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食用菌橙盖鹅膏白色变种Amanitacaesarea(Scop.exFr.)Pers.exschw.var.albaGill.)、剧毒磨菇春生鹅膏(A.verna(Bull,exFr.)Pers.exVitt.)和鳞柄白鹅膏(A.virosaLam.exSeer.)的形态特征和特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食用菌橙盖鹅膏白色变种Amanita caesarea (Scop.ex Fr.)Pers.ex Schw.var.alba Gill.)、剧毒蘑菇春生鹅膏(A.verna(Bull.ex Fr.)Pers.ex Vitt.)和鳞柄白鹅膏(A.virosa Lam.ex Secr.)的形态特征和特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食用菌橙盖鹅膏白色变种Amanitacaesarea(Scop.exFr.)Pers.exSchw.var.albaGil.)、剧毒磨菇春生鹅膏(A.verna(Bul.exFr.)Pers.exVit.)和鳞柄白鹅膏(A.virosaLam.exSecr.)的形态特征和特性。  相似文献   

4.
经过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报道梵净山毒蘑菇资源81种,分别隶属于子囊菌门2科,2属和担子菌门18科39属。其中鹅膏属13种,占16%;其次为乳菇属6种,占7.4%,分属于5种中毒类型。白条盖鹅膏Amanita chepangiana、格纹鹅膏A.fritillaria、灰花纹鹅膏A.fuliginea、拟卵盖鹅膏菌A.neovoidea、小豹斑鹅膏A.parvipantherina、鳞柄白鹅膏A.verna等13种为剧毒蘑菇。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毒蘑菇资源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整理了以往对贵州省毒蘑菇多样性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我省9个地州30个县开展了补点采集,共收录贵州已知毒蘑菇种类140种,分别隶属于子囊菌门2目,6科,6属;担子菌门5目,17科,52属,对其中毒类型进行了查证,极毒、剧毒种类有20种,占总种类的14.3%。近年影响较大的引起中毒的种类为假淡红鹅膏Amanita subpallidorosea Hai J.Li、欧氏鹅膏Amanita oberwinklerana Zhu L.YangYoshim.Doi、残托鹅膏有环变型Amanita sychnopyramis f.subannulata Hongo。本文为我省毒蘑菇中毒预防以及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白毒鹅膏茵毒素致肝损害的机理,对小白鼠腹腔注射白毒鹅膏茵毒素,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肝细胞凋亡。结果:注毒小鼠肝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DNA梯形带(DNA Ladder),对照组小鼠的肝细胞未出现该特征,说明受毒小鼠肝细胞被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7.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初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宋斌  邓旺秋 《贵州科学》2001,19(3):43-49
本文对广东鼎湖区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种类最多的科是口蘑科共有90种(占总数的15%),第二为多孔菌科共有70种(占总数的11.6%),第三为红菇科共60种(占总数的10.0%),含10种或以上的科依次还有牛肝菌科(45种)、丝膜菌科(35种)、粉褶蕈科(26种)、鹅膏科(24种)、伞菌科(24种)、鬼伞科(23 )、刺革菌科(22种)、珊瑚菌科(21种)、炭角菌科(18种)、麦角菌科(12种)、球盖菇科(12种)、松塔牛肝菌科(11种)、猴头菌科(10种);种数(包括种下单位)10种以上的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8.1%)共有种类248种(占全部种数的41.2%),它们依次是红菇属(48种)、粉褶蕈属(26种)、小皮伞属(22种)、鹅膏属(22种)、小小脆柄菇属(19种)、牛肝菌属(18种)、丝盖伞属917种)、小菇属(16种)、炭角菌属(12种)、微皮伞属(12种)、虫草属(12种)、乳菇属(12种)、栓菌属(11种);从属瓣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分为:(1)广布成分(61.9%)、(2)泛热带成分(15.6%)、(3)旧世界热带成分(0.6%)、(4)热带亚洲-热带美洲分布(1.2%)、(5)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0.6%)、(6)北温带布成分(19.5%)、(7)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成分(0.6%)、(8)东亚-北美洲成分(0.6%)。结果表明了鼎湖山大型真菌的属以广布成分为主,其次为比例相按近的热带成分与北温带成分。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22日,广州7名绿化工人吃野生蘑菇中毒,目前中毒的7人全部送往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除1人症状轻微外,其余6名中有2名属中度中毒,4名为重度中毒。经卫生专家鉴定,此次导致中毒的蘑菇为灰花纹鹅膏菌,是剧毒白毒伞系列的其中一种。食用这种剧毒蘑菇,一般会在12小时~16小时内产生中毒症状。现在正值春季,是各种野生毒蘑菇生长的旺季。特发表此文,以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滇藏地区8种鹅膏菌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藏地区8种鹅膏菌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用ClustalX(version 1.81)软件对所测的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除5.8S rDNA(其长度为160 bp)比较保守外,8个不同种的ITS序列在长度和碱基位点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ITS1区间的片段长度为206~297 bp,ITS2区间的片段长度为191~238 bp.这说明鹅膏属的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EGA(version 3.1)软件进行聚类,8个鹅膏菌在D=0.14处分成3组,与传统分类有出入.这为鹅膏菌的进一步分类及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技术,以乙腈-0.02 mol/L醋酸铵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模式,对采集自四川省阿坝州三江自然保护区的鳞柄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α-鹅膏毒肽含量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α-鹅膏毒肽水溶液稳定性很好,其定量分析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 159x+1 097.4,鳞柄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α-鹅膏毒肽的含量为2 838.8 μg/g干子实体.α-鹅膏毒肽在子实体中的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菌裙中含量最高,约占α-鹅膏毒肽总量的51.09%,且在单位组分中,α-鹅膏毒肽的量也最高约至菌裙组干重的0.29%.  相似文献   

