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晚期之前“先”、“生”开始连用;战国晚期,“先生”开始有发展成为称呼语的趋势;西汉时期,“先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的称呼语,同时也被妻子用来作为对丈夫的称呼语;宋元时期,“先生”已经成为今天称呼语“老师”的代名词。当前,“先生”无论是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语还是作为区别性别的称呼语,其意义已经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2.
大使纵横谈     
“漫谈外交”离不开漫谈大使。大使这个角色,众所瞩目,略予纵横谈之,可能不无裨益。大使的今昔 16世纪的理论家曾经说,最早的大使是安琪儿(angel),沟通了天、地、人。这自然是神话。然而大使亘古有之,这却是历史事实。著名国际法专家奥本海在其名著《国际法》中曾写道,使团“同历史一样悠久”。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时就有遣使的记载了。“大使”这个称呼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据史书载,西汉时出使外国的官员称为“行人”;清初驻外使节的正式称呼是“钦差”,而后才称为大使。但至今也有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 2 0集电视连续剧《弘一大师》的创意和内容提出了批评意见 ,主要原因是 :片名既为“弘一大师”,却化费了16集之多 ,描述他出家前如烟如幻的虚构情节 ,且有严重歪曲弘一大师之嫌 ;从整个内容看 ,篡改了弘一大师生活的那段历史 ,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对佛教的内涵 ,编导本身既知之不详 ,却假借“弘一大师”之口误导观众。文章还在其它方面对该剧提出了异议 :如对人的称呼、弘一大师的扮相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5.
1、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在商务交往中,尤其应注意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例如某人在介绍一位教授时会说:“这是……大学的……老师”。学生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师,同行之间也可以互称老师,所以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在介绍他人时往往会用受人尊敬的衔称,这就是“就高不就低”。  相似文献   

6.
时代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在发达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一些王室和国王,还有女王。什么“王储”、“王太子”、“公主”、“亲王”、“陛下”、“加冕”等等这套封建名堂还在被人乐此不疲地称呼和谈论着。常有人问: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互不相容的,这种局面是怎么产生的?尤其特别的是:为什么今天还成套地保留着?王室与政权是什么关系?他们对国家有什么影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这些问题说来话长,本文试图长话短说,勾一简单的轮廓。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黄衣:道士穿的黄色道服,敌代指道士。青衿: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今代指读书人。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黄裳:黄色是社稷坛五色土中央的颜  相似文献   

8.
“人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弗洛伊德穷其一生之精力,探讨、解说“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认为无意识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无意识理论虽然存在抽象、夸大和片面之不足,但它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特征,对二十世纪“人”学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地域、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不同地方的人对蜻蜓的称呼不尽相同,如丁丁、负劳和光光听等,但称呼的不同并不妨碍人们对蜻蜓的喜爱。蜻蜓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各有什么特征?人类又从蜻蜓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三大蜻蜓家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诗词中描述的是一类经常在水边出现、会飞行的昆虫。它们的体形小巧、体态轻盈、身姿曼妙,故得到了古人的喜爱并被吟诵。它们就是蜻蜓。  相似文献   

11.
“儒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一个时髦的称呼 ,它是现代经济与传统儒学相结合的产物。该文挖掘了传统儒学的文化资源 ,并对现代“儒商”的管理精神赋予了新的诠释 ,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常被称为“元曲之冠”、“杂剧杰构”、“元戏上乘”。艺术大师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赞之曰“真是好文章”,又让轻不许人的黛玉誉之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郭沫若也曾热情洋溢地慨叹:反抗精神这一位艺术之母所产生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在国外,即使象标准苛严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集电视连续剧《弘一大师》创意和内容提出了批评意见,主要原因是;片名既为“弘一大师”,却化费了16集之多,,描述他出家前如幻的虚构情节,具有严重歪曲弘一大师之嫌;从整个内容看,纂改了弘一大 师生活的那段历史,张冠李戴,移花接森,对佛教的内涵,编导本身既知之不详,却假借“弘一大师”之口误导观众。文章还在其它方面对该剧提出了异议,如对人的称呼,弘一大师的分相等。  相似文献   

14.
“四凶”小考平心“四凶”这一称呼的源头大概来自《尚书·虞书》中的一段话:“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其中“四罪”之“四”,当是“四个人”的意思;“罪”乃“定罪”、“被判罪”之意。后来《左传》表述得更完整:“...  相似文献   

15.
《老子》平解四章朱继洪平者,平常之谓也。读平常书,持平常心,致虚守静,作平常之解是也。人有心志,难免“云云”。迷于百家争疑,执着名人定论,不能自知,岂能知人。“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淡化主观客观,进入书中之主观客观。“复命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相似文献   

16.
以名抵债     
印第安人克瓦部落有一奇特的习俗:谁要借债,就要用自己的名字作抵押。在他没有还清债务之前,他便成了“无名之辈”。别人只能用“喂”、“你”等词称呼他,直到他把债还清后才能恢复自己的名  相似文献   

17.
点滴     
秘魯的水荒秘鲁面临海洋,秘魯人民常这样說:“跨出門檻就是太平洋”。可是那里許多地方經常開水荒。飲用淡水的价格十分昂貴。特別是城市的郊区居民更感缺水之苦。秘鲁第一大城市阿累基巴,在最近三十年中居民从三万二千人增至二十五万人,而供水設备却仍如以往。那里有将近八万人住在市郊小山崗的茅屋里,他們对每一滴水  相似文献   

18.
祁建 《少儿科技》2009,(1):17-18
在各地,有关被列为世界四大自然之谜之一的“野人”的传说有很多,如中国的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山的耶提(雪人)、北美的沙斯夸之(大脚怪)等。“野人”这个称呼为习惯语,一些科学工作者也称之为“奇异动物”。或许,真的像某些学者所猜测的那样,野人的祖先是原始人类中的一支;或许,野人只是一种并不那么真实的传说。无论如何,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神农架野人和雪人的传说吧。  相似文献   

19.
风格即人;文如其人。这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家所公认的事实。俄国卢那察尔斯基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说道:“法国人常说:‘风格有如其人’”。我国古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鬯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毕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把文艺作品当作“艺术家的气禀的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固然是对  相似文献   

20.
芜湖市读者黄金豹问,锡兰的现称是什么?答:锡兰人称锡兰为 Simhala,意思是“狮子国”。自古以来,外国文献中对锡兰的称呼很多,阿拉伯人称锡兰为“塞兰提布”;欧洲人称之为“西兰”(Zeilan)。1795年以后,英国统治时期,称为“锡兰”(Ceyl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