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一较典型华支睾吸虫痛所致原发性肝胆管癌病例。患者经B超、肝扫描、CT均显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证实“肝右叶肿瘤”。外科作肝肿瘤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诊肝华支睾吸虫感染伴发肝胆管上皮腺瘤样增生,肝胆管上皮癌变及胆管腺癌。对华支睾吸虫病所致原发性肝胆管癌的病理变化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鉴于原发性肝胆管癌目前治疗尚有一定困难,病死率极高,作者认为积极防治华支睾吸虫病,将对流行区内原发性肝胆管癌发病率的下降及对原发性肝胆管癌的防治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动态观察华支睾吸虫病的胆道超微结构变化过程,以实验感染华支睾吸虫的豚鼠为模型,对其胆道上皮细胞进行了22周的观察,发现主要改变为:胆道上皮细胞微绒毛的肿胀,融合或消失;胆管上皮细胞向管腔面异常隆起;胞质减少,胞浆黏液颗粒大量增加;细胞间隙增宽,胶原原纤维向内生长;核形态不规则;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肿胀,基质减少或空泡化,或浓缩为髓样体;高尔基复合体活跃;内质网数量增加,内质网池扩张;溶酶体增加;基膜弯曲,基膜下胶原原纤维增生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其病变程度随时间延长呈加重趋势,反映了胆管上皮细胞受破坏及功能反应性增强交叉进行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报道用华支睾吸虫理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14例华支睾吸虫病并原发性肝癌病例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A组每只金地鼠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d后当鼠粪中查见华支睾吸虫卵时开始自由饮服质量分数为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结果:结果11只鼠中4只诱发肝癌、1只诱发肝胆管癌和5只发生肝硬变。B组每只鼠仅自由饮服质量分数为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15只鼠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综述我国解放后,对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研究的成就。在发掘二千多年前湖北江陵地区的古坟尸检中已发现华支睾吸虫卵,证明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华支睾吸虫散布地区,过去认为是广东省,现在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北方比南方为轻。华支睾的保虫宿主,过去认为是人及猫、狗,最近我国学者发现猪及牛也有华支睾虫感染,四川、河南及广东已有报告。华支睾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证实我国有三种淡水螺,即长角豆螺,绍纹螺和香卜螺。华支睾虫的第二中间宿主,经调查证实我国有四十多种淡水鱼和虾,感染率最高的为麦穗鱼(100%),其次为日常食用的鲩鱼、鲤鱼属,人们多因喜吃鱼生和未煮熟的鱼而被感染。华支睾虫寄生于人体,其病理变化常在肝胆管内造成小胆管堵塞而发生胆管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胰腺病、肝炎、小儿侏儒症等。华支睾虫寄生于小胆管,严重时可能引发后发性胆管上皮癌及肝癌。华支睾虫病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及神经官能症为主,但多数无临床症状,需检出虫卵才能确诊。我们调查2214例华支睾虫病中,有共存症21种,其中肝胆及胰腺占15种。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是良好的特效驱虫药,对华支睾虫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且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华支睾吸虫病致原发性肝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般资料 患者,男,46岁,同安人(系肝癌高发区),职业经商,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泻,日解水样便5~6次,每次约50mL,1d前,突然解黑便7次,每次约200mL,并呕血2次,共约300mL,发热昏劂,于1999年8月26日来我院治疗,入院后B超检查,肝脏形态失常,表面不平,肝实质粗强欠均匀,肝右叶见实性偏强回声结节,大小约16cm×13cm,肝内外胆总管不扩张,肝穿剌病理检查示胆管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998-2006年的肝病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62例,其中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 33例、对照组肝硬化或癌旁组织14例、肝脏良性肿瘤(血管瘤、肝囊肿) 15例.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PHC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3例PHC标本中有14例观察到HP的存在,而对照组肝硬化和肝脏良性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HP的存在.证明PHC组织中存在HP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HP感染很可能是PHC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为PHC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均存在不足。在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38870757,39770838,39870794,39927001,30240041)的资助下,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董宝玮教授与航天部207研究所及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联合开展了微波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新型微波治疗仪的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临床治疗肝癌取得了成功。 董宝玮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860次离体和201次在体实验,证实了当微波辐射天线的裸线长度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HH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RT-PCR反应检测肝癌细胞中SHH的mRNA表达结果,MTT法测定重组SHH-N及cyclopamine对肝癌细胞生长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重组SHH-N及cyclopamine对肝癌细胞中MMPs及PI3K/Akt的影响。结论:SHH信号通路对PI3K/Akt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激活SHH信号通路可上调MMP-2、MMP-9蛋白表达,MMP-2、MMP-9和Akt磷酸化是SHH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齐墩果酸抗原发性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齐墩果酸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四个途径及其作用的相关因子,综述了齐墩果酸抗原发性肝癌的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探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肿瘤的病理及某些分子生物学的变化。方法:从1992年1月到1997年12月,结合临床对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术前曾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的117例标本作大体病理、镜下病理、免疫组化方法的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及抑癌基因p53PCR技术的检测。结果:肉眼见坏死组织约占肿瘤体积不到50%的有32例,坏死占50%~90%的有54例,90%以上而有未完全坏死的有18例,100%的有13例。镜下仍见有肿瘤细胞的有111例,全部为坏死组织而未见肿瘤细胞的有6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高指数的有72例(649%),p53表达强阳性的有85例(766%)。结论:本组资料表明,肝动脉栓塞化疗能使大部分肿瘤细胞坏死,但仅有极少部分全部坏死,而未坏死的肿瘤细胞增殖活跃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通过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LPO含量及SOD活性,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同时为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原发性肝癌患者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4.97±11.96)岁,按1977年12月上海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认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经病史、查体、生化、免疫、影象学(B超、CT)等病理查明诊断,对照组30例均系体检健康者,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0.82±9.75)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世界上都属于高发水平,人群中HBV感染率高达60%以上.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数学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慢性肝炎、肝硬变的诊断数学模型,具有直接指导临床医师对肝炎高危人群进行肝癌的跟踪、滥测、早期发现和治疗的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Foxp3+/CD4+比值与生存时间的关联.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术后CD4+CD25+Foxp3+细胞占CD4+T的比例显著降低,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AFP水平相关.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生存率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