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Au-Zn/Au-Sb与p-GaP接触体系的界面结构及其组分随着A_r~ 溅射刻蚀深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合金温度下由于GaP和Au-Zn/Au-Sb层之间金属-半导体互扩散生成Au-Ga反应层,GaSb化合物并含有Zn的原子,Zn内扩散使界面形成一个较高掺杂浓度的再生长层,可改善M-S欧姆接触性质,此外,界面上还有碳、氧杂质的沾污,有效地清除半导体表面氧化层对于制好欧姆电极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XPS和XRD对500 ℃和950 ℃热处理后Nickel/6H-SiC接触层中C,O,Ni和Si元素的价电荷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950°热处理后转化为Ni2Si的合金相对实现好的欧姆接触起主要作用.在合金层中残留有大量的C原子,并且以石墨结构的C—C键结合形式存在.但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石墨结构的纳米晶或晶体结构的石墨C层存在.  相似文献   

3.
以齿轮为研究对象,用辊子模拟方法,对45^#钢制试件进行激光表面铬合金化,然后与40Cr钢调质试件和40Cr钢高频淬火试进行接触强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5^#钢试件经铬合金化后,其接触疲劳寿命比40Cr钢调质试提高11.77倍,而与40Cr钢高频淬火试的接触疲劳寿命相当。用扫描电研究分析其显微结构及提高接触强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用普通的液相外延(LPE)方法,在Si衬底上生长了厚约10μm的GaP外延层,并对以Ga,In或Sn为生长熔体进行生长得到的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Si在Ga中溶解度很大,Ga不适合做熔体;In为熔体时生长出InGaP合金,Si含量较高,而且出现化学计量比偏离现象;Sn为熔体生长的GaP层中Si含量小于In熔体,而且GaP符合化学计量比.测得GaP外延层带隙波长为540  相似文献   

5.
理论上,SrTiO_3(以下简称STO)晶界层电容器介电常数取决于陶瓷片的晶粒大小、导电性、晶界绝缘层的厚度和介电常数.但对实际的STO晶界层陶瓷电容器研究发现,金属电极与STO陶瓷片的表面接触对电容器的电容和介电常数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当电极/STO为非欧姆接触时,STO陶瓷片的电容和介电常数较小;当电极/STO为欧姆接触时,STO陶瓷片电容器的电容和介电常数增大.采用Ag浆制作电极时,通过调整烧制Ag电极的温度和时间,当T=880℃,t=3. 5 h时,STO电容器的介电性能达到最佳,ε_r=22 850,tgδ=1. 0%.  相似文献   

6.
弹塑性三维各向异性分形表面的接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能模拟加权、随机重叠的隆起部状表面,该函数是更起作用通用的单变量标量.给出三维各向异性分形表面高度函数的推导过程,分析三维各向异性分形表面特征.将分形维数推广到三维的一般情况,给出弹性、完全塑性接触时单峰的实际接触面积与单峰的横截面积之间的不同关系.理论分析易适用于解释各向异性分形表面与不同材料行为.  相似文献   

7.
3D粗糙表面的数字化表征与接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粗糙表面的复杂接触力学行为,提出了一种关于微观两粗糙表面接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3D粗糙表面的数字化表征方法,获得了具有不同统计特征的高斯或非高斯粗糙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的三维建模与六面体网格划分,构建了两粗糙表面接触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在不同法向载荷的作用下,分析了微观结合面的变形、接触压力、真实接触面积等接触特征及其加载卸载特性,揭示了结合面的力学行为规律,为微观粗糙表面的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用本征金刚石薄膜制备的电容具高储能,高击穿电压、耐高温,基本电阻可调节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金属与金刚石薄膜形成欧姆接触是电极金属的选取是制备金刚石薄膜电容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研究金刚石薄膜的欧姆接触及其I-V曲线。  相似文献   

