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数据的省域空间化需求的增加和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的日渐成熟,基于北京市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综合灯光指数与第二、第三产业 GDP 的回归模型;利用北京市的Landsat8 数据,依据 CART 决策树算法分类出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构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与第一产业 GDP 的回归模型;通过对模拟的第一、二、三产业 GDP 共同求和的方式计算 GDP 总值,最终建立北京市的 1 km格网 GDP 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模拟的第一产业 GDP 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 0.04 亿元和 3.55%,第二、三产业 GDP 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5.54 亿元和 3.35%,GDP 总值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6.43 亿元和3.36%。生成的 GDP 密度图能较全面地反映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分布特征,可为经济决策和 GDP 产值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县区为单位统计的GDP数据不能客观反映县级内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对GDP 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在GIS平台下采用分产业建模方式,结合土地利用 数据、人口数据、DMSP/OLS数据、GDP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实现GDP的空间化.结果表明,第 一产业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切的线性关系;第二、三产业之和与人口数据、DMSP/OLS数据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将人口 数据与DMSP/OLS数据相结合构建的综合因子与GDP2,3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相关系数为0.949,R2 为0.901.利用综合 因子与第二、三产业GDP数据回归建模,可以提高第二、三产业空间化的精度.验证结果显示乡镇尺度模拟值与统计值 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34%,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空间化后的GDP的密度图能够反映地区内部的经济情 况,对研究该地区的经济空间差异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省域尺度上像素级GDP空间化的方法,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首先去除孤立极亮像元和背景噪声,将夜间灯光总强度、线性加权灯光指数和综合灯光指数分别与河北省11地市内的各区县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夜间灯光总强度与地市内各区县GDP相关性最显著,根据每个地市中最高相关系数对应的回归模型计算每个像素对应的GDP,经过线性纠正后,生成河北省GDP密度图.结果表明,全省172个区县的平均GDP相对误差为0.10%.该方法精度较高,生成的GDP密度图可以反映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耕地变化分析与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6年和2004年两期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北京市DEM数据、北京市各区的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GDP、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运用ARCGIS分析了北京山区1996-2004年间的耕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发现:1996-2004年间,北京山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3,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同时还利用SPSS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GIS平台上以1996年的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北京山区2004年的耕地空间分布,并与实际状况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较为理想,其中模拟耕地的准确率达到70%,非耕地达到79%,总体准确率达到78%。  相似文献   

5.
Suomi-NPP夜间灯光数据与GDP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间灯光的遥感图像可去除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使人类活动获得有效的反映,为社会经济空间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该文用Suomi-NPP卫星获取的夜间灯光数据与GDP数据建立多种空间关系模型,以探索两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文中先对中国内地各省级行政区进行灯光信息统计,并计算各灯光指标,从而选取最佳灯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灯光区域的归一化总辐射指数与统计GDP的相关性更强。再以其作为灯光指标与统计GDP建立线性与非线性空间模型,最后选出较好的模型对GDP进行预测,其中线性、幂指数和Logistic曲线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达0.8以上。采用幂指数模型对2014年各行政单元的GDP进行预测,其平均相对误差为26.0%。  相似文献   

