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溴化锂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具有一种新的溶液循环的双吸收式热变换器的热力过程进行了(火用)分析. 结果表明:与普通循环相比,新的溶液循环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系数和(火用)效率,而且吸收蒸发器具有更宽的操作范围. 当热源温度、冷凝温度和吸收器的温度分别为70、25和150 ℃时, 普通循环的(火用)效率是56.2%, 而新循环的(火用)效率是65.7%. 当在吸收蒸发器和再生器之间增加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时,新循环的(火用)效率可以达到 69.6% ,而且吸收蒸发器的操作范围进一步增加. 同时也讨论了其他操作参数对系统(火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冷系统的(火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地阐述了制冷系统(火用)析的基础上,对单级压缩氨制冷循环和双级压缩氨制冷循环进行了 详尽的(火用)损失及(火用)效率的计算,进而可以得知系统各个环节能源利用的情况.同时简单地介绍了减少(火用)损失、 提高(火用)效率的一般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换热器进行火用平衡分析 ,推导了换热器内部火用损失的计算公式 ,结合实例计算出了某换热器内部火用损失的具体分布及热力学效率 ,根据计算结果评价了换热器热力学完善程度及节能重点 ,为制订节能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氧化铝生产蒸发工序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氧化铝生产蒸发工序的能耗,根据工业铝酸钠溶液的密度、比热容、各组分的活度因子和标准化学炯等性质,推导出工业铝酸钠溶液的(火用)计算式;对四效蒸发器一三级闪蒸器系统炯进行分析,计算蒸发系统及其各单元的(火用)效率和炯损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蒸发系统的(火用)效率为13%19%;三级闪蒸器的(火用)效率较高,均超过了90%;四效蒸发器的炯效率较低,几乎都低于80%,其中第4效蒸发器的(火用)效率最低,为9%~12%;冷凝水和乏汽形式的外部(火用)损失和蒸发器内传热过程引起的内部(火用)损失是蒸发系统的2类主要炯损失,其(火用)损系数分别为0.273-4).301和0.291~0.329;虽然预热器的混合炯损系数仅为0.016-0.030,但其用能过程不合理,因此,建议加强冷凝水和乏汽的余热回收利用,优化蒸发系统的传热温差分布和操作参数,改进预热器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压气机压缩过程的(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均与进气流量、进口温度、进口压力及冷却水流量有关.不同压缩过程(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也不同.为了取得较高的(火用)效率,应合理选择上述参量使实际过程尽量趋近于等温压缩过程.  相似文献   

6.
阐述热分析和(火用)分析在氧化铝蒸发工序节能降耗中的意义,建立工序的热分析和(火用)分析模型,并以此对某厂蒸发工序进行热效率和(火用)效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工序热效率仅为30.67%,(火用)效率仅为15.08%,热损失严重,用能水平低,节能潜力大;热分析确定的高耗能环节为冷凝水自蒸发器和末效蒸发器,(火用)分析确定的高耗能环节不仅为冷凝水自蒸发器和末效蒸发器,还有传热过程(火用)损失和流动过程(火用)损失.通过对蒸发工序进行热分析和(火用)分析,评价工序用能水平,确定耗能的主要环节、部位及节能潜力,指出蒸发工序的节能降耗途径.  相似文献   

7.
将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应用于分析,导出了损率与推动力的一般关系,阐明了由不可逆过程引起损失的机理.结果表明,一种形式的推动力不仅引起该种形式的损失,而且由于不同形式的推动力之间的耦合而引起其它形式的损失;并进一步指出,工程中计算损失时,耦合项一般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8.
除湿转轮除湿性能及(火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除湿转轮(火用)效率模型,应用除湿转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和实验装置分析了通道中湿空气的(火用)及炯效率,研究了影响(火用)效率及除湿性能的因素.结果显示:吸附通道中作为收益的扩散戈用所占比例较小,表明除湿转轮的(火用)效率较低,回收再生过程排气中的热(火用)可以提高装置(火用)效率;当传递单元数NTU在0-2.5时.除湿转轮的(火用)效率及除湿性能随NTU的增加而迅速升高,当NTU2.5时,这一趋势变缓;除湿转轮在最佳转速下运行时其除湿性能及(火用)效率同时迭最大;提高再生温度可以提高除湿转轮的除湿性能,但其(火用)效率却随再生温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烧结工序开展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火用)分析意义,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烧结工序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火用)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烧结工序的(火用)效率、(火用)损失,指出了烧结工序的节能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火用)概念出发分析了空调系统中的各类(火用)负荷,探讨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为此,以室外空气状态为参考环境,建立了各类(火用)负荷的计算公式,包括室内显热(火用)负荷、室内潜热(火用)负荷、新风显热(火用)负荷和新风潜热(火用)负荷。以长沙某办公建筑标准层为例,分析了其空调系统在夏季工况下间隙运行时的空调负荷与风冷和水冷两种情况下的(火用)负荷。结果显示,空调负荷和(火用)负荷在范围及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差异;空调负荷的品质很低,应采用低品位能源;新风潜热(火用)负荷在空调(火用)负荷构成中最大,采用表冷器除湿将产生大量冷凝水(火用)损;室内显热(火用)负荷的峰值比室内显热负荷要推后4h;采用水冷空调系统的(火用)负荷明显低于风冷空调系统的(火用)负荷。  相似文献   

