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思艺叙事诗和诗剧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新诗创作的重要收获。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民间文学色彩浓郁,还鲜明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所特有的学术背景与写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艾兹拉·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与领袖,他对美国以至世界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建构时期的中国现代都市诗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庞德影响的痕迹.庞德所重视的现代都市一瞬间的"震惊"体验,在中国现代都市诗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既有面对都市的雄奇与伟力的毫不掩饰的惊奇与赞美,也有初到都市产生的不适与迷惘,还有长处于都市的落寞与漂泊.庞德对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诗创作主体"现代"诗派与左翼诗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庞德对"现代"诗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复杂多义与表现情感多义的手法上.中国左翼诗人则主要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和对都市罪恶的批判等主题表现上接受了庞德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将宇宙的生命之气与自身的精神气质融会贯通,以传达生命的意蕴与美感。20世纪以来,如何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传统艺术精神进行现代转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宗白华与方东美在坚守民族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中西对比深入发掘了传统艺术的多层价值与生命精神,运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结构,建构了中国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引领了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特点的研究,阐述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出现代设计要不断吸取传统艺术的精髓,运用传统艺术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自由度大些,易抒发情感,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3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拥有众多民众,但京剧影响最大,普及全中国,它们风格各异,但唱词上有共性;均为戏曲“诗”体。由此,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应用道地中文,吸取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诗)体长处,仿戏曲体,运用现代汉语,译成略具古典风味,耐看,上口,耐唱(耐诵),耐欣赏,耐回味的中文。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反逻辑、重主体直觉的有中西方共鸣色彩的唯艺术批评,用形象思维整体把握对象,使之具象化,形成审美直觉的互动.它受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的双重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两种直觉顿悟;基于主体功能的自我创造;象喻表达,以诗解诗;知人论世和"以文论人".  相似文献   

7.
旧的舞蹈创作方法,旧的艺术形式阻碍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派舞蹈影响下,中国现代派舞蹈将是艺术之林又一颗灿烂的明珠。本文从中国现代派舞蹈复兴的原因谈起,探索了中国现代派舞蹈的创作思想,并论述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派舞蹈创作不要过分强调直接运用舞蹈表现绝对抽象的概念,人们要多创造中国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派舞蹈。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意识引导下的乡土诗歌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的和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着,在此"前景"下,具体地历时分析了陈有才"新乡土诗"创作从歌谣体向口语体变化所体现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艺术史虽然是对于人类文明中的艺术进行整体回望,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艺术史主要是受西方艺术概念、视野及框架下建立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即使是西方艺术史也在随着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观念而需再次被解构和重建。当下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对艺术新的理解,使得中西方艺术史陷入恐慌。中国艺术是哲学、文学、伦理相结合且极其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将中国艺术的范围扩大化、概况化则需要上升到"形相学"层面,还需要用"中国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视觉与图像来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人性进行研究和追索,这在图像时代到来之际显得尤为迫切。在当今越来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否能够回避西方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艺术史。  相似文献   

10.
漆画艺术是我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脱胎于中国传统的漆工艺。人们通过漆器工艺形态和艺术语言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画种。漆画艺术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国的漆器艺术产生和发展,逐渐从"器画相随"转变为"器画相离",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漆画开始具有浓重的现代特征。从语言特征、精神内涵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对漆画艺术的现代性取向进行分析,解构漆画创作的构架,以期有助于完善现代漆画艺术体系、促进漆画艺术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鲁迅与话剧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澄清了认识。  相似文献   

12.
《祖杰》戏文 ,古今曲录书目均未载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据周密《癸辛杂识》所录  始列为戏文。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刘埙《义犬传》及有关地方志乘 ,详论《祖杰》戏文的来龙去脉 ,以及  与此事件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通过对晚清时同福昆班所演的《对金牌》传奇的钩沉与分析 ,明确两者间的渊  源和继承关系后 ,指出即使相同题材的艺术作品 ,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外来词的发展特征,并从语言结构、语义等层面研究了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最后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从中揭示出对外来词的规范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准词这一术语,确定了准词的定义,从词的概念、句子的概念、语素理论和语言学的类推机制三个角度分析了准词成立的理据,确立了准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扇子道具有裙扇、椶扇、羽扇、夹扇、驴扇。扇子类型和人物类型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些扇子道具主要是装饰性而非表演性的,以标识人物身份为主,在扇子道具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西部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有大小剧目400多个,现存的高腔剧目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研究辰河高腔剧目的源起与嬗变,考察、探究其剧目的类别、形态及文本特色,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艺术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杂剧塑造了一系列读书人的形象,他们迫于世俗的教化,不自觉中落入了难以自拔的悲剧氛围,演绎着人生的历史性悲剧。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失去自尊,扭曲真性,顺从世俗观念对他们的人生要求,让人们看到所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原来同样逃脱不了人生的巨大悲哀。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40年代三位不同剧作家创作的《名优之死》、《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中的传统艺人形象有许多共同之处:题材故事具有传奇性和悲剧性;剧作家注重对"人"的关注,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剧中传统人物传达出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19.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