6.
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DEM数据等派生的多指标数据对福建省2008年GDP进行网格化.结果显示:利用DMSP/OLS数据、土地利用数据、DEM多源数据的多元逐步回归,较单一DMSP/OLS与GDP的一元回归模型增加了农林牧业对GDP的贡献,提高了GDP的预测精度,但从残差显示在预测区域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区域比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区域GDP预测精度偏低;因此按多元回归的相对误差(δ=0.5)为界限将多源数据指标重新多元逐步回归,可提高GDP网格化的精度;最后借助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得到福建省县域尺度零误差的GDP网格化分布图,为DMSP/OLS数据在县域尺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成的结果图能较全面地反映县域尺度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对区域经济分析、资源环境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来预测电力消耗量(EPC),采用增强植被指数(EVI)实现对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搭载的可见光成像线性扫描业务系统(DMSP/OLS)数据的校正,利用回归模型实现DMSP/OLS数据和美国国家极轨卫星搭载的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波段(NPP/VIIRS)数据的拟合,构建出2001-2018年的长时间序列的夜间灯光影像,并与EPC数据建立线性、二次项和乘幂回归模型,选择决定系数(R2)值相对较优、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RE)最小的模型为各自的最优模型.结果 表明:通过对夜间灯光影像进行校正,解决了DMSP/OLS影像数据不连续、像元饱和效应、与NPP/VIIRS影像不可比等问题;在国家尺度上,二次项模型是优选模型,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与EPC的R2和MARE值分别为0.99和5.650%;在省级尺度上,基于省级单位与EPC建立的优选模型的R2值和MARE值分别为0.878和28.783%;在省级尺度上,基于时间序列建立的夜间灯光数据与EPC的R2和MARE值分别为0.972和7.286%;省级单位长时间建模精度高于基于省级单位建模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2004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14%,第二产业占GDP的62%,第三产业占GDP的24%,一、二、三产业较2003年分另增长13.8%、24%和8.5%;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第一、第三次产业,其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第一、第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预示着工业主导并将进一步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05-2012年南充市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数据的特征,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四类数据建立了预测模型,获得了较高的精度,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南充市各产业增加值对GDP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NPP-VIIRS夜间灯光为数据源,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能源消费数据与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相关系数最高的二次多项式模型作为能源消费的回归模型,根据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修正各地级市内能源消费值,生成1km格网的河北省能源消费分布图.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的总体相对误差接近0,说明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河北省能源消费具备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能源消费区集中于各地城区和工业区,低能源消费区集中于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的北部和西部山区中,结果符合河北省能源消费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一、平台建设背景 1.平台建设背景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10年安徽省GDP为12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排名14位。从产业分类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1:52.1:33.8。在2010年全国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安徽含金量排第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着从经济结构内部来分析经济对就业的影响,首先计算江西省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就业弹性系数;然后根据测算得的各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各产业的GDP增长对就业人员的吸纳效应,比较它们的效应强弱.根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就业率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对云南省边境县域GDP及第一、二、三产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边境县域产业结构模式相同的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对集中;第一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勐腊县;第二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的有贡山县、盈江县、江城县、勐海县、绿春县、金平县;第三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腾冲县、瑞丽市、潞西市、景洪市、勐海县、富宁县;根据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分量、总偏离量将边境县城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发展优势区、发展平衡区、发展劣势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源数据的四川省GDP公里格网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是地理、社会、经济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经济统计数据难以反映单元内详细分布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二、三产业GDP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对第一产业建立面积加权的空间化模型;第二产业中水电业建立装机容量加权的空间化模型,其余第二产业建立面积加权模型;第三产业中交通业建立路网长度加权的空间化模型,其余第三产业基于城镇规模,建立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以建立的模型进行四川省2009年GDP空间化实验,得到1km2的格网GDP空间分布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省GDP高值区分布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经济区,较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对灾害风险评估、区域经济分析、资源环境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6.5%7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52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第二产业用电量3823亿千瓦时,增长5.4%;第三产业用电量702亿千瓦时,增长11.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00亿千瓦时,增长7.4%。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6.9%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5%、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收入与GDP之间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996年~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旅游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一元和多元的协整分析.一元协整分析显示旅游收入与三产业产值和一产业产值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三产业产值和一产业产值都是旅游收入的单向格兰杰因.另外,多元协整分析表明,旅游收入只能与GDP和三产业产值构成较好的多元回归方程.该方程表明:旅游收入与三产业产值之间具有直接的协整关系;旅游收入与一产业和二产业的协整关系体现在其与GDP的协整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克宏 《甘肃科技》2009,25(19):27-29
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作为构建数据仓库的技术平台。用Analysis Services中的线形回归的数据挖据方法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预测模型,并通过模型对其值检验,探索出数据挖掘与经济生活有效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GM(1,1)模型在预测高速公路交通量中存在误差过大、计算复杂的问题,通过定义残差序列,对预测序列与残差序列进行累加再处理,构造新的序列数据;并且对新序列数据构造GM(1,1)残差改进模型,以进行预测。模型应用于某高速公路某收费站,对9期序列数据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GM(1,1)残差改进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7.25%,优于传统GM(1,1)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12.7%。  相似文献   

19.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20.
通过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对传统不变目标区域进行了重新选择.以黑龙江牡丹江市作为不变目标区域,以夜间灯光数据及统计数据为基础,选择F12_1996、F14-15_2003和F1_2010共3期辐射定标数据对中国区域的34期夜间灯光影像进行校正.提取中国区域31省市夜间灯光强度,通过与统计GDP数据建立指数、线性、对数、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