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作为有机相添加剂对牛血清白蛋白聚己内酯微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油/水(S/O/W)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聚己内酯(PCL)微球,在BSA-PCL-CH2Cl2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水(2%~4%),以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BSA体外释放行为和稳定性为考察指标,考察水作为有机相添加剂对微球性质和药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SA-PCL-CH2Cl2体系中添加一定量水后,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提高,降低了突释,同时增加了微球内BSAα-螺旋含量,即提高微球内BSA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喷雾法制备了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海藻酸钙微球,通过比较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包埋率,优化了喷雾法的制备参数,使微球对BSA的包埋率大于60%、载药率达8%以上.释放液中BSA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免疫印迹以及圆二色光谱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没有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抗原性以及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给药系统具有pH响应特性,尤其在模拟胃液中,BSA的释放速率最慢、释放量最低,可以保护蛋白类药物免受胃酸等的破坏作用,达到肠部实现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LG607为载体, 采用S/W/O/W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微球, 对其性质进行表征, 并考察了处方中不同添加剂对BSA-PLG微球粒径、 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采用S/W/O/W法所得微球粒径为40~70 μm, 表面光滑圆整. 加入添加剂(m(羟丙基 β 环糊精) ∶m(牛血清白蛋白)=1 ∶1)后包封率可以从27.9%提高到46.3%, 加入添加剂羟丙基-β-环糊精和羟基磷灰石制备蛋白微球, 能减小突释, 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改善体外释放行为, 达到均匀释放.  相似文献   

4.
通过蒸馏–沉淀法制备单分散的聚苯乙烯(PS)微球,并用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对PS进行修饰.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研究PS-PEG微球对BSA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对BSA的吸附受pH、微球上PEG含量以及NaCl溶液质量浓度的影响,作用力为疏水吸附.在无盐水体系下解吸,解吸率最高为96.2%,表明微球在蛋白质分离应用中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聚乳酸-聚乙羟基醇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通过水/油/油(W/O/O)新型凝聚法进行BSA/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考察PLGA的浓度、分子量、二氯甲烷(DCM)和硅油体积比、搅拌转速、固化溶剂及干燥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进行分析与表征,从而确定最佳的BSA/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处方和工艺.结果表明:微球圆整均匀、平均粒度是75μm,包封率达85%;红外扫描图显示PLGA和BSA分子之间形成新的氢键,BSA被包裹在PLGA微球中;DSC图谱显示BSA被包裹在其中呈无定型状态;体外细胞活性实验中,3T3的细胞活性在80%以上,具有安全性.通过W/O/O新型凝聚法制备BSA/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较为稳定,包封率较高,载药量为4.58%.  相似文献   

6.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通过浊度法研究BSA形成的无序蛋白聚集体的分解动力学并揭示其复杂结构细节.实验发现,BSA无序聚集体在碱性条件下分解过程有4个动力学阶段,包括1个快速的分解阶段,2个相对较慢的分解阶段和1个动力学惰性阶段.由此推测BSA聚集体中至少含有4种不同的BSA单体形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步阳极氧化法在草酸电解液中制备出孔径为75nm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考察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牛血纤维蛋白(BF)在PAA表面的吸附和释放行为.采用BCA(bicinchoninic acid)法定量检测蛋白的吸附和释放量,采用Langmuir等温拟合曲线模拟蛋白的吸附行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蛋白吸附前后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与平滑铝相比,PAA显著提高了两种蛋白在其表面的吸附能力,且BF的吸附量明显高于BSA,两者的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60.3和38.8μg/cm2;PAA对两种蛋白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PAA吸附蛋白后的释放行为分为突释和缓释两个阶段,其吸附BSA和BF的最大释放率分别达到55%和65%.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利培酮(RI)猝灭反应的信息.研究表明:加入RI后,通过动态猝灭机制,BSA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通过计算得出RI与BSA的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c)和Hill系数(nH).使用范托夫方程测定热力学参数、焓变化(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ΔG).结果表明,RI与BSA的相互作用是自发的.静电作用力是主要的作用力类型.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RI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RI与BSA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BSA的亚螺旋域ⅡA中.nH≈1,表明RI分子之间对结合反应几乎无协同作用.同时还探讨了共存金属离子对RI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包涵体表达形式的重组蛋白h PD-L220~123(Ig V结构域)和h PD-L220~208(Ig V结构域和Ig C结构域);将重组蛋白利用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与复性后,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制备鼠抗人的多抗血清,经ELISA法检测其效价均达到1∶106;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多抗血清均能特异性识别h PD-L2蛋白.以制备的多抗血清进行IHC实验评估与鉴定,结果显示:以h PD-L220~123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的多抗血清阳性较弱且定位模糊,以h PD-L220~208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的多抗血清具有很强的膜定位且背景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