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彗星近照     
《大自然探索》2011,(4):7-7
不久前,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经过“坦普尔一号”彗星,并为这颗彗星的冰质表面拍摄了多张照片,下图为其中的一张。“星尘号”这次经过“坦普尔一号”的目的是,探测这颗彗星在环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其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六年前,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坦普尔一号”并拍摄了许多照片。  相似文献   

2.
2009年8月.科学家宣布说,他们在“星尘号”飞船带回的彗星尘埃样品中首次发现了一种简单的氨基酸——甘氨酸,这一发现支持了一些科学家对地球生命产生于彗星的假设,对揭示生命起源之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彗星的味道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3-13
<正>随着罗塞塔号对"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追踪,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也探测出了如果你站在彗星上会闻到什么样的气味。此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彗星在飞行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只有CO和CO2,因此闻起来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气味。自从今年8月份以来,罗塞塔飞船上搭载的罗塞塔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ROSINA)便一直在利用它的两台质谱仪嗅探"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气味"。经分析发现,彗星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这正是臭鸡蛋、苦杏仁、酒精等会有的味儿。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通过研究"罗塞塔"探测器发回地球的67P彗星图像,科学家发现67P彗星的一些部位看起来很平滑,但其间分布着锯齿状悬崖和陨击坑。其中,67P表面的一座悬崖竟然高达800米,而这颗彗星本身的宽度只有4000米。在这座锯齿状高崖的底部,有直径达20米的巨石。67P彗星高崖的大小堪比地球上最高的海崖。但由于67P的引力很小,所以任何人哪怕是从67P彗星的崖顶纵身跳下,也不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在人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一架子弹形的飞机已穿出薄雾,滑行在伦敦机场的跑道上——“彗星1号”呼啸着冲上了天空,也冲进了历史。这是有史以来喷气式飞机首次进行载人商业飞行。“彗星1号” 的巨大推力来自于它的四台喷气式发动机。  相似文献   

6.
2005年新年伊始,有一颗较亮的彗星引起了媒体和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关注,这颗彗星的中文名字是麦克霍尔茨彗星,国际上通用的编号为C/2004Q2 Machholz,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著名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唐纳德·麦克霍尔茨在2004年8月27日用15厘米反射镜目视发现的,麦克霍尔茨是著名的"彗星猎手",这是他发现的第10颗彗星,他曾在4个月里接连发现了3颗,上一次发现是在1994年,从那时到此次发现,他已经累计观测了1457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由欧洲和美国宇航局于1995年12月发射的SOHO卫星(太阳和日球天文台)近日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据意大利安莎社14日报道,这是它在9年的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第750颗彗星。SOHO卫星将这颗彗星的形状拍成照片,并被发表在SOHO网站上。由于拥有先进的日冕仪,SOHO卫星成为天文史上发现彗星数量最多的天文探测卫星。SOHO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宇航局(ESA)开展的一个太阳联合监测计划,因此,SOHO卫星又被称为“太阳和日球天文台”。SOHO卫星发现第750颗彗星  相似文献   

8.
彗星被称为“时间宝库”,这是因为在彗星的内部包含着许多有关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线索。由冰、气体及尘埃构成的彗星,在大约45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外围遥远的寒冷地带,因此它们是原始太阳系的残骸。2005年7月,美国发射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将撞击“特普尔1号”彗星,这将是人类和人类的太空飞行器首次探测彗星表面以下的情况,因此也将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的秘密,并且为人类避免彗星和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虽然撞击点处于太阳的光照面,因而从图像上看,“坦普尔1号”彗星表面呈白色,但实际上“坦普尔1号”是一个深黑色的球体,这与科学家以前的观察相一致。但“坦普尔1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像一个长条土豆。“深度撞击”传来的高清晰度照片显示,“  相似文献   

10.
王庆 《世界科学》2001,(8):18-19
通过模拟地球与彗星的高速碰撞 ,科学家们发现 :彗星上搭载的有机分子有可能在撞击中幸存下来 ,并为地球传播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每年被专业或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平均有十几颗,但这些彗星只有极少数能被肉眼所见。至于亮度能与大行星相媲美,又有较为壮观的彗尾的大彗星,则平均十几年才能遇到一次。正因为大彗星如此罕见,所以,每当预测有一颗光亮的大彗星即将来临时,不但在天文爱好者间掀起一阵热潮,甚至连普通市民也会希望一睹它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陈勇 《科学之友》2005,(17):32-3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系的儿时容貌.  相似文献   

13.
未然 《科学之友》2005,(11):23-23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在今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洗衣机般大小的撞击器于7月4日撞击“坦普尔1号  相似文献   

14.
哈雷彗星经常被看作仅仅是一个冰冷发亮的“雪球”,实际上,远非如此。哈雷彗星是一个形状有点象花生的黑暗天体,具有异常温暖而多孔的表面,从那多孔的表面向太空喷射出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气流。对这颗著名彗星的新认识综合了全世界数以百计科学家的见解,他们利用了五个宇宙飞行器所搜集的资料。其中有三个字宙飞行器于1986年3月在距离哈雷彗星不超过5400英里的太空掠过。在更令人惊奇的发现中,还有下列几项:  相似文献   

15.
<正>罗塞塔彗星轨道器,经过2个月对67P彗星表面的绘图,探测其引力、质量、形状和大气等,以及挑选着陆地点后,将在今年11月11日,向67P彗星的彗核投放其所携带的世界第一个彗星着陆器菲莱。菲莱着陆后,将在其表面进行考察,对该彗星核以及彗星射出的气体、尘埃进行详细研究,以帮助弄清与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相关的奥秘,帮助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彗星的性质和组  相似文献   

16.
解读彗星     
什么是彗星,彗星从何而来?为什么说它们可能是生命的“信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对彗星的认识和了解比古人已经多了不知多少倍。不过,彗星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未被彻底揭开。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系的儿时容貌。一举成功北京时间13时52分左右,质量为372kg的铜质撞击器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脱离约24h后,以3.7万km/h的相对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km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此次壮烈的“杀身成仁”之旅。伴随着一道炫目强光,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4日,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的地方,由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从而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十分壮观的“焰火秀”。这次撞击的时间跟预定时间完全吻合。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查彗星的构成。近距离环绕“坦普尔1号”彗星飞行的“深度撞击号”飞船(母船),是此次“深度撞击”任务中的主要角色,它将撞击舱发  相似文献   

19.
一哈雷彗星奔向太阳时将遭到截击彗星常使人神往,但有时也使人感到可怕。这些难以预测的“客人”,曾被人们认为是战争、饥馑和瘟疫的预兆,或被当成是上帝警告人类而投下的火球。事实上、一颗彗星是一颗肮脏的“雪球”,直径有几公里长,由冰、各种冷冻气体和尘埃组成。这些成分说来也许并不令人惊奇,但由于其中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哈雷彗星——即将来临,争取能首先到达这颗彗星的一场新的宇航大竞赛已经开始了。大多数彗星的运行轨道呈雪茄似的长椭圆形,它们很少能回复到太阳系内的温暖地带。当它们接近太阳时,那些冷冻的挥发物便气化了,在其核心周围形成绒毛状的气体晕圈,被称为“彗发”,人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