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抃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诗人,他支持了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赵抃诗歌创作体现出宋诗风貌,其诗歌理论体现出推崇韩愈的倾向。因此他是开宋调诗人群诗人而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  相似文献   

2.
<正>一、音乐养生的发展音乐养生和治疗是一种依靠音乐陶冶情操、解放天性、缓解情绪,或凭借音乐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古代,原始人运用器乐或人声试图来模仿和再现自然界中的声音,这也是人类让自己的行为与外在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最早尝试。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书《群经音辨》中提到"乐,治也",明确记载着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病痛的方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一书中也有关于五音可以入通脏腑的相关记载,这些无不说明着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音乐能通过人体心理作用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灵枢.五音五味篇》根据五行规律和病人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合理地运用宫、商、角、徴、羽五种发音,并按照不同的音量、旋律、音调、节奏等,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开创了所谓的"五音疗法"。  相似文献   

3.
宜阳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距省会郑州185公里,县域国土面积1670平方公里,地形地貌特征为"三山六丘一分川",所辖区域常年降雨偏少,"十年九旱",农业生态脆弱.全县7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59万,可耕地90万亩,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谷子、花生、油菜、烟叶、红薯、蔬菜等,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  相似文献   

4.
人事档案在我国是一个人的历史纪录、资历证明,记载着家庭出身、政治成份、社会关系,学习、工作经历,职称评聘、奖励惩罚等各方面的情况,是踏入工作岗位的"准入证"。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而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崇尚"以人为本、能力优先",对传统人事档案的重视减弱,加上人才流动频繁,人们对对档案的观念越来越担保,因此导致"弃档"现象的出现,大量人事档案在各级人才管理中心"沉睡"。本文尝试分析弃档产生的原因,论证档案的重要性,并在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工作管理和建设,以适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从而避免再出现大量人事档案弃档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福建南靖庄氏迁川队伍是清代"湖广填四川"队伍中的重要一支。在清雍乾时期,二十多支庄氏族人多以家庭为单位迁川垦荒,庄氏迁川族人通过在川建宗祠、修族谱、排字辈等措施进行家族社会的重建,加强家族力量的凝聚。又通过回祖地挖祖骨、抄族谱、回乡祭祖、买祭田等措施与祖地保持着各种联系和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在地化发展,虽不断融入到当地社会发展中,但仍在语言、信仰、尊祖敬宗等方面遗留着原乡的风俗,是一支较特殊的福建迁川移民。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北宋时期,豫菜,店铺之多,不能遍数;规模之大,能容千人。著名的"杨楼"、八仙楼"、樊楼"豫菜馆客人常至千人。经营品种仅据《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就有280余种,技法可识别的有50余种"。集天下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些条件使豫菜形成了色、香、味、形、器5性俱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泰州儒学视"中"为天下大本,强调畅行中道。泰州儒学的"中",既继承了传统儒学的中庸思想,又发展了传统儒学的中庸思想。泰州儒学所讲的"中"是一种辩证的"中"、适宜的"中"、动态的"中",也是一种综合之"中"。泰州儒学主张辩证思维而求中正之道,动态思维而求适时之道,综合思维而求和谐之道。泰州儒学的这种"中"体现了多方面的要求,也体现了泰州儒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思想无疑是围绕"道"而建立.在具体解析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的内涵不仅仅是根源、本根,更是场域.在"道"的场域中,处于无蔽状态的万物自性而显,自育自化.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自当循"遣"而行,循"德"而动.通过"损"之途,众生则能与"道"贯通,玄同于"道".贯通于"道",玄同于"道",心灵就处于开放、廓廖的状态,自性湛然而显,澄然而现.这就是老子所欲追求的终极境界,而此之境界可称之为"自性而显".  相似文献   

9.
"词中杜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词人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宋人只以柳永比拟杜甫。"词中杜甫"说主要是清人推尊词体观念的体现,多是论者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实质上是为自己词学理论服务。"词中杜甫"的价值和地位多是"层累"地造就的,对其"身份确认"多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而是基于目的性的主观价值评判,有"片面的深刻",但往往远离史实和原生态。不同时代的词论家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此说只有一定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其中以辛弃疾、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合理性程度最高。应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此说。  相似文献   

10.
李巧如 《河南科技》2006,(15):16-17
古人云"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现代管理学也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来自经济财富,还来自于人的力量,而企业的管理任务则在于支配、引导这种力量,即把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岗位、有着各自不同性格、爱好和追求的全体员工"粘合"起来,同心同德、尽责尽力地为企业的目标奋斗.这,正是一个企业培育企业精神的主要目的所在.作为企业,如何支配、引导这种力量,培育好企业精神?笔者认为,从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一基本点出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凝聚人的力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戏曲作家,根据唐人小说改编而成的“四梦”不是对前人题材的机械沿袭,而是推陈出新,汇入了极具特色的创造,与小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利用改编这种方式,在戏曲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和审美理想,“四梦”所包容的内涵是唐代小说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2.
王屋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就有众多道家名人隐士修道于此;道教创立之后,王屋山又成为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更是将王屋山列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明清时期,中国道教文化中心南移武当山,王屋山道教日趋式微。王屋山在中国道教历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道教的发展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相比较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汤显祖在对这些小说改编时特别注重一些人和物在戏剧中的叙事作用.在剧本中,他(它)们已突破了传统戏剧研究所划定的角色范围,承担着明显的叙事任务.汤显祖在对他(它)们的形象塑造给予关注的同时,更有意于这些人和物在戏曲中的结构能力,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唐诗英译活动的目的是向英语语言区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唐诗英语译文能否被英语文化区读者理解并接受。应当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对唐诗英译活动进行分析。着重讨论英语文化区唐诗英译读者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唐诗英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在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词中多有体现,这与他的个性气质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冯延巳的这种词风,既影响了李璟、李煜的词作,亦开启了北宋晏殊、欧阳修诸家的风气。  相似文献   

16.
初唐的审美追求对于魏晋六朝和中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唐对于前代的书法艺术和理论成果有着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中唐的审美追求作了辅垫.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湖南张家界6个地方梨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它的形态基本一致,呈长球形;花粉粒大小及表面纹饰各异;麻糖梨花粉表面纹饰走向呈横向弯曲,几乎见不到穿孔;木米梨呈纵向平行,穿孔突出;青皮梨呈回旋状,穿孔;糖梨2号呈斜向平行,几乎见不到穿孔;三锅梨和糖利1号呈纵向平行,穿孔多百不明显,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9.
苏颋、张说并称“燕许”,他们身居相位而好尚文学,对后进文士多有荐引、奖拔之举。苏颋之于李白、郑虔,张说之于张九龄、王翰等,二人的延引与提携多有其功而值得关注。在文学由初唐向盛唐过渡之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问题又不宜过于夸大。贺知章、李泌等非张说所提携者。  相似文献   

20.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四杰"中命运比较凄惨的一个,落得个自尽的下场。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意象"。根据这些"意象",可以发掘卢照邻的"情志"。分析这些意象,卢照邻作品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三组意象分别表现了卢照邻孤独寂寞的感受、伤叹衰老的心境和悲哀伤感的情调。究其悲哀原因,一是生不逢时,才高位下;一是病魔缠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