11.
为规范指导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通过对2014年与2015年全国网络直报食物中毒季节、月份、原因、场所和学校等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比较。表明:食物中毒第三季度最多,集中在6月、8月、9月;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家庭是食物中毒最多场所,学校食堂是学校食物中毒主要所在。应加大对不同情况食物中毒原因管理,避免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避免误食毒蘑菇。本对吉林省常见的9个属19种毒蘑菇的形态进行描述,以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识别毒蘑菇,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蘑菇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为饵料,通过室内滤食实验,考查了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在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体内的累积与排出规律,分析了HSP70基因的表达与毒素累积与排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翡翠贻贝暴露于产毒利玛原甲藻后,其滤食率显著下降,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毒素积累阶段,翡翠贻贝鳃组织中DSP毒素显著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染毒后,贻贝体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染毒后,随着毒素的累积,HSP70显著增加,并于第2天达到高峰.这些结果提示,翡翠贻贝对DSP毒素有一定的清除及耐受能力,HSP70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是贻贝对DSP毒素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可能在贻贝抗DSP毒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映山红有毒成分及其对小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映山红枝叶中分离出五种毒素(A、B、C、E、F)。试验表明,毒素 C、E、F 均可引起小鼠急性中毒和死亡,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肌肉麻痹和食欲废绝;其中以毒素 C的毒性最强,经薄层层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鉴定为木藜芦毒素 I。  相似文献   

15.
实地考察了秦皇岛市下辖的三区四县 (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海港区、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县 )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及主要杂草的生育期。秦皇岛市有农田杂草 5 3科 15 8属 2 4 4种 ,其中恶性杂草 6科 11属 12种 ;寄生性杂草 1科 1属 4种 ;普通性杂草 4 6科 14 1属 2 2 8种。列出了秦皇岛市农田杂草名录。  相似文献   

16.
九种蝗虫核仁组成区定位及其细胞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银染技术对我国九种蝗虫(分隶3个科8个属)进行了核仁组成区(Nucleolus-Organizing Region)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蝗总科昆虫同一属内NOR定位有一基本模式,属内种间具有相对恒定性,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属间则有差别。因此,在揭示属内同源关系,进行近缘属之间的比较和鉴定时,NOR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它各种染色体带型方法一起,构成细胞分类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罗庆怀  游兰韶 《武夷科学》2003,19(1):121-125
本文记述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一新属新种。根据标本独特之处,命名为帽甲茧蜂属Caracallatus gen. nov.;为纪念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先生,模式种定为赵氏帽甲茧蜂C. chaoi sp. nov.。详尽描述了属征和种征,并就其特殊的腹部背甲,初步讨论了该属在盘绒茧蜂族中的系统地位。为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也较详细。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惠水县,存放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杜鹃花科(?)本亚科吊钟花属的花粉进行了研究。依据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类型及荫发孔数目特征,论证了该属划分为伞形花序组、总状花序组、单花组是合适的。同时认为,依据纹饰的进化情况和萌发孔数目,该属以单花为原始,并向总状花序、伞形花序演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培养料一次性翻堆发酵露地垄式菇床,播种后随即覆土,菇床如覆盖层栽培双孢蘑菇。它比同等营养水平的常规室外荫棚栽培产量增加21.7%,成本降低27.1,利率达74.6%,则室外荫棚栽培的2.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