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44-49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增长极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区域城市间的扩散回波效应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总体水平提高,由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规模经济带来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中部城市的崛起,城市发展出现由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市场经济的回波效应促使无锡、徐州等城市演变为新兴经济增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随着城市时空关联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两极化现象却愈演愈烈.在中心城市扩散效应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关联程度日益增强,而回波效应却使得城市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2.
绿色空间是城市的基础要素之一,对城市环境问题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对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有助于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福建省地表覆盖数据和社会经济及自然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结合PLSR模型分析福建省不同尺度的绿色空间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间,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面积呈下降走向,非绿色空间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3类绿色空间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较大面积的转换,转出的位置主要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2) 9个地区的绿色空间面积变化趋势与福建省域总体绿色空间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色空间面积减少,非绿色空间面积增加,绿色空间面积减少的区域大部分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但各地存在差异;(3)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省域的国民经济、人口增长对各类绿色空间面积均有重要的影响(VIP值均大于1),而其他影响因素作用力大小存在一定差异。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沿海地区的绿色空间面积具有较重要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的绿色空间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不同地区绿色空间面积的影响有差异。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加剧,地表温度作为表征城市热环境的常用因子,研究其与城市绿色空间之间的关系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利用1999、2005、2011、2017年每间隔6 a的北京市4期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数据,对北京市六环内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单独提取绿色空间的地表温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不同的城市绿色空间降温效益有所差异,但其归一化地表温度多分布于低温至中温之间,耕地、林地、水域、草地的归一化地表温度依次升高;1999—2017年,北京城区绿色空间总共转出(减少)227.09 km2;在绿色空间不变、交换、增加、损失4类用地转换类型中,仅绿色空间增加区域的地表温度有所下降,其余地表温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在北京市“留白增绿”等政策的引导下,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并合理优化其布局与结构、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区域、转换草地为其他绿色空间类型等方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创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对城市乃至其所在区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相隔10年的不同时间断面,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时间断面17地市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通过区域发展差异的纵横比较,总结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要素,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截取2001、2004、2007和2010年四个年份,构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得分,并对各地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排序和评价,研究安徽人居环境质量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通过分析17个地市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安徽省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省会合肥的人居环境质量优于省内其他城市,沿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经济社会因素是决定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但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增强;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皖南强于皖北,皖东强于皖西",空间扩展呈现不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旅游发展质量体系,对环渤海地区18城市2002—2014年间旅游发展质量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法、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旅游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时序变化差异显著,存在典型的高质量-高稳定性和低质量-低稳定性两大类型;(2)从空间格局演变看,空间集聚态势有增强的趋势,环渤海圈内南北部差异在扩大而东西部差异性增减不定,整体上东南部地区城市的影响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对重庆市近30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重庆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地域扩展方式.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各区在各个时期城市形态具有差异,整体上重庆市城市建成区在30年间的发展使得图形破碎度降低,其中1980~1997年为城市地域的快速发展期1,997~2001年为高速波动发展期,2001~2010年为高速发展并有趋于稳定趋势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及空间类型,可指导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老年友好城市相关政策制定。基于第5、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重庆市为研究范围,以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尺度,以10a为时间尺度,构建由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和密度组成的综合老龄化指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老龄化集聚性及集聚位置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空间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加剧,并由主城区向郊区扩张,老龄化集聚效应减弱,分布格局由"中心—边缘"向"圈层结构"转变;2)都市经济发达圈以自然老化和集聚稀释为主,虽有大量年轻人涌入,但老化型乡镇街道数量仍多于年轻化型;3)渝西经济走廊呈现以年轻人大量流失为主的残留老化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自然老化型为主,重庆市老龄化整体呈现一种主城区和边缘地区低于近郊地区的夹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赣州从建城至今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影响赣州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与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运用多指标综合加权法、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5-2018年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韧性指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韧性指数不高;重庆、成都两市韧性指数上升幅度远大于其他城市,韧性“极端化”现象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两端凸显,中部凹陷”状态,“虹吸效应”明显;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研究期内基本稳定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5.
引用“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这一概念,根据山东省1953 ~2010年数据分析了全省范围内响应强度的时序变化规律,并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山东省17地市的响应系数为基础,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划分类型.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呈增长趋势;空间分异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济青沿线高等特点;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基本呈协调态势,但也存在较大波动,仍需通过城市化继续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市居民收支状况调查数据及近20年城市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城市内部的微观区域(街道)为载体,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角度分析城市贫困与综合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安城市贫困空间大致由放射状嵌套分布转变为圈层分布,城市贫困程度不断减轻;城市远郊的综合环境质量优于中心城区,但整个城区的综合环境质量逐步变差,尤其是南部地区;城市贫困程度与综合环境质量的耦合不断变化,并未呈现某种统一的规律,而是在城市内部表现出更加细化的耦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云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5):47-50
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强调其对于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使城市体系(urban system)的动态和特征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内部、城市的边缘区、城市与城镇之间,城市化的进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城中村改造、开发区引领、城镇化建设,对于首位城市的经济、社会、功能等不同空间维度的构建与优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在其逐渐发展并与母体城市相连的过程中,传统的向心性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向低密度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指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科学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2008-2017年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各方面竞争力得分,并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和达州有潜力发展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次级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发展;(2)资阳、内江和遂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加强,以填充中部凹陷地区,提高成渝城市群整体实力;(3)加强成都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成渝城市群西部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CRn系数等统计学方法测算2003—2012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差异变化情况,选取2003,2008,2012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对全国283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状况;城市经济实力呈快速增长趋势,经济实力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差异东中西地带性特征明显,经济实力比重东降西升,东中部差异逐渐减小,但中西部差异先扩大后缩小,整体差异呈减小趋势;城市经济实力等级特征显著,城市经济实力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强实力城市和弱实力城市符合"二八定律",20%的强实力城市占全国经济实力的80%;从经济实力排名变化来看,全国大部分城市经济实力排名逐渐相对稳定,排名变化比较剧烈的城市主要位于中西部几大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