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0—2012年的经济发展数据,结合"自下而上"分部门的计算方法,计算各类车辆碳排放值,运用脱钩理论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和车辆碳排放量之间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各年份的脱钩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陕西省车辆碳排放中,载客汽车的贡献值最大,车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扩张性负脱钩与弱脱钩交替特征.得出应从科技投入、提高汽车使用效率等方面来开展公路交通减排工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变化时空差异显著,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集中分布于济南、滨州、青岛和临沂等市,城镇人口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趋于黄河沿岸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3)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的脱钩关系存在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及弱扩张脱钩4种情形,强脱钩状态的县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扩张链接状态的县区向东部丘陵地区转移.(4)2000-2018年人地关系欠合理区范围有所收缩,合理区与不合理区范围均有所扩张,其中人地关系合理的县区呈现向东部、南部扩张的态势,不合理的县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丘陵转移.人减地增的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口需求的空间错配是造成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失...  相似文献   

3.
探讨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及其质量特征,对于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价值。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协调度模型和Tapio弹性脱钩模型对其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和扩张质量进行多尺度分析,并运用Theil指数对其扩张质量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阶段性特征显著,且空间分异格局明显。2)城市群整体建设用地与人口间的协调关系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但协调度的提升态势明显;都市圈尺度的人地协调关系的优化提升快于城市群整体。3)城市群整体建设用地与经济的脱钩关系总体上属于弱脱钩类型,且呈趋优趋势;都市圈尺度的脱钩耦合关系明显优于城市群整体。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城市扩张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近二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首都北京,城市扩张显著,人口稳步增长,热环境势必受到一定影响.为定量研究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城市扩张范围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影响,本文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对北京市城市扩张进行动态监测,结合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月合成产品定量考察了北京市城市扩张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夜间灯光数据经过去饱和处理后能够以更高精度提取城市范围;2000—201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2000—2003年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004—2012年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减慢;北京市近十多年来城市建设用地以原有核心功能区为基础逐渐向四周扩张,表现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外延式发展,周边区县的建设用地也在各自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基础上呈现向四周的外延式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热岛效应始终显著,城镇用地温度逐渐主导了全区温度水平,城镇用地温度与区域平均温度之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上饶地区水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关系,以水足迹法和"脱钩、复钩"理论对上饶地区水资源利用、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饶地区从2003-2011年,平均水足迹为134.35亿m3,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为主要耗水部门;在水资源消耗量增加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9年间增加了3.36倍;水资源压力远远小于1,水资源自给率值为1.124,说明上饶水资源丰富,属富水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的评价结果中多数年份为强"脱钩"状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压力的评价结果中多数呈弱"脱钩"状态,说明上饶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水资源的消耗,但经济增长是在恰当利用水资源情况下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2013年的SPOT影像、相关部门基础地理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信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扩张速度指数和相对变化率分析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幅度、速度;利用Moran's I指数、LISA指数和Gi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0 a间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总体上处于加速扩张的状态,扩张总面积为2 231.199 0 km~2,年平均增长率为7.97%,但在2000年至2005年、2005年至2010年2个时间段内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其中前5 a的扩张速度明显高于后5 a,10 a间全省各设区市中增长较快的有福州市和厦门市,其增长速率均超过了全省平均增长速率.通过对两个时期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值的空间相关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LISA集聚图显示10 a间福建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在显著性水平范围内,集聚形式以高至高集聚、低至低集聚为主.  相似文献   

