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3.
屯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基本情况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大的行政村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有四点,一是自然村多、无人自然村多;二是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建筑中土坯房、土窑洞等土质建筑多、空闲建筑多;三是黄土广泛覆盖;四是农村人口萎缩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障碍因素有四点,一是农村宅基地私有观念;二是剩余人口安置难;三是村庄内部林地政策;四是资金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山西省农村居民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估算 ,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合理用地及挖潜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和2008年ETM数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分析2000~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了济南市及各县(市)2000~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研究表明:2000~2008年,济南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全市共增加3966 hm2,年平均动态度1.19%,扩展速度较快,各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速度不一,区域差异明显.同时,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Voronoi图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点集聚在阳城县北部、市区中心和高平市中部,陵川县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高平市、沁水县、阳城县和泽州县呈现为高度聚集分布;(2)高程、坡度、河流等自然因子和距离道路、中心城镇距离等人文因子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单因子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交互影响最大的为高程与距离中心城镇距离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钱琮晖    张永福      徐华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381-390
探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喀什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分析、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喀什地区2009-2019年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最近耕地距离、增减挂钩政策8个影响因子,进行地理探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和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呈现集聚中部、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在2019年达到核密度峰值;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0.011 0 km2减少至0.010 7 km2,10 a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演变方式为自身扩展、新生/合并和消亡;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最近耕地距离是影响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增减挂钩政策对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4~2011年广西14个设区市及部分县的降水监测数据,对降水pH值进行统计和空间插值,分析广西酸雨特征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状况,并探讨影响广西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1年,广西降水pH值年均值均小于5.6,酸雨城市比例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2004~2007年,广西酸雨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自2008年起,广西酸雨区域面积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广西的酸雨污染有所减轻,这与广西近年来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严格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历城区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用地过大,用地粗放,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交通干线及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现出向临近公路区域聚集的趋势,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大,分布零散,空间分布不合理.通过以上研究对揭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延安市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情况,对土地进行集约高效利用,避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提升居民点的发展潜力,以宝塔区三调数据库和DEM数据为基础,结合Voronoi图、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宝塔区农村居民点在乡镇级尺度上,CV值均在64%以上,呈集群分布;在村级尺度上,除5个无法计算CV值的村,90.14%的农村居民点的CV值>64%,呈集群分布;通过核密度估计发现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趋势总体上表现为“东北部密集,西北部、南部稀疏”;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到高程、坡度、道路、河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涵  赵翠薇 《贵州科学》2020,38(2):31-38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平坝县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坝县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为2. 71%,为较密集分布;基于核密度估计发现平坝县农村居民点有多个核心热点区,呈现"中部、中部偏西北部密集,东南部和西北部稀疏,其余区域散布"的空间格局;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以及县乡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林地资源研究,实现对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基于2013年、2017年、2020年Landsat-8 OLI影像、数字高程模型(GDEM V2)以及气象、经济和人口等影响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3—2020年耕地是漓江流域内林地转化面积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林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林地动态度由2013—2017年的0.38显著升高到2017—2020年的4.46;高程和坡度对林地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第一产业产值与林地的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该研究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对漓江流域林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金华市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了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水系、道路、地形、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因素都对聚落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1)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水系和道路控制了聚落的分布,聚落多沿水系、道路分布,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2)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150m以下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底部,而在海拔大于150m的南北两侧的高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分布在坡度10°以下,乡村聚落随坡度的增加,聚落的分布逐渐减少;3)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Making rural settlement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Western Sichuan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using symbolic statistical methods, then combining the case study of Daofu Coun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scattered rural settlements 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mountai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dens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rural settlements density (R^2=0.73)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R^2=0.77), and it is the same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s density and rural settlements density (R^2=0.88) and between towns density and economic density (R^2=0.71), and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and shortage of economic centers is a major factor to the lagg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co-economic zoning to Daofu County, the paper indic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need to be changed, and rural population should be concentrated in larger rural settlements with development of off-farm industries whil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o reinforced.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力界定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中的核心基础理论,是科学开展潜力测算、划定整治分区、提出整治目标、制定整治模式等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界定受"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驱动明显,导致单一、静态的潜力观,无法正确引导实践.本文针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界定中对潜力产生根源、内涵和内容阐释不明等问题,以农村居民点整治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相互作用揭示潜力产生根源,重构潜力内涵和内容,探讨多元潜力实现机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具有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运用任意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关中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和成分比例以及影响该地区生活垃圾产量的因素.通过分析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量的诸因素,建立以人均纯收入、燃气普及率和垃圾回收利用率为主要内在影响因子的生活垃圾产量三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再根据农村人口的预测结果,推算出垃圾总产生量,从而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及1:50 000电子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图斑、水系、道路、地形等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聚落沿水系、道路分布特征明显,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地区,在大于50 m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18.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该文以关中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污染土壤和污泥中PCBs同系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4.26~57.77 ng/g(avg,15.31 ng/g))...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建设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种水土保持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均具有各自的适应性,其中水土保持的旅游开发模武当前备受关注.本文以河北省南豆公村为例,通过点(庭院、舍饲)、线(道路、沟渠)、面(坑塘)三种方式探讨旅游开发模式在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应用规律.研究证明此种模式在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整治和水土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与旅游开发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 reconstruc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Firstly,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s of "flow" and "intercepted flow", we probe in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on intera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then point out that the "intercepting sites" are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establish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mountains. Secondly, by using ecological theories, "flow", "source", and "sink",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flow in mountains have been discussed. Thirdly, according to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 laws, a hypothesis has been proposed that "entropy flow" is a dynamic force for settlement evolution. Finally, it is argued that a project for soil conservation is set to control and utilize flows so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supported and farmers' life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