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在信息融合的新时代,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逐渐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一个以用户为主导的崭新的多媒体平台形成。电视作为覆盖率最广的传统媒体,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仍十分稳固.但随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的非群体化趋势,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也日趋明显。作为媒体创意人,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印通过二维码"一拍入网",实现手机(?)电视(?)网络的互动交流.这一课题填补了手机二维码在电视媒体中应用的空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注意力经济时代出发,指出在当前背景下,电视媒体为争夺有限的观众注意力而展开的收视率恶拼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但过犹不及,当前业界对收视率的疯狂追逐显然已经放弃了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鉴于此,针对收视率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完善节目的综合评价体系,寻求电视媒体的多元化盈利模式,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收视率是本文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玥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225-225
在众多传播媒体中,电视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体而言,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图像,声音、字摹等多种手段,生动全面地把新闻事件再现出来,还原出来。本文阐述的就是电视新闻频道·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受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从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的出现,到凤凰卫视,到央视,无不展现出新闻频道和新闻的传播作用。因为这种主流媒体的传播主导作用源于与受众的心灵沟通、情感互动,源于与受众的零时差信息接收,源于真实事件的同步再现。  相似文献   

4.
胡世乐 《科技信息》2013,(7):498-49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视节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媒体资源管理变得日益的重要。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半导体、光盘、硬盘和磁带四大类物质来存储电视节目,存储技术有SCSI技术、磁带存储技术、RAID技术。SCSI技术与高速以太网组成双网结构的数字化存储技术也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手段。数字化的媒体资源应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电视节目资源管理,使得电视节目资源化和价值化,电视媒体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更具竞争力。本文主要介绍存储介质和数字化电视存储技术。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社会化的变革,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电视,在农村留守学生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媒介,留守学生身边由于缺少亲人交流,对电视的依赖日益加深。本文以电视媒介传播对农村留守学生成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影响,进而探讨规范电视媒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如何利用战争发展自己,在全球公众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声音、形象,从而取代别的媒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可以把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呈现给公众,推出新技术载体。如电视刚发明时只是用于娱乐,但是通过越战的实况转播,通过肯尼迪谋杀事件(电视播放了当时肯尼迪讲演的现场,谋杀者也在其中),从而大家就认为电视是很好的媒介载体,它取代了报纸,成为战争报道的新载体。二是媒体得以出名。西方的主流媒体可能一夜成名,一些前所未闻的媒体也可以通过战争表达自己的声音,而且会在某些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时间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形…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观念层出不穷,受众心理需求在不断提升,对电视媒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再加上电视台数量地急剧膨胀,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对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我们可以发现",抢新闻"已经很难实现,新闻的同质化相当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创新力上,而最能体现创新灵魂的当属传媒的新闻策划。所谓策划上质量,策划出精品。可以说,在传媒日益同质化发展的格局下,新闻策划已经成为了各大电视媒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8.
电视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结构和社会变革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电视媒体中的子系统——一个个具体的电视节目而得以实现的。电视节日以其各自不同的栏目定位、节目宗旨、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作用于观众,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和受众群体。在电视节日制作过程中,从市场调查到内容选题,从制定方案到计划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层层相扣。这一过程离不开电视节目制作者全面而具体的策划,惟有如此,方能优化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实现理想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9.
电视包装是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媒体管理、视听美学、受众心理等专业,电视包装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媒体的专业特点、丰富了媒体气质、美化了媒体形象。本文概述了包装的原则以及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主流媒体大众认同,是现阶段保持较高的社会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新型主流媒体大众认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新型主流媒体进行界定,解剖主流媒体大众认同的现状;然后,构建主流媒体高度融合的路径,并分析主流媒体大众认同的困境以及影响主流媒体大众认同的宏观、微观约束条件;最后,在理论论证与实证检验基础上,提出破解主流媒体大众认同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F省新高考改革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新高考改革的媒介话语主体主要来源于政府、高中、高校、媒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社会部门。这些话语群体多数为新高考改革的确定型、预期型以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新高考改革政府利益、升学利益、招生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相关者,拥有主流媒介所赋予的定义权,意在通过媒介沟通协同治理新高考改革的公共事项。各类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在媒介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以及公民参与技术层面体现出合理性,但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内部的媒介话语权分配却呈现出明显的职权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学校差异。究其本质,新高考改革赋予不同主体身份的科层制权威、魅力型权威等判定权威类型是其诱因,其中科层制权威是形成沉默大多数和固化身份秩序的关键。为促进新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媒介话语权分配的内部均衡,需要关注的均衡策略主要是促进媒体层面新高考改革媒介话语权的赋权增能,以及促进新高考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媒介议程建构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栏目正受到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影响,收视陷入窘境。面对冲击,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在拓展民生栏目的广度及深度方面下功夫。龙岩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记者追踪》栏目采取多媒体联动的方式扩大影响力,注意从网络上发掘新闻素材,从而提高了栏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部分电视媒介权利和角色失衡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电视媒介本身应自我反省,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退回到自己的权力角色中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电视媒介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电视媒介,合理利用电视媒介.  相似文献   

14.
政府管理过去一直被理解为是一种“权力现象”,政府和人民之间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入当代社会后,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公共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一个公民参与决策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现代传媒是将先进技术与丰富信息进行完美结合的传播载体,它是公众与政府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府官员只有提高媒体素养,才能利用媒体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的角度观察或定义电视是技术媒体。其次从媒体的角度去认识电视,抓住本质看到技术媒体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何影响着电视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媒体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冷静思考的现象和倾向,泛娱乐化就是其中之一。它侵蚀电视节目的正面价值,使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缺乏理性判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片面追求收视率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与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纠正这种偏向需要从法律、制度、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电视政治广告已经成为当代竞选政治的主流,在政治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美国大选为例,从四个方面管窥政治广告的传播形态:其功能是建构拟态环境,其传播特点是形象说服,其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其传播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论应对公共危机与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府的政治权威能否得到公众的承认与信任,关键看这个政府有没有足够的社会控制能力。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它导致社会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使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非均衡状态下。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状态下,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威望,既是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挑战,也最能集中体现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健康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健康类电视节目还处于一个“实验化”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传播内容同质化,其次是电视健康节目与“伪专家”的利益同谋关系.除此之外,健康类电视节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传播能力还比较弱.这些问题急需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纸媒与网媒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校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及精选信息功能对深度报道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旨在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提升校报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