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甘肃近50年重大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基 《科技信息》2007,(36):55-56
甘肃省1950年到2000年农作物干旱、水灾、风雹、霜冻、病虫害受灾面积最大的一年分别是1995年、1984年、1984年、1977年、1985年。很显然从整体看,1977年后气象灾害日趋增多。近50年的主要气  相似文献   

2.
甘桂华 《广东科技》2008,(10):44-45
对揭西县1967~2007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揭西县41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0471℃/年的趋势变暖,1998年到2007年增暖达到最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变化率(或称增温率、倾向率)分别为0.0368%/年、00307℃/年、00543%/年、0.0593℃/年。近41年揭西县年降水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升-降-升-降-升-降的态势,年降水量总趋势以0.862mm/年的变率减少,但不显著。最近几年揭西县年降水量总体上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3.
新生与梦想     
2009年的钟声敲响,送走了2008年,迎来了新的一年与新的梦想. 过去一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悲喜交织的一年、极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吕斌 《创新科技》2010,(3):41-43
从1980年到1995年,潘文石把15年的光阴给了大熊猫;从1996年到2004年,一晃,在白头叶猴的研究上,他也花费了9年的心血;从2004年至今,他将6年的时间给了白海豚……他生命中的大半时光都与野外科考有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4年、1994年、2004年以及2014年4期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通过ENVI4.1和Arcgis分别计算了黄石市这四年水域面积的大小,研究了近30年黄石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统计年鉴中黄石市近28年经济和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黄石市水域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1994年比1984年减少了19.535㎞2,2004年比1994年增加了5.65㎞2,2014年比2004年减少了5.545㎞2;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新年     
正年是什么?年是冬雪下家家的团圆,年是香喷喷的年夜饭,年是除夕夜里的新衣裳,年是对联里的红红火火,年是大家口中的声声祝福,年是鞭炮里的声声欢笑,年是小伙伴们欢快的笑脸,年是大家相互的祝愿……过年啦,过年啦……  相似文献   

7.
崔沔卒年考     
关于崔沔卒年,有两种不同记载。李华《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记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而《旧唐书》载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在崔沔卒年这一大事上,李华的记载是错误的,崔沔的卒年应该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相似文献   

8.
基于小波的三江源年径流变化的周期性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江源径流演变规律,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三江源唐乃亥、直门达、香达站52年(1956-2007)径流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周期性分析.每个站都有各自的径流丰枯变化周期,三个站作为组成三江源的整体又有共同的周期变化特性.从小波变换时频分布图中得出以下结论:唐乃亥站表现为23年、18年、8年、4年尺度周期变化,直门达站为23年、17年、9年、7年尺度周期变化,香达站为23年、16年、8年尺度周期变化.经小波方差图对主要周期的检验,证明前述结论是正确的.可以看出,三个站表现出了23年的共同周期,同时具有唐乃亥站18年、直门达站17年、香达站16年的近似周期,并且唐乃亥站和香达站有8年的共同周期(直门达站为9年).1956-2007年间,直门达9年尺度下径流变化趋势与香达8年尺度下径流变化趋势非常相似.研究还表明,三个站径流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即2007年以后一段时间内径流还将处于偏丰期,一般持续到2009年,2010-2014年径流将处于偏枯阶段.  相似文献   

9.
EL Nino事件与洞庭湖区大水年的相关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Nino事件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使我国夏季主要雨带南移 ,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ELNino事件有 19年韵律周期和 3 - 5年的振荡周期 ,而且ELNino事件发生当年 (即 0年 )、次年 ( + 1年 )及前一年 ( - 1年 )夏季降水状况明显不同 ,洞庭湖区的大水年与ELNino +1年具有较大相关性 .ELNino + 1年中出现大水年的条件概率为 62 .16% ,其可靠性为 80 % ,故前兆因子ELNino事件的+ 1年可以作为大水年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在腾格里沙漠东部,通过分别在1年生、3年生、4年生、5年生、7年生以及20年生不同树龄的梭梭林接种肉苁蓉试验,发现1年生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的成活率19.9%接近于在20年生以上老龄树上的接种成活率20.5%,没有明显差异性。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在3年、4年、5年、7年树龄的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嫁接成活率分别是84.9%、85.5%,84.6%、70.7%,与对照20年生梭梭上接种肉苁蓉对比,其成活率远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末次冰盛期(约2.6~1.9万年前)的气候为背景, 利用大气模式CAM4耦合陆面模式CLM4, 对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对北半球夏季的气候影响较显著, 除在冰川分布区引起显著的降温外, 通过遥相关作用, 还使得白令海峡附近显著升温。另外, 冰川产生的扰动会显著地增强南亚夏季风, 增加南亚地区降水。对比末次冰盛期与工业革命前时期不同气候态下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的影响, 发现工业革命前时期的影响显著小于末次冰盛期, 说明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的影响与背景气候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各因子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包括7种气候类型,东、中、西部分别以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②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近40年有升高的趋势,冬季和夏季气温增加,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明显,冬季降水基本不变,夏季和春季降水波动较大;④研究区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和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分析额济纳旗近5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额济纳旗气温持续上升.降水量呈波动式下降,导致沙尘天气增多,气候的总体特征为不断的干旱化;同一时期,该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与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额济纳河上游来水量的减少既是气候干旱化的主要原因又是其结果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研究的趋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总体上还不深入,研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generate climatic zoning maps of the East Murrumbidgee Irrigation Area (MIA),Australia.Long term climate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assess regional climatic variation by cluster analysis in a GIS environment.Based on thermal and moisture factors,four variables were chosen to develop climate zones.These variables include annual average rainfalls,annual average ETc,annual average Growing Day Degree (GDD) and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generated from daily climate data of 36 years (1971-2006) on 12 local weather sta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GIS-based spatial analysis models are used to map climate sub-regions from sets of climatic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regional climate data sources.Two climate zoning schemes are presented by integration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and climate indices methods.One scheme comes with the two climate zones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based on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according to selected climatic variables,and the other comes with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hydro-thermal zones and the six hydro-thermal balance zone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人口迁移不仅是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更是一系列国家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相互碰撞的复杂结果。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各国应加强收集、共享与气候有关迁移的可靠数据,对移民相关政策制定应着力于改善目的地移民安置和生计问题。通过介绍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方向现有国际研究趋势,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records abunda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Biological record from the loess sequenc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n variation in pattern of paleo-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hanges i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A new record of climatic instability, which occurred i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mollusks from three loess sequences, the authors intend to characterize the biological response process to rapid climate change and to learn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instabl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possible link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e striking consistent variability in the ratio records of three mollusk sequences of the late glacial, indicating apparent rapid climate fluctuations. Correlation of our three mollusk records with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from Greenland ice cores and foraminifera1 records from the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reveals similar instability climate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which provides us a new thought probing the climate instability observed in the North Atlantic,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Loess Plateau. The low-leve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ay be one possible way to link the unstable climate patterns observed in the above three regions.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对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减缓全球变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发展合理的森林经营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森林生产力、森林碳库、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适应或者减缓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森林经营策略,主要包括:①坚决贯彻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②加强保护天然林; ③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对策; ④加速我国碳汇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六盘山山地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盘山山地对宁夏固原地区气候的影响.指出六盘山山地促使固原地区形成3个不同的干湿气候区;针对不同气候区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商铺投资环境评价除了与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有相似之处外,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商铺与商圈之间的密切关系,商铺所处的区位因子对商铺的价值增值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上海商铺市场的分析,初步构建出商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的一些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