》2011,(6):410-410,413
本文以山东省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半岛城市群市2000—2004年、2004—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各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各产业调整和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现状.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差异化明显.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作用不强.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正经历着优化升级的调整.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升级的内外因素和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长江上游经济带应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并应立足自身优势,主动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增强地域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慈溪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自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慈溪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近年来慈溪市的两化融合工作成绩斐然,被列为首批省级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本期两化融合专题报道浙江专题便是慈溪的精彩呈现。方太:打开生产管理黑箱,打造实时可控程序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泸州市合江县县委农工办组织农口部门、县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召开发展合江农业产业、推进产业融入重庆经济圈座谈会。会议就合江农产品在重庆市场销售现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政策背景及农业产业融入重庆经济圈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者认为,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山东经济的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推动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建设,要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全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同时,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开创全国第四次‘人才虹吸’,以人为本,打造制造业高地。”留美博士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乃静如是说。王乃静刚刚主持完成了一项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在该课题中,王乃静和有关研究人员历经一年多调研,深入考察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的现状,并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而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