9.
使用多弧离子镀在铜基镀Cr的衬底上制备TiN薄膜,借助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离子镀TiN与Cr/Cu接触的界面与表面性质。通过SEM、TEM观测表面形貌,微结构随温度变化;用AES和XPS测量接触界面成分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0℃下,表面TiN薄膜欠均匀,界面较清晰可辨;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微结晶性能有所改善,在170℃时可见局部球聚隆起,出现粗细不同的类枝状结晶结构,此时TiN与Cr/Cu界面层增厚,形成较为稳定的Tr-Cr金属间化合物。TiN薄膜在金属衬底上的生长行为与衬底表面的原子结构、晶向,以及TiN与金属间的电荷转移和键合状况有关,适当的衬底温度(120℃)可以改变TiN形貌,改善其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0.
粗糙表面接触热阻的分形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制冷系统对精密探测元件的冷却是通过固体接触导热实现的,在真空低温环境下,它的冷却效果取决于界面的接触热阻.为了研究真空下接触界面的传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Cantor集分形理论对固体粗糙表面的拓扑形貌进行了描述,基于固体的弹塑性理论解决了塑性守恒条件下的表面粗糙度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问题,推导出基于分形理论的递归接触热阻网络模型理论.同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接触界面的传热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p型GaAs材料上用快速退火形成Au/Zn/Au欧姆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g注入形成的P型GaAs材料上,用预热和快速两步退火方式形成p型欧姆接触。用传输线方法(TLM)测量比接触电阻,得到最佳值3.73×10^-5Ω.cm^2,用在AlGaAs/GaAsHBT器件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UV/O_3是去除半导体表面碳氢化合物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文利用X光电子能谱仪讨论了GaAs经UV/O_3处理的表面化学状态,得知表面氧化物为Ga_2O_3、As_2O_3及As_2O_5,且其氧化层厚度,当用UV/O_3处理30 min后大约为9 nm。  相似文献   

13.
接触热导会对机械结构的热变形产生影响继而会导致加工工件的加工精度,为探寻接触热导产生的机理,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在考虑弹性-弹塑性-塑性完全接触变形机制下的接触热阻的分形理论模型,得出了接触热导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得出了接触热导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模型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实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用边界积分方法分析了表面裂纹在接触载荷作用下的张开位移和应力强度因子,该方法将埋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裂纹模拟为连续分布的位错环,根据两个位错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可以得到弹性体的应变能,对弹性体的势能取极值,可以得到关于裂纹张开位移的边界积分方程,通过把半空间的边界模拟成一个包含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大裂纹,该方法能用已有的边界积分方法很好的处理具有任意表面形状的表面裂纹,文中算例分析了不同倾角的表面裂纹在法向和切向接触载荷作用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其结果对于分析路面表面裂纹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载条件下线接触弹流问题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等温线接触弹流问题的完全数值解,通过逆解迭代计算方法,获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油膜压力分布、油膜厚度和油膜形状。在计算过程中引入变形矩阵计算弹性变形,利用变形逆阵修正压力分布,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提出的计算方法适于求解在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重载线接触问题,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中最大Hertz接触应力与 润滑油的压粘系数之积为38.93。结论与Dowson等人的理论是基本—致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型嵌入原子法(modifiedembedded atom method,MEAM),计算了(001)Au/(111)Si、(011)Au/(111)Si、(111)Au/(111)Si、(001)Au/(001)Si、(011)Au/(001)Si、(111)Au/(001)Si六个扭转界面的界面能.结果表明,不论是对于(111)Si还是(001)Si基底,相同基底的界面均按照(111)Au/Si、(001)Au/Si、(011)Au/Si顺序依次增加;从界面能的最小化考虑,Au在(111)Si或(001)Si基底上的外延生长,Au(111)面为择优晶面,择优扭转角分别为θ=2.68°和θ=2.42°.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轮胎/路面静态接触问题中,采用了直接将接触面间约束条件作为边界条件施加到系统中的求解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应用传统的Lagrangian乘子法引起的系统变量数的增加,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罚函数法中罚数选取不当给系统数值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对轮胎/路面的接触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技术实现纯钛材料表面纳米化,并研究了纳米化处理后的材料表层组织结构,详细分析了样品表层纳米晶组织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退火后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纯钛TA2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可以在表面形成等轴且取向随机的纳米晶层,晶粒尺寸约为12nm.对表面纳米化样品退火后发现,表层纳米晶组织在773 K以下温度退火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晶粒尺寸没有明显增大;在773 K温度退火150min后晶粒尺寸稍有增大,而在773 K温度退火240min后晶粒尺寸明显增大,且横截面显微硬度也比表面纳米化后未退火样品显著下降,良好的热稳定性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