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娜和蘩漪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两个典型形象。她们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但本文探讨的是她们的本质区别:对“人”这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体所特有的精神要求,以及促使她们为爱疯狂和最终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49年之后,曹禺对《雷雨》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主要人物蘩漪也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女性视角来看,1951年本《雷雨》中的蘩漪被阶级论所左右、"去女性化"、几乎被毁掉,这一切皆源于当时政治—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文学场以及曹禺在当时文学场的复杂占位。1954年本中的蘩漪虽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恢复,但依然做了很大删改且被赋予了反封建意义,这与当时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五四"新文艺作品的肯定密切相关。1958年"大跃进"的开始以及"左"的思潮的不断升级则导致作者首次以"资产阶级女性"的设定否定了蘩漪。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蘩漪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形象 ,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4.
张小萍 《科技信息》2008,(34):213-213
人类在具有生存本能的同时,还具有死亡本能。当蘩漪对爱深感绝望时,亦即其生存严重受扼时,其死亡本能便自然出现,进而形成其强烈的复仇意识,并最终导致其疯狂破坏和攻击的“雷雨”性格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堂吉诃德与狂人都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疯子”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深刻体现着急进小知识分子的典型病症:疯狂。他们的疯狂是由于“天赋使命感”而“去做不可能的事”,高度的智慧和想象力导致其处于孤独和“不可描述的重围”之中。而人类的劣根性“看客”现象,又使他们成为“被看”的“戏子”,陷于要救群众,反被群众所迫害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蘩漪这一角色的鲜明的性格特征——反抗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和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并揭示其性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而引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的权利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男权社会,女性常为弱者,社会对女性剥夺的权益甚多。因此,女性权利地位问题和女性的反抗就是一个社会历史的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意义。本文通过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形象:蘩漪和安娜的比较,揭露旧制度、旧势力对女性的摧残,讴歌女性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人不能没有爱,在荒芜的婚姻生活中,蘩漪缺失了性爱体验,她的情感无处寄托。与继子周萍热烈的爱使她压抑深重的心灵狂然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蘩漪的恋子情结无疑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觉醒,是一曲呼唤人性回归的颂歌。  相似文献   

9.
在蘩漪身上,既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反抗个性,又兼具“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封建意识。痛恨旧的婚姻,又无法摆脱它;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迷失了自我,这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相似文献   

10.
曹禺笔下最富艺术光彩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是一批女性形象。以侍萍为代表的是传统型的中国女性,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是肩负着传统的重负又深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具有鲜明的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后者透射着作者对女性的关爱、怜惜和同情,反映出受到人道主义浸润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1.
曹禺笔下最富艺术光彩又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是一批女性形象.以侍萍为代表的是传统型的中国女性,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是肩负着传统的重负又深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具有鲜明的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后者透射着作者对女性的关爱、怜惜和同情,反映出受到人道主义浸润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从“心理分析”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认为曹禺在刻划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三个人物时 ,明显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 ,使人物形象具有心理深度和生活逼真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对该剧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的蘩漪既是上流寄生阶层的一员,又是个敢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该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一、暴露中国旧家庭的罪恶;二、显示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社会人性的觉醒;三、反映旧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20年代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剧中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蘩漪、周萍以及四凤等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描写,反映了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与其崩溃的必然性,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的专制、冷酷及其在精神上对人和人性的扼杀与摧残。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复杂,人物形象生动,以蘩漪的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具深意。所以,剖析蘩漪的性格发展及其在家庭、爱情生活中所经历的坎坷,对我们理解作品主题,把握新时期女性人物塑造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自古而今,常常会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爱情而勇敢地冲击男权社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成为女性追求——男权统治对抗的传统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中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蘩漪形象就是这种原型的又一次外化,但同时又有其时代的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谭淑红 《科技信息》2008,(5):197-197
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角色。她是一个性格复杂、内涵丰富并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她紧紧抓住与周萍一种阴鸷的爱,却又被无情的抛弃,最终导致了她对一切的报复。文章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曹七巧在婚后漫长的几十年生活中,由于正常的性欲需求无法满足,使好感到极底压抑,而在精神上支撑好走过这艰难而又漫长的几十年的是黄金的诱惑以及对夫家二弟与自己儿子的不正常的情感。在生命本能欲求的缺失与冷冰冰的黄金填补物的一“压、、一“冲”之间,曹七巧最终走向变态,也使她彻底丧失了爱的能力;断送了妇儿的终身幸福,对儿子变态的“霸占”等。在与蘩漪的对比分析中还可发现:好缺失的是一些生物性的本能需要;自我主体性的迷失以及在平衡的日常生活中的极富心理含量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8.
人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辉典范①———孙悟空形象新论李新灿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十九世纪前西方文学史上四...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加强“两课”建设意义重大,分析“两课”现实形象,探索“两课”应有的形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加强对“两课”的领导,搞好“两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通过良好的教师形象树立起“两课”的最佳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不同意一些评论家把尹雪艳看成妖孽的观点,白先勇以“尤物”形象塑尹雪艳,却写出她尤物外表下丰富的形象内涵,出身卑贱的尹雪艳由于生存需要,追求物谷享受,老于世故,但她的心灵深处,却流露着“观世音”般悲天悯人的温情,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就是尹雪艳永远充满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