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河口湿地潮汐作用下土壤盐分异质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与潮上带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受海水及较低植被盖度的影响,潮间带地区变异性较低,而潮上带地区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垂直方向上,各土层的含盐量极值比以及变化幅度均成明显下降趋势.(2)潮上带,地下水埋深越深表层土壤盐分含量越低,而近海岸以柽柳为优势种的潮间带地区,土壤表层盐分较高而其地下水埋深相对较深.(3)不同群落中土壤盐分剖面分属于表聚型、平均型和底聚型,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盐分变异系数逐渐变小.(4)柽柳群落、碱蓬群落与芦苇群落的土壤盐分类型均为氯、钠型;朝间带地区土壤氯、钠离子的含量随不同植被的变化规律为芦苇柽柳碱蓬,反映出碱蓬植物较高的耐碱与吸盐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海岸滩涂和浅水海域风电场建设及运行维护工程保障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保障方案,主要包括:适应于潮上带滩涂风电场的系列道路构筑方案、适应于潮间带滩涂风电场的承压浮箱及浮箱栈桥保障方案、适应于潮下带5 m以上水深风电场的浅吃水自升式海上风电场工程平台以及风电场运行维护期间的两栖进入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适应性、可行性及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提出的系列工程保障方案针对潮上带、潮间带至潮下带不同滩涂区域对施工工程技术的不同要求,以系列技术保障措施分段保障,较好地解决了海岸滩涂及浅水海域风电场建设的工程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入海河口退化生境阶梯式生态修复策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晚涛  刘正一  秦松 《广西科学》2014,21(6):569-572,586
基于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近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含量,提出入海河口生境阶梯式生态修复策略,主要包含:河口"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纵向阶梯式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河口各段"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横向阶梯式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污染物在河口从上至下各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各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阶梯式消减技术体系;"污染物源头处理—河口污染物生态修复"阶梯式生态修复技术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给予理论论证,为构建入海河口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消减陆源污染物经河口进入海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靖边气田东侧马五1-2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马五1-2亚段为陆表海蒸发碳酸盐潮坪相,靖边气田储层主要由含溶孔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构成。有利于形成储层的岩相是潮上带(含)石膏结核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和潮间带上部含石膏晶模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准同生期白云石化和石膏化作用奠定了储层的物质基础;表生岩溶期淡水选择性地溶解白云岩中石膏结核和晶体建立了储层的轮廓;溶孔中各种矿物(渗流粉砂白云石、自生石英、亮晶方解石、亮晶白云石和高岭石等)的充填作用和埋藏期溶解作用,决定了早期溶孔能否保存和储层的最终状况。将马五13小层划分为3类共8个成岩作用区。储层变化总体趋势是,从西往东马五13小层沉积微相有利条件逐渐变差(即沉积期白云岩中(硬)石膏含量逐渐减少),溶孔充填程度增高,孔隙发育程度变差;从北到南不同区块储层发育情况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沿海地带进行围垦工程,历史悠久.筑堤围垦,一是抵御海潮侵袭,二是增加用地面积.在潮上带围垦,工艺基本成熟,施工难度也不大;在潮间带围垦,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介绍的是大丰市在潮间带进行围垦的工艺——用吹沙袋筑外围埝,挖掘机挖土筑内围埝,泥浆泵吹填内芯.