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鱼类在自然生境中经常会遭遇环境温度变动状况,为考察温度对鱼类自发运动的影响,将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分别在3个恒温水体(15,20,25 ℃)和1个周期性变温水体((20±5) ℃)中驯化30 d后,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20 min的拍摄,然后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包括运动时间、静止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时间比、实验水槽外周活动时间、中心活动时间等评价实验鱼自发运动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的外周活动时间均显著高于中心活动时间(p<0.05),并且静止时间也显著高于运动时间(p<0.05),但各温度处理组之间的各个自发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高温组相比,低温条件下鳊幼鱼运动时间比并未显著下降,这可能与鳊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稳定游泳能力和较高的活跃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周期性变温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生长和热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鱼随机分为恒温组(驯养水体温度恒定为22 ℃)和周期组(驯养水体温度在24 h内依次进行18,22,26,18 ℃的周期性变化)进行40 d的温度驯化,然后对它们的生长性能、热耐受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和自发运动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温度驯化结束后,周期组实验鱼的体质量、日摄食量、摄食率、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与恒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两组实验鱼的体长、临界低温、致死低温、SMR、运动时间比和平均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经历周期性变温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更快可能与摄食量更高有关,而热耐受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实验鱼频繁经历温度变动因而体内热应激蛋白表达等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为考查食性和摄食对鱼类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及两者交互作用,以肉食性鱼类乌鳢(Channa argus)幼鱼和草食性鱼类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实验鱼的自发运动、快速启动能力和隐匿行为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乌鳢和鳊自发运动速度分别为(9.64±0.67),(8.40±0.26)cm·s-1,用于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5.15±3.69)%,(13.39±3.50)%,均无显著差异;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分别为(1.64±0.18),(1.99±0.17)mm·ms-1,最大加速度分别为(0.21±0.03),(0.31±0.03)mm·ms-2,鳊显著高于乌鳢(p0.05);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分别为(2.81±0.91)%,(0.15±0.12)%,乌鳢显著高于鳊(p0.05);摄食对乌鳢和鳊的自发运动水平和快速启动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仅导致乌鳢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提示,乌鳢和鳊幼鱼均具有较低的自发运动水平、较高的快速启动能力和较低隐匿行为,这一方面与乌鳢幼鱼的捕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与鳊幼鱼的觅食和避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短期饥饿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自发运动和力竭运动后代谢(EPOC)影响。【方法】在(25±1) ℃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3.34±0.32) g、体长为(8.92±0.07) cm的40尾大小相似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平均分为持续正常饲喂饵料的对照组和持续禁食14 d的饥饿组,并测定实验鱼的自发运动指标及EPOC相关参数。【结果】1) 饥饿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体质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运动平均速度、单位时间内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时间百分比方面,饥饿组均高于对照组,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饥饿组运动前代谢率和运动后代谢峰值均较对照组的这两项指标更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饥饿组与对照组的峰值时间、代谢率增量、过量耗氧和恢复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大口黑鲈幼鱼在短期饥饿后主要通过增加运动时间来提高自身自发运动水平,并采用下调有氧运动代谢和维持无氧运动代谢的策略应对短期饥饿胁迫。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控制环境下,利用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交换测定技术,研究了15℃恒温、5℃恒温和15℃/5℃(昼/夜)变温对辣椒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FD为100μmol/(m2·s),光周期12 h/12 h(昼/夜)下处理15 d,5℃恒温和15℃/5℃变温处理使F0显著升高,Fm,Fv/Fm显著下降,辣椒叶片PSⅡ反应中心遭到破坏,5℃恒温的破坏程度大于15℃/5℃变温的,15℃恒温未引起光合机构破坏.