7.
依据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经济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理论测算了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并借助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变化指数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能耗持续增长,且碳排放增加速度明显高于能耗增长速度;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脱钩经历了弱脱钩→扩张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的变化,且能源效率因子对脱钩起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因子对脱钩起抑制作用;在碳排放强度变化指数的分解中,能源强度变化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与工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效应不明显。该研究旨在为安徽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工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重庆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将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自治县)划分为4个研究区域(主城区、环主城区、渝东北和渝东南),从要素投入视角探讨1998-2010年间重庆市辖区范围内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4个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总投入密度、资本投入密度、劳动投入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也越高,一小时经济圈(主城区、环主城区)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大于两翼地区(渝东南、渝东北),年均增长速度大小顺序存在渝东南,渝东北,环主城区和主城区。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的提升主要是由资本驱动的结果,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和劳动投入密度比例在时间序列上呈“剪刀差”,主城区、渝东南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大于环主城区、渝东北。在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土地资本投入驱动,而在工业化中级发展阶段,城镇土地劳动投入驱动效应更为明显。因此,保持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是稳步提升城镇土地集约度的前提,而适度控制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依据1999年~2014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指数对工业行业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对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安徽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呈现逐期增长态势,但个别行业亦存在波动变化现象,且工业碳排放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多数行业呈由扩张性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渐过渡趋势,说明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变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抑制作用不断加大,而行业内部碳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变化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低碳减排战略应是在进一步深化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快行业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及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2015年数据,利用Tapio弹性脱钩模型和生态足迹、碳排放模型实证研究了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2000年~2015年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二者的关系呈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受制于经济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增长,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张是制约经济与资源环境脱钩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选取浙中城市群2005、2010、2015和2019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以高程、人口、经济、距城镇距离等9个影响因素作为驱动因子,基于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模拟未来浙中城市群在惯性发展、经济优先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情况.结果 显示:(1)土地利用空间模拟结果较好,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ANN-CA)适用于浙中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模拟;(2)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较惯性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情景更适合研究区建设用地空间规划模拟;(3)生态优先情景下,婺城区、金东区、义乌市、永康市和东阳市作为主要扩张地区引导浙中城市群建设用地空间扩张,2015-2030年浙中城市群总体建设用地扩张面积处于增加状态,增长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空间扩张及其景观格局变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西安市建设用地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西安市2000年至2020年以来建设用地总面积不断增长,呈现“先快后慢”的扩张规律。城市扩张在结构上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模式,建设用地扩张所占主要地类为耕地。(2)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破碎度上升,景观多样性逐步增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加剧,斑块边缘长度增大逐渐呈长条状,斑块形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3.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翻耕、播种、农机总动力等6项主要农业投资活动碳源,测算了陕西省1990—2012年的农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51.85万t和879.29kg/hm2,分别比1990年年均增长9.74%和13.07%;在空间上,农资碳排放总量区域差异明显,呈现陕南陕北关中的特征,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关中陕南陕北的特征;农资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发展间主要呈现扩张负脱钩关系,各区域脱钩特征为:陕北以强、弱脱钩为主,关中以负、弱脱钩为主,陕南表现弱脱钩现象,且弱锐钩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脱钩分析工具,选择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煤炭消费量、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以及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评价了南京近10年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2003~2012年,南京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大气环境污染因子的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从最近3个五年规划时段脱钩状态来看,"十一五"时期最好,"十二五"时期次之,"十五"时期较差。提出了南京市实现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脱钩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4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西安市4期的建设用地,通过象限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以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等扩展指标分析西安市近年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5.81%,尤以2010—2013年扩张最快,扩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南、北、西北,扩展范围集中于以钟楼为中心的6~18km处。14年间西安市的经济效益较好,在2005—2010年达到最高;社会效益较低,建设用地扩张快于人口扩张,在2010—2013年城市规模弹性系数高达5.12;环境效益呈下降趋势,热岛区在建设用地扩展的中低速区、中高速区及高速区分别扩展了0.41倍、3.45倍、6.41倍。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GIS等方法的辅助,通过对晋江市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的图像处理和对比分析,揭示了晋江市10 a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生态用地的规律.研究表明:2000-2010年间,晋江市建设用地向东北方向扩张最为明显,10 a间晋江市建设用地扩张对生态用地的依赖指数达到94.90%,生态用地减少的部分几乎全部被建设用地扩张所占用,建设用地扩张成为了生态用地减少的首要驱动力,生态用地丧失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扩张占用生态用地所引起的,占生态用地服务价值减少总量的99.83%.  相似文献   

18.
以贵阳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依托Arc GIS、IDRISI等软件平台,分析2000—2010年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从自然、社会经济、可达性等方面选取6个驱动因子,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贵阳市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建设用地、林地大幅增加,耕地大幅度下降,且耕地是建设用地、林地的主要转入来源;2)2000—2010年,各地类平面重心均发生迁移,建设用地平面重心变化幅度最大,耕地平面重心迁移方向与建设用地相反;3)各地类与驱动因子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值均大于0.75,能很好地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4)在喀斯特山区,坡度、高程、距居民点距离对贵阳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及演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的有机耦合对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效益提升和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黄河主干道流经省份的83个地级市,以2006—202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结构变化率与脱钩模型分析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及脱钩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范围内绿地功能用地和交通设施功能用地增加较为迅速,为主要新增建设用地;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结构逐渐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速度慢于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且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黄河流域干流流经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率与产业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大于其余地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偏差系数较大,呈现由中心向两边扩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建设用地与产业结构脱钩状态较不理想,大部分地级市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仍然是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与优化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也约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更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计算重庆市2000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分析生态承载力变化原因,通过生态赤字/盈余分析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方法】引入水资源账户和环境负荷并结合重庆市实际调整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结果】2000—2010年除水资源用地、污染吸纳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在降低,总生态足迹和其他生态足迹在升高;生态承载力方面除耕地降低外,总生态承载力和其他各类用地生态承载力在升高,原因是2000—2010年间耕地转为其他类型用地。【结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耕地、草地、水域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重庆市总体上处于生态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