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Ⅲ期扫描。结果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胰腺强化明显,肿瘤组织强化不明显。结论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意义较大,延时期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42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0例有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强化密度呈"早进早出"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42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0例有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强化密度呈"早进早出"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2例肝血管瘤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行MRI检查者13例。结果:脑裂头蚴病CT表现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15例中11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4例经开颅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在诊断脑曼氏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分析我院3年来经临床证实的42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病变范围.采用Siemens Somaton emotion6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10mm,其中425例做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①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42例;②胰内单个或多个小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灶8例;③胰内局限性高密度灶2例;④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混浊,肾筋膜和胃后壁增厚38例;⑤假性囊肿形成5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增强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急性胰腺的坏死、出血及其程度,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使用静脉造影剂做CT增强扫描的536个病案,探讨CT增强扫描患者的正确护理方法。护理是CT增强扫描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搞好临床护理和基础护理。才可能获得最佳增强扫描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方法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也有报告表现为体表的淋巴结无疼性肿大;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GLNH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确诊还得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方法 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也有报告表现为体表的淋巴结无疼性肿大;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CLNH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确诊还得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方法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也有报告表现为体表的淋巴结无疼性肿大;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GLNH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确诊还得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回顾分析静宁县人民医院从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入院检测的60例胰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多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与超声影像学检测,将结果与肿块病理检测结果对照。评估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螺旋CT检测技术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超声检测技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患者三期扫描CT值均高于胰腺炎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胰腺肿块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具较高诊断符合率、特异性及敏感性,肿瘤分期更加准确,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18)F-FDG PET/CT、增强CT和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CRLM)的诊断效能,并研究肝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对CRLM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肝脏SUVmax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18)F-FDG PET/CT、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并于PET/CT检查前后1周进行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和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水平测定。结果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PET/CT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Kappa=0.783)高于MRI和增强CT(Kappa值分别为0.634、0.268)。对CRLM的诊断效能,PET/CT的诊断效能较高, MRI的诊断效能次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肝脏SUVmax与血清CEA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及血清CA199无关(p0.05)。结论 PET/CT对CRLM的诊断价值优于MRI,增强CT的诊断效能相对较差。肝脏SUVmax和血清CEA对于预测CRLM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孙东东  赵致平  侯宗贤 《甘肃科技》2023,(3):104-106+111
探讨宝石CT前处置流程的优化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效果。选取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电子纤维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患者176例,通过合理的前处置流程,行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CT)腹部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系统分析影像学分期结果和胃癌肿块影像学特征。以最终手术病理为标准,176例患者影像学分期中,T1、T2、T3、T4的准确率为89.36%、93.28%、96.57%、95.62%。在胃癌术前影像T分期中,宝石CT平扫及多期增强检查,并施以合理的前处置流程,准确率较高,是临床诊断和诊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若干,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特点及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在CT影像上的表现可能少部分有所重叠,但大多数趋于不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结论:基于64排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相似疾病的表象及特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胃癌手术前行CT检查临床分期对判断能否手术及手术预后评价的作用,对46例确诊胃癌的患者术前CT检查,CT诊断的结果与术中观察、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T对进展期胃癌原发灶的诊断准确,转移灶检出灵敏度高,术前TNM分期准确率较高。因此,进展期胃癌的术前CT能够较准确地进行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明确指导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灌水后CT增强显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高度怀疑直肠癌的病例46例,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直肠灌注后,再行盆腔的CT增强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直肠病变进行诊断,并将所得结果与肠镜活检病理或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以判断直肠灌水后CT增强显像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评估直肠肿块局部浸润情况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结果46例病例中,CT增强显像阳性为43例,阴性为3例。其中CT显像病变侵犯肌层,但未突破浆膜层25例;突破浆膜层10例;周围组织侵犯8例;病理确诊为直肠癌有42例。CT增强显像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CT增强融合显像对直肠癌诊断的准确性为93.48%,局部侵犯的符合率为98%。结论直肠灌注后CT增强融合显像在直肠癌的诊断及判断肿瘤局部侵犯情况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CT扫描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及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的膀胱癌患者45例,将患者分为2组,即T1-T3a期组和T3b—T4期组,比较超声及CT与各组临床分期的符合率,并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其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T1-T3a期31例,T3b—T4期14例;超声对T1-T3a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77.4%)较CT(66.7%)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05),CT对T3a-T4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92.9%)较超声(50.0%)高,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3〈0.05)。结论:二维超声和CT检查对膀胱癌的检出及分期是互补的方法,超声对浸润较浅的病变分期较敏感,而CT检查对T3b期及其以上膀胱癌分期较敏感。综合利用二者对膀胱癌分期可以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