低温弱光处理均引起φPSⅡ,F'v/F'm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下降幅度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大.15℃恒温处理使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能力显著下降,5℃恒温和15℃/5℃变温处理检测不到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5℃恒温处理使辣椒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浓度急剧增加,15℃恒温和15℃/5℃变温处理的细胞膜透性和MDA浓度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考查食性和摄食对鱼类运动和行为的影响及两者交互作用,以肉食性鱼类乌鳢(Channa argus)幼鱼和草食性鱼类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实验鱼的自发运动、快速启动能力和隐匿行为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乌鳢和鳊自发运动速度分别为(9.64±0.67)和(8.40±0.26)cm·s-1,用于运动的时间分别为(15.15±3.69)%和(13.39±3.50)%,均无显著差异;快速启动的最大线速度分别为(1.64±0.18)和(1.99±0.17)mm·ms-1,最大加速度分别为(0.21±0.03)和(0.31±0.03)mm·ms-2,鳊显著高于乌鳢(p<0.05);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分别为(2.81±0.91)%和(0.15±0.12)%,乌鳢显著高于鳊(p<0.05);摄食对乌鳢和鳊的自发运动水平和快速启动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仅导致乌鳢进入隐匿场所时间比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提示,乌鳢和鳊幼鱼均具有较低的自发运动水平、较高的快速启动能力和较低隐匿行为,这一方面与乌鳢幼鱼的捕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与鳊幼鱼的觅食和避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运动锻炼对鲤鱼幼鱼形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查运动锻炼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形态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将60尾体长为(7.1±0.39)cm的实验鱼,以60%临界游泳速度(Ucrit)持续运动锻炼15 d,每天锻炼时间分别为6 h和12 h,对照组锻炼时间为每天0 h;随后分别进行有关形态特征图像及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6 h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 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 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9.
异烟肼对斑马鱼幼鱼发育毒性及运动行为学的影响 《山东科学》2016,29(5):47-53
以斑马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异烟肼对幼鱼发育毒性和行为学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的异烟肼分别处理发育至72 hpf的斑马鱼幼鱼,观察幼鱼的死亡率、畸形率及形态变化,分析幼鱼行为学轨迹。 异烟肼(≥4 mmol/L)对斑马鱼幼鱼有致死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异烟肼对斑马鱼幼鱼的发育过程有致畸作用,表现为脊柱弯曲、卵黄囊吸收延滞、心包水肿、鱼鳔缺失、体长发育延迟和器官空泡化等。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异烟肼组幼鱼行为轨迹减少,运动次数和运动速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异烟肼(≥4 mmol/L)对斑马鱼幼鱼具有致死和致畸作用,对幼鱼的运动行为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简化的二维有限元网格模型,计算分析了储集层内温度受到外界影响而升高或降低时,储集层内的应力分布,并通过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研究了各种不同作业环节可能对地层出砂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原油流动能力增强,而井壁及其附近地层的稳定性将可能降低,因此,保持地层稳定和提高原油流动能力相互矛盾,在稠油开采中有必要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将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20尾随机平均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在25℃水温下每天饱足投喂1次;其中训练组实验鱼持续2周进行强度为每天2次的力竭运动训练;随后分别测量实验鱼力竭运动后的耗氧率并计算过量耗氧(EPOC);待力竭运动恢复8h后再分别取样测量肌乳酸、肝乳酸的含量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 ℃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多巴胺拮抗物pimozide和LHRH-A对长春鳊血清GtH含量和排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剂量的多巴胺拮抗物pimozide 和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一次同时注射,8小时后血清GtH 含量显著升高,并持续24小时左右降低;与此同时,注射后14小时部份鱼已经排卵,到注射后24小时的排卵率为75—100.单独注射LHRH—A,血清GtH含量明显低于pimozide LHRH—A 试验组,排卵效应时间明显延长.单独注射pimozide对血清GtH 含量没有影响,亦未能诱导排卵.上述试验结果表明:pimozide 能显著增强LHRH—A 诱导长春鳊血清GtH 含量升高和排卵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为探讨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幼鱼集群特征的影响,在(25±1)℃水温下对分别由1,2,4,8,16尾实验鱼组成的5个群体(每群体8个重复)进行视频拍摄及轨迹分析,计算和分析了游泳速度及群体中不同个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数据,据此得到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结果显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介于3~6cm(1~2倍体长)之间,且2个体组显著大于4,8,16个体组(p0.05);群体排列的极性随群体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麦穗鱼自发游泳速度多为0~10cm·s~(-1),且随着群体的增大有下降的趋势;群体中不同个体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着群体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麦穗鱼的最近邻距离随群体增大而下降,即凝聚力增加,从而显示出该鱼具有典型的集群行为;随着群体增大,群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的下降则说明该鱼协调性随群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外源核苷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为核苷酸营养在大菱鲆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核苷酸,添加量(W/W)分别为0.00%,0.01%,0.03%,0.10%,0.30%,0.50%。