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9月23日是秋分节气,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Part 1.多吃"辛酸"果蔬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6,(9):50-50
夏秋交替之际应该如何合理调理和搭配饮食,是一个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专家提醒我们:夏季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而立秋后天气干燥,切勿进补,早餐最好喝上一碗粥,能够滋润身体,益于养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医饮食医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饮食物进行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就其理论从阴阳整体论、后天脾胃论、脏象五味论、精微精气论、食物性味论、辨证施自论、饮食禁忌论、饮食养生论等七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08,(9):53-56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相似文献   

6.
进补在冬至     
<正>冬至除了有浓浓的"年味"外,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时机。《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即是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因此,杭州市中医院中内科的何迎春主任医师认为,此时节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适当调理,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除了早睡晚起,适度运动、节欲保精,保持精神豁达乐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不妨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4,(8):54-54
立秋与"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美食佳肴是必不可少的,且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相似文献   

8.
<正>饮食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来了,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相似文献   

9.
中医讲究顺时养生,是指顺应四时节气和天气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 春季有时温暖多风,阳气生发,有时寒潮袭击、春雨连绵,气候变化寒暖错杂,时令中常有风邪、寒邪、风温等致病因素,因此人们生活起居必须防御外邪为主.春季药食物以辛温抵御风邪外寒,以辛寒清秋冬积于肺胃积滞温邪,以甘寒养肝阴退邪...  相似文献   

10.
食疗百科     
《科技潮》2007,(11):56-56
冬季养生原则冬季养生要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饮食方面注意调理。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不可食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因为冬季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多食咸味则助水克火,令心受病。心属苦味,多食苦味  相似文献   

11.
正小寒是农历年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从公历来看,却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一月五前后是小寒节气。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专家小寒节气是心肾阳容易不足的时候,阳气对于人体生活活动非常重要,寒冷的天气特别容易伤阳提醒气,因此需要通过饮食和生活起居来养阳  相似文献   

12.
《青年科学》2013,(8):44-45
2013年8月7日立秋,“贴秋膘”“啃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此外节气也与天文、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不单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更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因时养生的重要法则。其精要是按照四时气候、节气的阴阳变化 ,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规律来调养人体的“阳气”和“阴精”。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从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调合养护 ,才能使人体正气充盛 ,精气充足 ,健康长寿。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天人整体观中“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防病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上说,冬季3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时,要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唐国梁 《科技信息》2012,(30):220-220
《周易》中的"象"思维模型,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深远和重大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养生文化的发展。本文从观物取象、阴阳、五行思维模型分别探讨了思维模型对中国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中医饮食养生一直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产生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医饮食养生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中医饮食养生的前提是要先了解中医基本知识,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饮食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防止衰老,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潮州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突出代表,潮州饮食除色、香、味、形等广为人们称道外,其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亦值得研究。从潮州菜的用料、烹制,到潮州人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禁忌,无不包含着我国传统饮食保健的精髓。饮食清淡、新鲜、量少、多海鲜与果蔬、爱吃"苦"、常饮茶、重时令、知禁忌,是潮州饮食文化的八大健康元素。  相似文献   

18.
周旋 《今日科技》2007,(9):57-59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0月16—19日,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为主题的第5届亚洲食学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本届论坛由12个分论坛组成,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与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中心、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与原住民饮食文化分论坛"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分论坛,得到组委会的大力资助。食物史及食物加工技术是科学技术史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与食物相关的习俗、器物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曲荣波  张倩倩 《科技信息》2012,(31):12-12,16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是一部烹饪著作,记录了大量山居肴馔及其制作方法。书中提倡素食,注重通过饮食达到养生保健、怡情养性的目的。本文就书中的素食观点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素食养生理论、养生膳食的选料、配伍、烹制、调味等几个方面对其中的养生思想进行了提炼与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