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C2R模型为基础,首先计算了2013年西南地区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值,进而计算出综合效率值,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区域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与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有效;其他3个省(自治区)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虽然均为无效,但效率值均接近1,说明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4个省(市)土地利用产生的生态效率均不佳,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在合理选择反映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收益与附带产生环境影响指标之后,分析了投入过剩与产出不足的原因,设计出了基于经济与生态综合效率的西南地区土地利用产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以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成区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所处发展阶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CCR-I模型为手段,用DEA-SOLVER5.0软件进行计算,对西部地区2016年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时,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总体较高。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时,除西藏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是有效的之外,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偏低。  相似文献   

3.
各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会对其各自的生态和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CCR -I 模型,测算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2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各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基本呈下降的趋势;土地利用生态效率 DEA 有效的地级市只有黄山市,其他各地级市都是 DEA 非有效的。基于此,在土地面积和 GDP 固定不变条件下,优化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投入和产出,以使各地级市达到 DEA 有效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算了森林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拟定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BCC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二维视角,对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森林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度。【结果】观测期内我国森林生态效率非DEA有效省份显著多于DEA有效省份,全国整体纯技术效率较高,但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问题,区域规模效率出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变动态势相反,造成森林生态效率的Global Malmquist指数波动幅度较大;较高、高森林生态效率地区由东北、西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演化。【结论】我国森林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效率水平不高但纯技术效率较高;多数省份处于效率改善阶段,省域森林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但呈现逐步均衡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土地整治资金效率,优化新增费分配方案,提高土地整治预期效果,在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间动态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窗口分析方法,将其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投入-产出效率,以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作为评价因子,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寻找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目标的改变对各省土地整治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效率目标下的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方案最优,土地利用效率目标和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分配方案其次,资源配置与公平目标下的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方案效率最低;除资源配置与公平目标下的分配效率低于现实情况外,其他3个目标下的分配效率均高于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土地整治资金效率,优化新增费分配方案,提高土地整治预期效果,在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间动态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窗口分析方法,将其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投入-产出效率,以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作为评价因子,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寻找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目标的改变对各省土地整治的投入-产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效率目标下的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方案最优,土地利用效率目标和耕地保护目标下的分配方案其次,资源配置与公平目标下的中央分成新增费分配方案效率最低;除资源配置与公平目标下的分配效率低于现实情况外,其他3个目标下的分配效率均高于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的背景与现状,从土地利用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3个层面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采用改进的TOPSIS模型评价分析2006-2016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的状况,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因子.熵权TOPSIS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经历了低级绩效阶段(2006-2009年)-中级绩效阶段(2010-2012年)-良好绩效阶段(2013-2014年)-优质绩效阶段(2015-2016年)的演变历程.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土地利用经济绩效对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地利用社会绩效对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土地利用生态绩效对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贡献度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9.
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中,并以济南市为背景,用C^2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率年际间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黄河下游2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7年4年相关数据,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下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同时从投入产出角度尝试探讨研究区生态效率损失的成因,最后结合Malmqusi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对生态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缓慢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研究期内生态效率值处于超高水平的城市呈递减趋势,在研究期末下游城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分化较为明显;2)造成黄河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率过高,投入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用水、用电量较高,非期望产出要素的冗余主要在于“三废”的排放;3)4个研究年份,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对于黄河下游生态效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信息熵计算了松原市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熵,根据历年熵增量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计算了2009年松原市各区市(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熵,分析了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松原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逐渐增大,宁江区的熵值明显高于其他四个市(县),前郭县的熵值明显低于平均值.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导致土地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将一直持续,需对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以非期望产出为切入测算我国2013-2017年间各省区煤炭产业静态环境生态效率并对其进行动态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DEA模型,超效率SBM模型能更好地解决非期望产出和存在多个有效决策单元的问题; 2013-2017年间中国煤炭产业静态生态效率有逐年变好趋势但仍表现为非DEA有效,地区分布上北部沿海地区生态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黄河中游、西北和西南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值排名相对靠后;环境技术效率提高是带动煤炭产业动态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合理配置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为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该文提出了基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评价指标,并将其运用于实证研究。在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评价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时间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区域数量增长缓慢,大部分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空间上,1995、2000年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区域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2010、2015年度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因此,当前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关键是调整东西部低效率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水平及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进而达到提升东西部低效率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阶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1,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5省域和西南4省域旅游业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后的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其旅游业生态效率值,同时对其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业生态效率值呈波动递增趋势,西北地区生态效率值比西南地区略高;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呈负相关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出局部空间差异较大的关联特征.在生态效率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超效率DEA)计算出中国30 个省在不同时期的生态效率,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ESDA)研究中国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效率东、中、西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效率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效率低;2004—2012 年全局自相关 Moran’sⅠ值均为正数,表明省域之间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的空间集聚分布,2004—2012 年生态效率的空间聚集程度先略有缩小后加强;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生态效率的“热点”区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大西南、大西北、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等密切相关,基于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异质性,为国家制定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相关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18个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运用ArcGIS生成空间结构图,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强度影响较小。从空间结构来看,四川省中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东部城市次之,西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基于以上结果,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为例,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1985-2000年间4个时期土地利用变 化资料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沙漠化过程影响的权重值;并利用倪晋仁等人提出的相关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来定量反映针对该地区沙漠化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针的变化,评价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为区域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此方法在奈曼旗的应用表明,根据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与遥感监测所得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由此所得到的沙漠化动态评估结论与实际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较之其他方法更加省时省力和有效。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选取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土地综合产出效益与人地关系等指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西河池市划分为3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土地利用亚区。该结果可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河池市的土地资源及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从“低碳化”和“集约化”2个视角,揭示了2009—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研究发现: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和低碳化利用效率均比较低,粗放式和高碳化利用现象较为普遍; 2)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得益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土地集约化和低碳化利用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类型包括低碳集约型、低碳粗放型、高碳集约型、高碳粗放型4种组合.为此,提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选择单向突破式、渐进式和跳跃式的提升路径,合理增加对土地的投入,降低土地利用消耗,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和减少CO2碳排放总量,推进土地集约化和低碳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