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自然光照,水温11.0~16.3℃),对初始体质量为12.07~12.29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核苷酸营养的外源添加实验,分别在4周和8周对不同组别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然后在8周实验结束时,对大菱鲆血清中溶菌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在基础饲料中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减小,且大菱鲆生态转化效率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而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酸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当前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考察不同升温速率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耐高温能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方法】将经过180 d驯化的鲫幼鱼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即升温速率为0的对照组、升温速率分别为1和0.3℃·min-1的快升温组和慢升温组,测定慢升温组和快升温组的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并拍摄升温前后3个实验组鲫幼鱼的群体行为,分析升温速率变化对个体游泳速度、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极性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慢升温组在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方面均高于快升温组。升温处理后,快升温组的个体游泳速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和极性都有降低趋势,而慢升温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但快升温组与慢升温组的个体间距离及最近邻距离在升温处理后均明显增大。【结论】升温处理使鲫幼鱼群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降低,且在较快升温速率下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而在较慢升温速率下,鱼群因有更长适应时间,从而热耐受能力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间间隔重复力竭运动对南方鲇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考察我国特有暖水性伏击取食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的重复运动能力,检验力竭运动后的恢复状态是否对下一次力竭运动代谢恢复过程产生影响.实验仪器采用自制流水式呼吸仪(专利号ZL 200520010481.0);南方鲇幼鱼选用体重为17.64~48.21 g,n=40;在(25.0±1.0)℃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时间间隔即10 min重复3次、30 min重复2次和24 h重复2次条件下,重复力竭性运动(驱赶至力竭)后南方鲇幼鱼的耗氧率(Vo2)恢复过程.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南方鲇幼鱼静止耗氧率(Vo2rest)为(2.39±0.13)~(2.83±0.31)mg·min-1·kg-1,耗氧率峰值(Vo2peak)为(8.36±0.26)~(10.39±0.44)mg·min-1 ·kg-1,运动后过量耗氧(EPOC)总量为(66.31±6.37)~(88.89±4.61)mg·kg-1.力竭运动后20~30 min耗氧率可达一稳定状态,经24 h恢复回落到运动前水平.无论间隔时间长短,各处理组第二次力竭运动均导致恢复速率的显著增加(p<0.05),但耗氧峰值和恢复过程的过量耗氧没有显著变化.研究提示力竭性运动能诱导出南方鲇幼鱼的最大耗氧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初步探讨了温度和盐度的改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显示: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生长存活在盐度范围14~40 psu内,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4~19 psu.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温度范围为21~30 ℃.温度实验中,在18 ℃以下的水中,幼鱼摄食能力减弱,活力低下,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在高于33 ℃的水中,幼鱼运动过频,导致消耗大量能量,抑制生长.研究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幼鱼对盐度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当降低盐度有益于提高其生长速度,且幼鱼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鲤鱼幼鱼在白光场下不同表色(蓝色、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条纹屏幕中的视觉运动反应,探讨表色、亮度、速度和空间频率对其视觉运动反应速度和临界反应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红色外鱼跟随速度随亮度提高而增加;亮度低于10~(-1)nt,鱼对不同颜色的跟随速度差别很大,亮度高于10~0nt则差别不大。鱼在黄表色条纹屏幕中反应最弱,制约视觉运动反应的直接因素是时间频率而非速度。结果有助于探讨捕捞中渔获量日周期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