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Ziegler-Natta催化剂体系对淤浆聚合制备低等规聚丙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异丁基铝作为助催化剂时催化剂的聚合活性高于三乙基铝。BCM-100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和立构定向性能力,但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物含量较低,而BCE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物含量较高,且聚丙烯正己烷不溶物的等规指数最高。利用DSC、GPC、13C-NMR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催化剂体系合成的低等规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显示,在相同聚合条件下,BCE催化剂制备得到的聚丙烯正己烷不溶物的立构规整性最高而结晶度最低;实验所考察几种催化剂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部分的平均重均分子量均远小于正己烷不溶部分的平均重均分子量,通过比较发现,BCE催化剂得到的聚丙烯的正己烷不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低,正己烷可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高,而BCM-100得到的聚丙烯的正己烷不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高,正己烷可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GB/T 24282-2009描述了用蒸馏-结晶的方法测定聚丙烯的二甲苯可溶物含量,其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较长,接触有毒有害的试剂较多.用台式核磁共振仪来测定聚丙烯中二甲苯可溶物含量,有样品用量少、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操作过程中不需接触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优点,在装置中间控制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结构性能,针对低温冲击强度对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重要性做了阐述,同时结合抗冲聚丙烯EPS30R从工艺控制的角度出发,着重从生产过程中的乙烯用量、氢气用量、催化剂选型和停留时间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得出了提高产品低温冲击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螺杆挤出造粒和注塑成型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埃洛石纳米管/重质碳酸钙/抗冲共聚聚丙烯(HNTs/CaCO_3/IPC)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通过透射电镜(TEM)研究其中填充的无机纳米粒子的分散状况,并分析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HNTs/CaCO_3/IPC复合体系中,HNTs和CaCO_3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共同填充不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而且增强了其弯曲模量;当填充HNTs的质量分数为2.0%时,无机纳米粒子在基体中分散均匀且能与基体间形成良好的界面黏结力;经疏水表面改性的HNTs(m-HNTs)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5.
等规聚丙烯(i-PP)是一种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的通用塑料.它的主要缺点是玻璃化温度较高,低温的冲击强度较低,不适用于寒冷地区.改进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嵌段共聚、共混和增塑等方法.和乙烯的共聚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但只能在生产厂内实施.关于共混的研究很多,例如和各种合成橡胶的共混,对冲击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熔融时流动性下降,给加工成型带来困难,特别是不适用于大型和薄壁的铸件.增塑剂的应用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这些仅见于专利,对于增塑后聚丙烯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还没有见到报导.  相似文献   

6.
乳液聚合中乳化剂对聚合物稳定性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乳液聚合中 ,乳化剂虽然不直接参加化学反应 ,但它使单体在水中的分散变得容易 ,并能减低单体相和水相之间的表面张力 ,影响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的分布 ,影响乳胶的粘度和尺寸 ,从而关联到乳液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是乳液聚合的重要组分之一 .本实验在乙酸乙烯酯 -丙烯酸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的三元共聚中 ,改变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的比例 ,对聚合物乳液的冻融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进行考察 ,以寻求 2种乳化剂用量的最佳比例范围 .1 实验部分1 .1 主要原料配方 乙酸乙烯酯 (VAC ,工业纯 )1 0 0g ;丙烯酸 (AA ,化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云母增强聚丙烯后,PP/云母复合材料与纯聚丙烯相比,模量与弯曲强度均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冲击强度下降,甚至低于纯聚丙烯。此外,云母含量较高时,复合材料的流动性下降。基于 PP/云母复合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采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云母(PP-HDPE-EPDM/云母)和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云母(PP-HDPE-EPDM-EVA/云母)两种共混填充体系,对云母增强聚丙烯进行增韧和提高流动性的研究。通过适当的配比,两种体系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PP/云母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和流动性。此外,通过扫描电镜对偶联剂处理云母的界面形态和偶联效果也做了初步的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离子交换法分离两种间甲酚磺酸异构体,讨论了它们缩合产物的分散性能。 