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小说是此时婚恋小说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类别。如果将此时人神恋作品按照主人公是否为士子进行分类比较,可以发现以非士子为主人公的人神恋小说表达的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相反的,以士子为主人公的作品则着重表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特殊心态。具体来说,正是由于作者和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同一,使该类作品对士子风流自赏的心态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晏殊换题     
这次会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士子参加殿试。这篇文章不错!这个人才十四岁,是不是太年轻了?他叫什么名字?原来是那个五岁就能写诗作词的神童。朕很期待两天后的殿试,要亲自考考他,检验他的才学。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5,(1):5-5
中科院院士沈文庆日前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封官”做法使中国没科学大师。过早给科研人员委以“官职”制约了中国科学大师的诞生。他说,现在科技界“封官”的做法已经形成惯例,青年科学家一出成果就立即被委以各种“管理重任”,很多具有世界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过早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对明代社会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士子人生穷达的关键转折,科举制度为传统观念下“学优则仕”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相对客观有限的实现保障,士行文风为之转移。但其中各种各样的流弊、有限的录取名额又将相当多的士子拒之门外,因各种原因被迫放弃科举的失意文士以传统恩路中的“无道而隐”应对进取受挫的精神压力,因个人际遇而形成了一代以“隐”为主导色彩的士人风流。  相似文献   

5.
私授是开天至长庆年间伴生于古文运动的一种精英教育,拥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效显著,是当时士子尤其庶民士子科举晋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庶民阶层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自身利用私授诸种优质教育、社会资源的水平,虽然受业者以庶民士子居多,藉此科举晋身者却是广义士族子弟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士子的形象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的士子类型比较单一,大多描写士子贫困潦倒、身世飘零、入仕无望的悲苦和绝望。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士子形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主要与元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元代统治者对科举的冷落乃至废除直接影响了士子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罗长裿作为传统士子,走出书斋,书生典戎,建功边陲.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忧国忧民、不图安逸的经世精神.不事虚文、热衷西学,敢于担当、勇于作事,关心民瘼、安民和众,整军经武、维护国权.构成了罗长椅经世精神的内在意蕴;时代变局的刺激,湖湘文化的陶铸,是这种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文盲跟一个教授可以同时掌握一样的信息,最终能说明的---文盲他还是文盲,教授他还是教授。这个时代人们造成的共同错觉是---我们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明白。人们都侥幸地认为只要我知道,就一定会明白的。可你有时间明白吗?信息太迷人了,你还会像一阵风一样,就这么飘来飘去,穿梭于信息天空,不带走一片云彩。浅阅读带给我们的快捷同时,又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从中渐渐消退?  相似文献   

9.
蛇功     
他们抓住他的肩膀,将他拉了起来,谁知抓起来的竟是一个空壳壳,原来他竟能像蛇一样会蜕壳,而到了冬季就会冬眠。  相似文献   

10.
郭冰 《奇闻怪事》2011,(1):57-60,44
当一个文盲跟一个教授可以同时掌握一样的信息,最终能说明的——文盲他还是文音,教授他还是教授。这个时代人们造成的共同错觉是——我们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明白。人们都侥幸地认为只要我知道,就一定会明白的。可你有时间明白吗?信息太迷人了,你还会像一阵风一样,就这么飘来飘去,穿梭于信息天空,不带走一片云彩。浅阅读带给我们快捷的同时,又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从中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1.
好猫VS烂虎     
朱晖 《青年科学》2011,(8):58-58
有一个男孩儿,多年来一直是班里的差生。他非常希望能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也一度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小学到中学,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他被不同的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经过父母的多次恳求,一家很差的学校才勉强同意招收他。  相似文献   

12.
一篇精彩的文章,人们常会用“凤头、猪肚、豹尾”比喻它的开头、主体和结尾。同样道理,一堂生动的课,开头不仅要像凤头那样醒目,引人入胜;教学过程要像猪肚子一样充实,内容丰富;结尾则要像豹尾一样有力,耐人寻味。好的结课形式,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在实施新课程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对结课形式作了一些研究,从而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那样的生活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向上的路。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更进一步深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高考移民"叫做"冒籍"。即士子(古代的读书人)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亦可在本籍与寄籍中做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相似文献   

15.
荧光人     
《奇闻怪事》2011,(2):1
在俄罗斯有一个奇人,他的身体体温能在瞬间上升到50摄氏度,而且在晚上能像萤火虫一样发光,更为奇特的是,他的体温和身体亮度可随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游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命运,它植根于中国古代士子的文化本位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游子的人生必须经过“伤别”、“乡愁”、“闺怨”三大情感经历,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游子情结”,融汇成一个诗歌母题,成就了许多动人诗篇。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赣东北各县在府城、省城和京城购置了不少试馆和会馆,以解决士子们的考试寓所问题;清嘉庆、道光朝,赣东北地区还兴起了资助士子卷资、旅费的宾兴组织,地方士绅在科举会社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赣东北地方志中有不少科举会社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江西科举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卢肇对后世江西士子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很少,对他的研究也很不够。本文就卢肇的生平、为人与诗文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阿尔蒂米斯今年只有5岁,却已经能像成年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脑海里存着上万个词汇,这让“他”说出话来条理分明,而且颇有见地。但是这个5龄童,并非人类一族。“他”,其实是最先进的“对话机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开发。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不但是他们,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懂得潜台词的机器在位于英国拉尼翁市的实验室里,“对话机器人”阿尔蒂米斯每天都有进步,这让“他”的设计者———法国电信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科学家们感到惊讶。“‘他’不过是我们按照人的思维结构搭建…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里面,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是学数学的,或者学哲学的,你马上能想象出来他大致学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是“读电子政务的”,你能想象出他学的是哪些东西吗?根本不能。所以我认为电子政务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学科体系,还不适合进行本科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