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孔、GK111孔、GK95孔、GK59孔、GK74孔、GK79孔和GK89孔中介形虫化石样本的实验处理和数据统计,结合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对钻孔中介形虫的群落结构进行属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介形虫群落可以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化石组合,第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Sinopontocythere subjaponica、Loxoconcha ocellata和Limnocythere dectyophora等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主要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和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等海相种组合为优势种,沉积环境潮间带至潮下带环境;第II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Candoniella albicans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河流漫滩至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乌海桌子山地区岗德尔山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电镜、阴极发光、氧碳同位素等一些新的鉴定方法,研究了10种岩石类型和15种重要环境标志。将寒武系沉积环境划分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指出了各组地层沉积环境的主要特点。古地理面貌的恢复,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地台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苏里格气田桃2区块14口取心井马五1亚段岩心、薄片、测井、录井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认为研究区马五1亚段属于陆表海台地潮坪相,潮坪相主要包括潮上带和潮间带2个亚相及8个微相。通过单井相和连井相分析认为该区马五1亚段纵向上以潮上带亚相为主,潮上云坪、泥云坪及灰云坪微相发育。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马五14、马五13和马五11+2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有较好的继承性;主力层马五13平面上潮上云坪最为发育,其次是潮上泥云坪,潮上灰云坪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兰坪盆地金顶矿区石膏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矿区石膏开展了稀土、微量元素、锶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石膏中锶同位素(87Sr/86Sr=0. 707695~0. 707988,平均为0. 707817)与晚三叠世三合洞组灰岩中锶同位素(87Sr/86Sr=0. 707795~0. 708313,平均为0. 707984)相近。石膏中硫同位素δ34SV-CDT为+12. 6‰~+17. 99‰,平均为+15. 05‰,与三叠纪末期古大洋硫酸盐δ34S值(+15‰)相近,结合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对比分析得出矿区厚层-块状石膏为晚三叠世三合洞组蒸发沉积型石膏。通过对比金顶矿区石膏与不同矿化阶段单矿物(石英、方铅矿和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晚三叠世三合洞组石膏与金顶金属硫化物成矿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上海马桥地区6000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上海马桥遗址剖面样品的粒度、磁化率、氧化物的分析及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古文化遗址沉积学与考古学资料的对比,发现在良渚文化形成之前以及良渚文化末期和唐宋期之前均存在不含文化器物的自然层。其中良渚文化形成之前的自然层主要是由浅海相→潮间带→潮上带→滨海沼泽环境所致;良渚文化末期的自然层是由这一时期(3800~4000aBP)的陆地洪水所致,属于文化断层性质;唐宋期之前的自然层亦是由多次频发的洪涝灾害所形成的文化断层。  相似文献   

11.
叠层石广泛见于燕山西段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文中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核形石、凝块石、层状叠层石、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和柱状叠层石。叠层石形态的变化由前向后代表由低能向高能的环境转变,其中以层状叠层石在雾迷山组最为丰富。研究表明,在当时无捕食动物与钻孔动物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叠层石发育于潮下带环境。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主要出现在潮下高能带的下部,少量见于受保护的潮间环境。潮下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以其色深、纹层密集、缺乏干裂收缩缝和窗格状组构区别于潮间带。锥柱状叠层石出现于潮间带和潮下高能带的上部;潮间带的锥柱状叠层石可能因暴露干裂而继承性地有壁,但潮下带的却可能没有。核形石和凝块石占据着泻湖和水下凹地(生物丘之间的低洼地或废弃潮汐沟道)等低能环境。燕山西段的叠层石罕见于潮上带和波基面之下的潮下低能带。  相似文献   

12.
潮滩(或潮坪),是海岸带海水周期性涨落潮作用下的潮间带滩地,它的范围通常以平均高潮位作为上界,其下限与平均低潮位的位置相当。其间,又可按不同潮位的作用部位,将潮滩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个部分(图1)。平均高潮位以上属潮上带(超潮滩)范围,平均低潮位以下的浅滩部分则为潮下带。由于这一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动力条件和物质运动的特殊性,因此,潮滩沉积亦存在着本身所特有的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13.