用薄层层析将间甲酚磺酸甲醛缩合物分成6个主要组分,分子量分布在200~1500 之间。用 CS-91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了一系列缩合物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5 组分以上缩合体占主要部分,含量高于80%,分散性能优良。讨论了间甲酚磺酸甲 醛缩合物组成和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二甲苯为溶剂,有机过氧化物为引发剂,在135℃采用马来酸酐单体和聚丙烯的溶液接枝方法进行共聚,接枝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在1862cm-1和1787cm-1处,出现了特征吸收峰,证明其接枝物确系存在; 同时发现马来酸酐单体的用量对接枝度有明显的影响,最后考察接枝物与高岭土共混,并着重对其抗张强度进行研究,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烃源岩中提取<2μm黏土粒级组分进行总有机碳(TOC)测试、氯仿抽提和族组成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的关系,与传统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研究对比得出:与细粒级黏土矿物结合是烃源岩全岩可溶有机质的重要赋存方式之一;黏土粒级组分可溶有机质产率高于全岩,70%以上样品产率在100 mg.g-1以上;产率变化与全岩同步,但高峰期较全岩滞后,在生烃不同阶段黏土粒级组分对可溶有机质都有重要贡献.<2μm黏土粒级组分是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主要载体,两者形成的复合体是一种潜在生烃母质,而且贯穿于有机质生烃的全部过程,在油气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Phillips催化剂(CrO_x/SiO_2)是一种重要的高密度聚乙烯工业催化剂。以钛改性硅胶作载体,制备钛改性铬钼复合Phillips催化剂(CrMo/TiSi),并考察其对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对比铬钼复合催化剂(CrMo/Si),运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方法考察钛改性对铬钼双金属相互作用的影响。乙烯聚合活性和产品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钛改性后催化剂活性提高,聚乙烯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宽。乙烯/1-己烯共聚产物的高温凝胶渗透色谱、高温~(13C-NMR、升温淋洗分级和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TREF+SSA)结果表明,钛改性复合催化剂有利于1-己烯插入,产物中高分子量部分支链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将偏最小二乘法(PLS)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相结合,通过确定预测模型的校正集和主成分数,建立了偏最小二乘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二甲苯三种同分异构体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建立的预测方法不仅可以正确识别三种同分异构体,而且用于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保持在1.13%~1.83%范围内,回收率在90.15%~113.65%之间,表明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二甲苯三种同分异构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国产Z-N催化剂研究了在反应器中合成聚丙烯催化合金条件,测试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并系统地研究了改变气相聚合压力及气相单体组成比所合成的聚合物合金组成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器中直接合成出的聚丙烯催化合金具有非常高的常温抗冲强度和低温抗冲强度,并随着合金中乙丙共聚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模量却随之下降.然而控制合金中乙丙共聚物的含量不超过10%,则可使聚丙烯合金材料既具有较高的抗冲强度又具有较高的模量.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上述反应条件可方便地调节聚丙烯合金的组成,从而达到自由剪裁材料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了五种茂金属聚烯烃 (POE)树脂,对一种共聚型聚丙烯 (Co-PP)和两种均聚型聚丙烯 (Ho-PP1和Ho-PP2)进行增韧改性。通过系统研究PP/POE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和冲击性能,发现POE在不同PP基体中的增韧效果不同,其中Co-PP/POE共混体系发生脆韧转变要早于Ho PP/POE共混体系,所有PP/POE共混体系常温时发生脆韧转变要早于低温时 ;POE结构对PP/POE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和冲击性能亦有较大影响,其中POE-2和POE-3对PP的增韧效果较好,而POE-4和POE-5对PP的增韧效果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观察Co-PP/POE-2共混体系的冲击断面形貌,发现POE对PP的增韧主要依靠弹性体诱发大量银纹与剪切带耗散冲击能 ,符合银纹-剪切带机理。  相似文献   

15.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塑料管材作为新型的化学建材 ,具有节能、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环境、减少饮用水二次污染、方便施工等优点。建筑用冷热水管材由于具有许多金属管无法经比拟的优点 ,已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自 2 0 0 0年 6月 1日起 ,在我国城镇新建住宅中 ,室内给水用冷镀锌钢管的禁止使用 ,为建筑用冷热水用塑料管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无规共聚聚丙烯 (PP -R)管材是欧洲 90年代初开发应用的新型塑料管道产品 ,可用于建筑物内冷热水输送、饮用水输送及采暖系统。2 无规共聚聚丙烯原料普通聚丙烯用于制造管材已有几十年历史 ,但因其耐温度性能及抗老化性能差没有得到大量应用。多年来 ,为消除聚丙烯熔融强度低及低温抗冲击能力差等缺点 ,国内外专家对聚丙烯管材用料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 ,先后开发了三代聚丙烯管材用原料。第一代是采用均聚聚丙烯加入一定量的增韧助剂经共混造粒而成 ,在ISO和德国标准中称PP -H ;第二代是采用PP与PE嵌段共聚工艺聚合制得 ,称PP -B ;第三代是以无规共聚聚丙烯为基料 ,经改性处理后制成 ,称PP -R。无规共聚聚丙烯是采用气相共聚工艺 ,使 5 %左右的P...  相似文献   

16.