11.
以PA6柴油机为主机对5种不同的船舶废热回收系统分别以热经济性指标和锅炉最小传热_面:积作为目标函数,针对3种不同管形和2种不同管子排列形式的锅炉结构进行了热力学参数及锅炉结构参数优化,并且对5种废热回收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个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确认了将普通型板式热交换器用于水—水蒸汽凝结放热具有显著节能效果。分析了在板式热交换器中,在水蒸汽的高速流动下水蒸汽凝结换热系数与蒸汽流速、蒸汽压力、冷凝温差之间关系,获得了求解凝结换热系数的关联式,也分析了顺、逆流对压降及水蒸汽凝结放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制浆造纸蒸煮设备炯平衡和效率计算的一般方法,结合实例对蒸煮过程进行炯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排放浆液闪蒸蒸汽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板翅式换热器两相流分配特性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板翅式换热器两相流分配特性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均匀分配的影响因素,实验采用经过静态混合器与不经过静态混合器两种型式。结论是:板翅式换热器内部存在不均匀性;流型对两相流分配有一定影响;数值计算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对Chen等五个较为公认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关系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经典的Chen关系式精度最差,不适于高干度或制冷剂或水平管小质量流速的流动沸腾计算;而Gungor-Wintcrton关系式较繁,应为新近更有效的关系式所代替。通过对比较结果的详尽分析,Lin-Winterton’s关系式有许多优点,精度高,具有更广泛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何晓峰  李淑兰 《河南科学》1997,15(4):423-428
本文通过分析热管在传热过程中的最大传热极限及相关因素,探讨了在工质确定情况下热管的传热限与热管尺寸的关系,给出了热管最佳尺寸的设计计算方法,以保证热管达到最大的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典型燃气轮机总能系统热力学分析,认为(火用)效率是各类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具有可比性的热力学完善性指标,通过(火用)分析可查明(火用)损失分布。文中指出提高(火用)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燃气透平进气温度,它是影响总能系统(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而余热的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不大。从热能综合利用的角度来看,总能系统宜兼有高的热利率与(火用)效率,因此,对总能系统进行能分析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火焰空间传热的电模拟网络基本理论,及窑内火焰空间传热的网络计算法。  相似文献   

19.
潘阳 《江西科学》1989,7(2):16-22
本文实验的基础上,对碳钢-萘热管的传热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在加热段内,管内的沸腾传热过程随热负荷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区域,即以自然对流为主的沸腾区,核化沸腾区和传热恶区,加热段的沸腾传热热阻随其径向热流密度的变化而改变。文章叙述了,在外界工况改变的情况下,萘热管内传热热阻的变化规律。本文用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对重力试热管冷凝因 液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液膜成膜厚度和膜内速度分布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液膜较薄的区域,液膜流动特性较差,最容易造成液膜破断,发生局部传热恶化。在分析讨论中,就萘热管的某些传热特性和水热管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设计并制备了几种不同包覆率的3层复合铝合金钎焊带材,检测了每种带材在正常钎焊条件下的抗下垂性能,从铝合金钎焊带抗下垂的能力和填充缝隙的能力2个方面对包覆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厚度为0.16mm的A4343/A3003/A4343铝合金钎焊带为例,得出其最佳包覆率范围是10%~16%.该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厚度和材质的铝合金钎焊带中,确定它们的最佳包覆率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