辽宁西部北票地区高于庄组白云岩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野外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辽宁西部北票地区高于庄组上部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 识别出若干由薄层白云岩和中厚层白云岩组成的沉积旋回, 为潮上带至潮间带沉积特征, 具有微亮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和内碎屑白云岩3 种沉积微相, 部分伴有白云岩的重结晶现象以及硅质成分的孔洞充填和交代现象。剖面中硅质条带和结核均顺层出露, 可能形成于准同生阶段。硅质成分的交代或充填对白云石的重结晶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溶蚀作用对泥晶白云石的晶间孔隙度有明显的改善, 形成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因此, 准同生阶段的硅质充填或交代作用对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演化可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发现,该剖面的底栖有孔虫大致可以划分出半咸水、广盐滨岸和盐度要求较高(多盐-真盐)的近岸浅海属种等三类,再加上浮游有孔虫共计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半咸水类在我国东、黄海沿岸主要见于盐度低于20‰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河口等少盐至中盐的半咸水环境.广盐类是我国东海和黄海沿岸广布的底栖有孔虫,广见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河口的少盐(1‰~5‰)至真盐(30‰~35‰)内陆架海水中.近岸浅海类在现代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 m的内-中陆架和河口地区的前三角洲正常盐度的海水中.自110 cm以后,直至5 cm,发现较多的陆相介形虫: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a sp..这是首次在全新世海侵的末期发现如此多的陆相介形虫.这一发现表明当时本区有淡水流入,也表明海湾相从此进入消亡期,由海湾相逐渐变成淡水湖泊相,海水慢慢地退出本区.分析了遗址剖面有孔虫和介形虫剖面数量变化特征,重建了当地海岸线在全新世海侵末期后的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我国东部海岸线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滇西兰坪盆地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顶铅锌矿是区内重要的超大型矿床。为了查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对金顶矿区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稀土总量接近大陆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明显的右倾型,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显示Cu的平均含量为24.4×10-6,未发生明显富集迁移。Pb、Zn平均含量随矿体距离远近变化较大(Pb含量为2.9×10-6~24.7×10-6,平均含量为13.1×10-6;Zn含量为8.8×10-6~236.0×10-6,平均含量为76.6×10-6),与矿体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距离矿体越近,含量越高。稀土元素特征及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矿区围岩古近纪云龙组地层不是提供成矿物质的矿源层。矿区石膏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显示金顶矿区的石膏为晚三叠世三合洞组蒸发沉积型,且在适当的成矿温度条件下(150~300℃),石膏会发生...  相似文献   

16.
蓝色农业--向海洋获取更多的蛋白类食物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如何提供足够的食品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5~16亿,如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将会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河南宜洛煤矿寒武系地层中岩石类型较全,沉积构造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有:钙质石英砂岩、含海绿石钙质石英砂岩、纹层状泥灰岩、淀晶砂质粒屑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骨屑灰岩、砂屑灰岩、迭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凝块石灰岩以及纹层状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等。沉积构造有纹层构造,薄互层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层理、中小型交错层理及粒序层理,波痕,干裂、雨痕,鸟眼构造、冲淤构造、潮渠以及迭层构造、虫迹和包卷层理。文中对它们的特征作了描述,并附有一些照片。在叙述了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之后,接着分析了各组的沉积环境,最后总结了本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和群落分类学特征,探讨影响群落分布的影响因子,旨在为广西海岸带草本植物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种类鉴定等进行研究。【结果】根据133个样方调查结果显示,潮上带常见草本植物种类有93种,隶属25科70属。科的分布有3个分布型和1个亚型,属的分布有8个分布型和3个亚型。结合植物的生态类群、生活型和优势种的原则,把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划分为2个植被类型组、4个植被类型和28个群系。广西海岸潮上带草本植物主要群落类型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较大。【结论】在广西海岸潮上带,含单种的科、属占优势,无特有属。草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科和属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草丛湿地植被类型组占优势,群落主要以单优种群落为主。水分、土壤质地以及人工岸线、养殖塘、盐田、围垦造地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关于海洋潮间带生态学的学术论文。文中介绍了潮间带的一般调查方法,采用瓦扬(Vaillant)原则对潮间带进行分区分层;根据实际调查材料论述了腹足类和瓣鳃类软体动物在我国渤海潮间带典型的沙岸——夏家河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季节性交化,并统计了潮间带各区、层的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制出了腹足类和瓣鳃类垂直分布、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表Ⅰ—Ⅲ),此外还对重要的经济种类按其生态类型(沙内埋栖生活的种类、沙面爬行生活的种类等)作了生态观察。最后提出在潮间带发展贝类养殖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石英表面结构是一种新技木。石英碎屑在沉积和搬运过程中,遭到机械蘑蚀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产生不同的表面结构。根据这些表面结构形态组合和出现几率可作沉积环境分析。我们对普陀岛现代海岸的石英颗粒作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各亚相带的石英表面结构有所不同。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波浪能量大,主要产生机械作用形态,如贝壳断口,碟形坑、V形坑等。潮下带,波浪能量纸,主要是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所形成的溶蚀坑和被复薄片。根据上述特点,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组合特征,可推测沉积时海岸的能量条件,并可用作亚相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