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中国拥有两种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人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几百年来现代医学发展迅猛,迅速占领整个世界,中医学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编后记     
中医学是否存在系统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模式?它们从根本上讲是否称得上是科学的?中医学的前途如何?这是当前振兴中医的工作中,大家都在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本期登载了国内著名中医学者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方药中、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董建华、广州中医学院教授邓铁涛等的一组论文,他们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模式、发展前途等问题的探讨和意见,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今后将继续刊登这方面的学术文章,为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努力。我国是杜鹃花的故乡,种类为世界之冠,横断山脉是杜鹃花的分布、分化中心。已故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对杜鹃花的考察和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期的《杜鹃花》是方教授逝世前最后一篇论文。材料、生命、信息科学被人称为技术革命的三大前沿。高分子液晶的研究无论从材料科学还是从生命科学角度上看,都值得予以极大的重视。成都科技大学吴大诚副教授曾赴美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高分子液晶理论奠基人Flory从事研究工作。他在本期的论文里,对高分子液晶化学研究进展作了精辟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解放后,中医学从奄奄一息中苏醒过来,但残弱之躯,未能迅速恢复。十年浩劫期间,中医的前途曾使人十分担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特别是全国第六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上,明文规定要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从法律上保护了祖国医学这个国宝。中医事业看见了曙光,中医学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过,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如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医学若不以西医学的方法来整理,难图发展;有人认为,应按中医原有的路子发展;有人认为,应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之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发展。我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先向历史请教。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广大医学界都深刻的认识到中医学要走向世界主流医学就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但是中医现代化之路十分艰难和坎坷,老一代专家在这方面曾做过大量工作,针刀医学沿着老一辈专家的路努力探索中医现代化的瓶颈问题,试图对中医现代化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5.
行政救济制度与民主法治相伴而生,被视为民主与法治保障的最后屏障。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近些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已初成体系的大背景下,文章重点对复议救济、诉讼救济及国家赔偿救济3种救济手段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尽可能地提供一种理论坐标。  相似文献   

6.
行政救济制度与民主法治相伴而生,被视为民主与法治保障的最后屏障.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近些年来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已初成体系的大背景下,文章重点对复议救济、诉讼救济及国家赔偿救济3种救济手段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尽可能地提供一种理论坐标.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存在着传统医学和近代医学二个大系。中医不但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灿烂花朵。它不但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也为我国民族繁衍作出了很大贡献,而目前正越来越为世界所重视。早在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医学就传到朝鲜、日本。以后又传到欧洲等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医学的主流就是中国医学。中医对朝鲜、越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艳 《科学之友》2009,(5):138-140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追求个体发展意识的不断觉醒,拥有一份理想的职业,并且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引导员工在为企业更好地做出贡献的同时,促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关注并试图作出回答的。  相似文献   

9.
李文范 《科学通报》1965,10(8):752-752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基础到临床、从预防到治疗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中医各科一样,同样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很早就结合应用,并且从基本理论到临床治疗,有着比较完整的体系。它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追求个体发展意识的不断觉醒,拥有一份理想的职业,并且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引导员工在为企业更好地做出贡献的同时,促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所关注并试图作出回答的.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是当前轰动西方世界的一件大事,它传染、蔓延迅速,且无好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对此病是如何认识的呢?《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治疗设想》一文对此作了探索性的回答,其中有些看法或许正巧对路,那末也是祖国医学对人类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拥有两种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人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几百年来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约500万盲人,约占总人口的0.4%,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非传染性眼病已成为我国致盲的主要病因。如果想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就一定要改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有约500万盲人,约占总人口的0.4%,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非传染性眼病已成为我国致盲的主要病因.如果想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就一定要改掉.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有没有理论?特别是有没有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从当前来看,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并不一致。特别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方面,认识上很不一致。由于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大家认识上还不一致,在如何进行中医研究工作方面,自然也就必然产生多歧之感,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使中医工作陷入困境,不知所从。作者认为,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通过讨论达到逐步明确,统一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工作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16.
中医是一门"伪科学"吗?学中医的人也不信中医吗?经络看得见、摸得着吗?西医已经非常发达,中医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打分的话,西医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吗?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相似文献   

17.
拉丁方和正交拉丁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数林撷英”栏中《拉丁方和正交拉丁方》一文介绍了饶有趣味的正交拉丁方的存在性问题以及有关的一些数学理论.除了必要的背景内容外,本文在取材上尽量避免雷同于其他已发表的关于拉丁方的文章,特别是本文介绍了拉丁方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国数学工作者对此所作的贡献,可供数学爱好者一阅.  相似文献   

18.
鲁湘 《科学通报》1956,1(9):90-90
目前我国建立与发展锗工业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就应该解决锗的原料来源问题。锗是一个既稀有又疏散的元素,因此原料问题比较严重。目前对解决我国锗工业原料问题大家有很多见解,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是值得讨论的.锗的克拉克值据最近的数据为7×10~(-4)。已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锗矿仅有三种:锗石、硫银锗矿和硫铜锗矿。这三种锗矿极端稀有,并且集中程度很低,甚至谈不上集中。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独立的锗矿并不是重要的制锗原料。目前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诞生于60年代,但发展迅猛,已成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理论之一。美国、日本已从一般的研究迈入软科学理论研究。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软科学运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等科学的最新知识和最新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历史虽短,但已引起广泛影响,成为我国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软科学的崛起与发展》对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7月27日是吴仲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奠基的叶轮机械两类相对流面三元流动理论,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提出的总能系统理论,尤其是"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创立的工程热物理学科,今天已经在航空航天推进、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科学家,他许多动人的事迹,至今仍在广泛传播,成为鼓舞我们不断攀登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