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文本阅读障碍,这是由于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学者大多不能精通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文化。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应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要开展中西范畴的比较研究,要切实地开展中西诗学的对话,把握对话的问题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外诗汉译的研究常常需要与现代汉诗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回顾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有两条线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现代汉诗在中外诗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发展;二是现代汉诗在外诗汉译的影响中发展。如果在外诗汉译中就有意识地展开中外诗学的对话与融合,现代汉诗的发展将不仅从中直接受益,而且能少受其负面影响。余光中的英诗汉译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即他的译诗实践浸透着中英诗学的对话与融合意识,这不仅决定了他的译诗品质,也直接助益了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谭桂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是谭桂林教授(以下简称谭)在学术转型之后的首部著作,正如他在《后记》中的感言:在经历过宗教与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人与神的“对话”、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等等专题研究之后,他把学术视野转到更宏阔的中西诗学关系上来,力图以之为杠杆,重新梳理并整体地探讨现代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参以西学文化,立足世界文学视野来探究中国诗学的技巧观,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发掘了中国诗学的系统化思想。以言语为意义承载的技巧,跃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刘若愚中国诗学的技巧之思,加重了世界文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性别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根基的一种“性别诗学”,建立在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地缘诗学”是文学之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研究这一宏观学术范畴中,性别和地域的视角、方法完全有可能结合于文学研究之中,性别的思考和地域的思考可以在差异性的寻求方面达成默契。将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是在性别诗学和地缘诗学相结合的层面中开辟多元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关注地域文学的“性别书写”可以有效地整合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和地域研究,成为开展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7.
本事批评是时间上的历史哲学批评范式,亦是空间中人类本体生存方式.鲁迅本事批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断裂,致使鲁迅时间汰变"感旧",空间侧身"碰壁",从而铸就了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鲁迅本事批评观念不仅成就了鲁迅生存论的特异诗学,而且还典出了"故事新编"的文本诗学.  相似文献   

8.
本事批评是时间上的历史哲学批评范式,亦是空间中人类本体生存方式。鲁迅本事批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断裂,致使鲁迅时间汰变“感旧”,空间侧身“碰壁”,从而铸就了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鲁迅本事批评观念不仅成就了鲁迅生存论的特异诗学,而且还典出了“故事新编”的文本诗学。  相似文献   

9.
昌耀是湖南常德籍的著名诗人,为了纪念昌耀在诗歌方面做出的贡献,推动昌耀诗歌研究,本刊特推出诗歌评论家、昌耀研究专家燎原教授的评论,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桃洲教授在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记录稿,青海日报社社会文化专刊部主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马钧先生正在撰写的《时间雕像:昌耀诗学对话》的一个虚拟化的对话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比较诗学是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业已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个性。新世纪比较诗学的发展应该注重自身的理论建设 ,以多元文化为背景 ,运用美学研究的方法 ,从诗艺论和生存论两个维度进行对比研究 ,以找到人类共同的“文心”和“人心”。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诗歌因中西文化内在精神与历史传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范式,我们可从文艺学学科内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以探寻两者的异与同并以此为基本动机,深化中西诗学在多元语境中的对话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的诗学思想是调和"格调论"与"神韵论"、"性情论"而构成的。他的理论使格律声调等形式要素、优美壮美等美学要素与抒发性情、复归雅正等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避免诗性抒发的空疏自赏,又保持诗学立场的中和稳健。但是他的这种"调和"毕竟是以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为旨归的,从可观察的文化形态看,沈德潜诗学思想的实质与当时主流文化思想的价值趋向相互照应。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看,沈德潜诗学思想的构成可谓兼容成分有余,而创新成分不足。它折射出的是一种"圆形结构"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5.
<正>二十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大撞击,大交流的时代,在医学领域,在华夏土地上,是一个由古代、近代沿袭下来的,相对纯粹的,一体化的传统中国医学,向现代异质的、多元的、变奏的中国医学过渡的时代。 而面对新世纪的降临,特别是面对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与医学,我们如何将人类在过去岁月中,艰难跋涉探索出的一切成果,予以更高层次的观照和把握,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更是人类寄于的期望。 医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而且还是人类意义上的一种文化,医学的文化定位是用来弥补医学科技定位的不足和偏颇的。可以预期,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走向特征,很可能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进行对话,走向交融,和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了"文化政治诗学"的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与公共性四大特征。同时,他指出,西方当代文化政治诗学建立在审美性与政治性对立的基础之上,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故在审美性与政治性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诗性政治诗学",从而超越"文化政治诗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弥纶群言、宗经、语言修辞三个方面探讨了刘勰的文学观念,认为这种文学观念是在非常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它揭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共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史文化特征及重语言修辞与社稷实用统一的特点.这种文学观念,与西方那种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相比,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类比.对这种文学观念的认识,主要不应从审美诗学或以文类研究为基础的诗学展开,而应该从文化、历史、语言修辞等方面把握,以使它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是巴赫金诗学的两大支柱.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人们狂欢(社会的狂欢)与文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利弊,都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这对中国当前的文体建设,特别是新诗的文体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经过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斗争转向一个对话,并通过这个新的格局努力走出后现代进人一个后现代之后的全新时代。世界普遍价值体系的重建对于这样一个关键性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真理居于人类最高真善美之首,在这个问题上展开杜威(包括新老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詹姆士、罗蒂和舒斯特曼)马克思(包括列宁)与孔子的对话,在历史时期、民族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的异质性上是有着广泛意义的,其目的是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指向人类共同的普遍价值,也就是“大道之行”。对话围绕着“符合论”、真理的客观性及主观形式、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展开。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含有复调特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是对话性的诗学,也是文化诗学,因此本文从"复调"的视角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