反相悬浮共聚合成聚丙烯酰胺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自由基共聚的方法进行了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中试研究 ,并得到了分子量达 1.45×10 7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比较了中试与实验室小试两种情况下聚合条件的不同 ,确定了原料丙烯酰胺中金属杂质铜和铁的含量 ,研究了原料丙烯酰胺在有机络合物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存在下与丙烯酸钠的共聚 ,并研究了中试条件下一些因素如引发剂浓度、脱水时间对产品分子量和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占丙烯酰胺质量 0.025 %的EDTA能显著提高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 ,在本实验条件下 ,引发体系K2S2 O8-NaHSO3 的最佳用量是K2S2O8、NaHSO3 分别占单体质量的 0.05 % ;并且还发现 ,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 ,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和溶解性能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绞股蓝中铁、铜、锰和锌形态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绞股蓝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已有报道,但对其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根据中药微量元素初级形态的分析模式,进行了样品的制备和煎液中颗粒物及可溶态的分离,测定了各级组分中待研究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元素分量之和与总量基本符合。1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含有酰亚胺配体的五价钒三氯化物出发,以不同结构的双酚类试剂为连接单元,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双核钒的二氯化物(B1~B3),并进行了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表征。在烷基铝助催化剂的作用下,双核钒配合物在降冰片烯的均聚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得到具有开环易位结构的聚合物;在乙烯均聚中则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得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其数均分子量达到了1.84×106;在乙烯与极性单体(如十一烯醇或十一烯酸甲酯)的共聚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活性可达654 kg/(mol·h)),成功制备出相应的烯烃共聚物。  相似文献   

19.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磺酸甲醛缩合物(NANSF)的结构通式如下:它是国内外染料加工的分散剂之一,也可用作水泥减水剂等。用途不同,其组成及分子量分布也不同。由于其用途广泛,国外曾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安布勒和根来分别用电泳法和色层法证明萘磺酸甲醛缩合物是由分子量不同的多分子组成的。服部等用纸层析将其分得九个斑点,并用沸点上升法分别测定了这九个组分的磺酰氯的分子量,发现各组分的分子量随通式中n数的增加作等量的增加。他们对各组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也曾研究了各组分对于锌粉和还原染料的分散作用,定性地认为通式n≥5的组分才是扩散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用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作催化剂,加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体系中,研究了乙烯在水相中的催化聚合.研究表明:50℃时可得到稳定的聚乙烯胶乳,但胶乳的固含量和聚合活性均较低;室温下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分子量明显提高,甚至高于在甲苯中的聚合活性.乳化剂复配使用可提高乙烯水相聚合的活性.用1H-NMR、DSC、GPC、WAXD以及动态流变性能等对室温下聚合所得的聚乙烯进行了分析,表明其为高分子量线性聚乙烯,熔点为135℃、结晶度为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