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家,在古史研究、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同时贯穿在上述研究中,他把神话与史料、实地调查所得相结合,把民间信仰纳入到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框架中,目的是把握民众的思想,从中找到中华文化之根,唤醒民众参与到救亡图存运动中来。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与现代民俗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终生研究民俗学 ,自“五·四”时期开始直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漫长岁月 ,他在民俗学领域作出了成绩卓著的贡献 ,把他称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路人”是实事求是全不过头的。  相似文献   

3.
王俊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16-118
在研究中国古史的过程中,顾颉刚对《史记》的评述多散见于他的随笔。虽然篇幅短小、主题细碎,但成果可观,涉及到《史记》的史料搜集、人物创作、文学性、历史观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创见独树一帜,对深入研究《史记》的精髓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是我国"古史辨派"中心人物,"疑古辨伪"是其主要史学思想,古书辨伪思想又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其辨伪思想渊源、主要思想以及史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其在中国辨伪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1926年,顾颉刚的史学巨著《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先生以大胆疑古和编辑《古史辨》一书而闻名。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偏重于破坏伪史,而较少从事建设真史。顾颉刚认为,学术之大,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深入和发展,破坏与建设只是分工的不同,破坏是为了建设,辨伪是为了存真和求真。顾之一味疑古辨伪,也是基于此。另一原因是,顾颉刚在考古学素养方面的缺乏制约了他去做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述的学术思想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重要来源 ,其间也存在日本疑古思想的外来影响 ,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 ,在 192 3年正式提出“层累说”以前 ,顾颉刚还没有见到日本那珂通世本《考信录》。其后 ,他整理编订《崔东壁遗书》 ,是以陈履和刻本为底本 ,并参考了那珂通世的研究成果。关于顾颉刚、崔述与日本学术思潮的关联 ,主要有 :1 胡适“极少数人欣赏 ,多数人不承认”说和钱穆“传矣而不广 ,存矣而不著”说 ;2 王煦华“质的变化”说和邵东方“根本差别”说 ;3 廖名春“可能接受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说 ;4 李庆“中日两国研究互动”说和钱婉约“共同源头”说 ;5 李学勤“疑古思潮在日本也有进步意义”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骤起的西化大潮,在1928年全国统一之际,渐趋沉稳。后至1938年,以抗战为界,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主观立场都有明显的转变。古史辨派主要成员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及其师友傅斯年、冯友兰、钱穆等,亦莫不因时局的巨变而有所折中。1929年顾颉刚所遭受的“‘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其前因后果及其前后解释中的变化,虽然只是时势变迁中的插曲,仍不失为学术方向抉择与学者自身进退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层累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地造成”的。顾颉刚的性格和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使顾颉刚选择了一生做学问的道路,并使他形成“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治学理念和不盲从名人和权威的治学态度,从而为他疑古史观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的疑古史观是我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桥梁。它反对封建意识,运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它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史学研究。疑古史观还体现了对史学主体意识和主客体关系的重视,为史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求实、会通、疑古3个方面探讨了郑樵文献目录学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诗经通论》是清儒姚际恒现存著述中最完整、学术影响最大的著作。除卷前《诗经论旨》和《诗韵谱》外,共有十八卷。书中于《诗经》各类之始皆有简要的总体性论述;主体部分是对《诗经》各篇的解释和论说,其中包括经文部分的诗韵、赋比兴、评点及断句提示;注解部分包括总体论述、章节解释及增入的条目,以及章句结构标识。书中多种研究方式的并存与兼采,体现出姚氏融通的学术追求。《诗经通论》的版本系统并不复杂,此次点校本的整理过程中不仅参酌众本,亦对前贤之疏误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图书分类的重要性,十二大类的书目分类体系,图书分类的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郑樵的图书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北宋郑樵六书说的具体内涵,并对汉字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作出解释。郑樵从造字的角度阐发六书、分析各书的构形原理,发展了东汉许慎六书理论。  相似文献   

15.
论郑樵的目录学思想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樵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史学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郑樵关于图书分类以及目录学的一些具体原则,大都是总结历代及当时经验得出的结晶,非常可贵.他的<书有名讯实不亡论>是辑佚学的理论基础,<求书遣使校书久任论>是欧阳修思想的发展.郑樵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巨人,<通志@校雠略)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宋莆田人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创立的12大类分法,在“记百代之有无”和“广古今而无遗”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的目录学思想,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然目前学者对《通志·艺文略》中一、二、三级类目的统计数目却是众说纷纭。经分析考证,《通志·艺文略》合理的实际类目数应为:12大类、65小类、431种。  相似文献   

17.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广泛涉猎古史、儒经、文字、礼乐、自然、科学等领域。其读书治学精神在各个领域都熠熠生辉。本文主要从郑樵《夹漈遗稿》来探求其读书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郑樵《通志》看纪传体通史编纂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的《通志》在继承前人成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历史编纂学体系,“自成一家言”。其特点是:一是强调了历史编纂学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二是丰富了史书记载的内容,使纪传体史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三是论证了治史必求会通的准则,使通史的内涵更为明朗;四是批判了灾祥、占候之说,提倡实学研究精神;五是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雠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钢筋混凝土相互作用效应的钢筋刚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大体积钢筋混凝土配筋结构的承载能力,发展了钢筋刚化方法。通过调整钢筋刚度模拟钢筋混凝土受拉刚化效应,推导了刚度调整后的钢筋一维本构关系,并与混凝土弥散裂缝模型结合构成钢筋混凝土分析程序。分别采用钢筋刚化模型和传统的混凝土刚化模型,模拟了McNeice钢筋混凝土板试验,二者的计算结果一致,并均与试验结果高度吻合。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反映受拉刚化效应对结构刚度的贡献,可用于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简单介绍了某刚架桥的特点,并建立了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对其静力、动力进行详细分析,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